精品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世界防止荒漠化日的由来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
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所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是指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在~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
到目前为止,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千米,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万~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
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5亿(2006年11月),到2050年预计会达到100亿,同时现在发展中国家60%最贫穷的人生活在生态脆弱的地区。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21世纪中叶为预计近乎要翻一番的世界人口提供粮食的任务将变得更为艰巨。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1992年6月,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
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
“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
在1994年10月14~15日于巴黎举行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
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合作体制,促进和推动国际社会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方面的合作。
它是国际社会为落实环境与发展大会
的任务而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防治荒漠化领域的一个全球性公约。
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众对执行与自己和后代密切相关的“防治荒漠化公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国际联合防治荒漠化行动,迎合国际社会对执行公约及其附件的强烈愿望,以及纪念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49/115号决议,宣布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从1995年开始纪念。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防治荒漠化需要国际社会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参与。
1994年12月19日,联合国第49届大会通过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二、《阻止荒漠化行动计划》签署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是1949年法国科学家奥布里维尔提出来的,当时他把热带雨林在人为影响下变成稀树草原,乃至荒漠景观的过程称为荒漠化。
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世界防治荒漠化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了“荒漠化”这个词。
这次会议有94个国家代表参加,“荒漠化”被定义为“土地具有的生物生产力减退乃至破坏,最终变成荒芜状态的现象”,后又重新被定义为“主要起因于不恰当人类活动的干旱半干旱和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退化现象”。
在这里,“土地”的概念包括土壤、水资源、地面状态和植被(包括农作物)等,“退化现象”是指因水蚀、风蚀、土沙堆积、自然植被减少等而出现的土地潜在生产力的减退。
在1977年的防治荒漠化会议上,与会国签署了一项《阻止沙漠化行动计划》,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并为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目标是到2000年使全球性的荒漠化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98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在内罗毕举行了特别会议,全面评价了执行《阻止沙漠化行动计划》的进展。
然而,20多年过去了,虽然世界各国为阻止荒漠化进行了各种努力,荒漠化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抑制,反而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扩大,成为地球的一个“顽症”。
至19世纪末,全球荒漠和干旱区的土地面积有11亿公顷,而现在的荒漠和干旱区土地面积却已达26亿公顷。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7年的报告,全球中等程度以上的荒漠化地区为3970万平方千米,超过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有
100多个国家面临荒漠化的威胁,约9亿人生活在严重荒漠化地区。
1984年的报告更加惊人:荒漠化仍以每年6万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发展着。
目前,全球土地的35%潜在着荒漠化的危险,其中,至少45%的土地已经轻度荒漠化(其农业生产率与没有退化的土地相比减少了25%),全世界有1/3的陆地和约10亿人口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之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00亿美元。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的不安定,它伴随着上千万人的背井离乡而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良田变荒漠是当前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它的形成是由土地和植被破坏造成的。
沙漠是由于降水量少,无成活植被而形成的。
但是,只要干旱的加害力不超过生态系统具有的复原能力,沙漠地区就会随着旱季和雨季的交替而保持原状。
如果干旱的加害力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荒漠化就开始了。
干旱的加害力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
值得注意的是,与千百年来缓慢形成的自然荒漠化相比,今日的荒漠化特征是人为加害力远大于自然加害力,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干旱加害力加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和因过度放牧对植被造成的破坏,致使荒漠化的速度已远远超过了复原的速度,其损害之大、恢复之难是难以测算的。
三、专家谈中国荒漠化成因和防治
截至2003年,中国荒漠化土地有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涉及18个省区的471个县市。
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
而且每年以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据介绍,中国已治理10%的沙化土地,到2010年,中国要力争实现基本遏制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
到2020年,中国将整体上实现沙化土地的逆转;到2050年,争取使凡能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那么造成中国荒漠化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防治?中国荒漠化防治专家马文元研究员在接受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荒漠化是地球上最为普遍的土地退化形式,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地球上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约517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其中荒漠化土地为3620万平方千米。
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约330万平方千米,遍布于中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其中80%的土地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在谈到造成中国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时,马文元研究员认为,随着沙尘暴的日
益频繁,土地荒漠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张,除气候变化因素外,主要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的,主要可归纳为“六滥”——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用水资源及滥猎,并且通常是多种因素同时加成作用,使中国的土地荒漠化趋势日益扩大。
1.滥垦。
由于人口增长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地方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砍林除草,又没有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维护工作,导致土地荒漠化,更加速生态脆弱地区沙化进程,“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墚”情况频繁发生。
2.滥伐。
因为沙化地区主要能源为燃烧薪材,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大量砍伐林木,甚至连用来防风固沙的防护林也不能幸免。
3.滥牧。
由于长期超限利用,比如沙漠化地区草场超载率达到5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300%,不但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每年以两三千万亩的退化速度扩大,而且草原生产力也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30%~50%。
草原“50年代没腰深,60年代没臀,70年代没膝,80年代没脚脖子”的顺口溜形象地说明这种困境。
4.滥采。
每年春秋两季,大批人员涌入内蒙、甘肃等地开采经济价值高的甘草、发菜和中药材,加上各式采矿工程大面积毀林除草,破坏植被,导致大片森林、草场沙化。
5.滥用水资源。
由于中国仍以大水漫灌方式灌溉,严重浪费水资源,而西北和华北地区干旱少雨,加上水资源未合理分配与管理,河流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缺水,大面积植被枯死,土地沙化。
而当地居民又超量放牧羊群,更加速了草场退化、沙化速度,目前沙化面积已达6万平方千米,为沙尘暴提供无尽沙源;另外,由于水资源不够使用,大量超采地下水,也导致地面植被枯死,地面植被因此大面积死亡,土地退化。
6.滥猎。
富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因为栖息地被破坏或遭大量盗猎,数量锐减,使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生物链失衡,间接造成沙化。
如青海原本专吃野鼠的猎物非常多,后因大量被盗猎,鼠害泛滥,草原被大面积啃食,导致土地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