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优秀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优秀教案设计(2)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优秀教案设计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分析:(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
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
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前四句为近景,后四句为远景。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
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
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
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
)
4、归去如何?(2分钟)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三、朗读比赛(5分钟)
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
四、拓展延伸(2分钟)
活动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
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习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
下节后进行展示。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分析
一、情感与景物和谐
晋安帝义熙二年(406),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到家乡,从此隐居。
其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本篇即为第一首。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诗人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
通篇浑然一体,展示出宁谧和谐之美,人们在这一派融融和美之中,心灵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
且看诗人笔下,田园风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间的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洁。
此情此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构成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最高意趣。
二、手法与情景和谐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歌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合拍。
苏轼评陶诗曾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是说陶诗平淡质直,不重文彩。
诗中景物,如:榆柳、桃李、草屋、村落、炊烟、鸡犬都是乡村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写入诗中则富有生气,构成一幅恬淡秀丽的田园图画,又是通篇抒情的有机构成。
这纯出自然,毫不雕琢的艺术表现力,亦与通篇平淡风格,高度和谐一致。
三、景物配置和谐
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景物与景物之间的配置非常协调,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四、音韵和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作者在不经意间将数词对仗得十分工整,而且,一个“十余”,一个“八九”,从这些约数我们可以
看出作者对物质生活并不是多么在意,充分显示出作者淡泊名利的思想。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个“荫”,一个“罗”,赋予那些“榆柳”“桃李”以人的感情,仿佛是他们自己在主动地荫蔽于屋后,罗列在堂前,读起来语调轻快活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叠词“暧暧”“依依”将远处的村庄写得朦胧、飘渺,是真亦幻。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吠”对“深巷”,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平仄协调,音韵和谐。
五、人与自然和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诗人说自己本来就属于那片山野,只是“误落尘网”,归隐之后,便觉“复得返自然”,于是他的笔下,清新闲适,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桑林、鸡鸣到狗吠,耳闻目接无不惬意,诗中虽没有人物的痕迹,但这一切无疑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经过人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切合自然规律的,诗意盎然的和谐。
林语堂先生曾把陶渊明说成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实现了人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