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泰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泰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意境。
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
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
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
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
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
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
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
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
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
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
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
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
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
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依据材料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
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麻子膏药
阿成
聊一个小人物。
这个小人物在哈尔滨道外区。
道外区是这座洋气十足的城市中最中国化、最传统化的一个区(其他几个
区,譬如道里区、南岗区,都有较明显的殖民地化倾向)。
一句话,这座城市颇有一点儿杂家的风度,亦称流亡者的城市。
所谓流亡者的城市就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城市之意。
离乡便思乡,思乡之极,难免会做出些不讲道理的事。
对方一个不足道的动作,一个平平常常的眼神儿,都可能导致头破血流、筋骨折断。
即为流亡者之乡也得有点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里站住脚跟。
北京城的满族青年王树森,经过对以上情况与精神状态的认真论证、综合分析后,才决定闯关东到东北来的。
王树森的父亲原是清宫护卫营的卫士。
文史资料介绍说:“卫士们在操练武艺中,难免有跌打损伤之苦,于是就互相推揉搓,或者互赠些自己配用的药膏。
”并说,“当时最受欢迎的是“狗皮膏”“小灵丹’和王树森家的“王大膏药’。
”王树森就是从小从当护卫的父亲那里学会了熬膏药的本领的。
19世纪末,王树森家道败落,于是他怀着一腔悲怆来到东北。
在庙头一带熬膏药,专治跌打损伤。
哪个被思乡之苦或酒火持有者打折了腿,贏家便义气地冲着倒地上哎哟不止者扔下几文钱说:“去王麻子那儿买几帖膏药贴上吧。
”
如此下来,王树森就了不得了,他熬的膏药名声大震。
王树森的专治腰腿疼以及各种寒症的膏药,深受苦寒之地老百姓的欢迎和信赖。
王树森人长得不错,有点儿华佗遗风,也有点儿扁鹊的做派,不幸的是,自己有一脸天然的白麻子。
王树森将计就计,不计鄙陋,将自己熬的膏药称“王麻子膏药”。
这在文学上叫“反讽”,在欧洲叫“黑色幽默”,在这里,却显得通俗易懂、幽默亲切,还明显地透着某种自信。
20世纪的20年代,王树森在哈尔滨开了一家“王麻子膏药店”,落脚在太古南六道街的“兄弟堂”,并在院内行医。
膏药店在道外人称的“王麻子街”上,那一带是酒家饭铺林立的地方,俗称“十八拐”。
后街是有名的“小天桥”“北市场”。
可谓人声鼎沸,非常热闹。
这样的地方免不了有欺行霸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的勾当与表演。
因此,跌打损伤的事自然要多,哎哟之声每日不绝于耳,大家都习惯了。
寻常的日子就是这样子的,捏着小酒壶,学几声特别“哎哟”,再平平仄仄、怪模怪样地相对龇牙一乐。
你说,王麻子膏药,在这里能不火吗?
王树森面对如此乱糟糟的人间风景,常说,咱治不了这些社会丑风,再治不了受害者和平民百姓的病,不是更惭愧吗?
王树森每天一大早起来,先在无人的江边练一套拳。
他已经修炼出来了,心中有了尊重生命这个大主题,人的神态风度也不一样了。
这一点儿,不是当代某些伪商人照猫画虎学得了的。
重要的是,王树森的膏药还极为便宜,普通老百姓买得起。
王树森从不制作蒙人的“高档”药欺世盗名,从不干缺德的事。
倘若这样便宜的药膏也买不起怎么办?用不用先交押金,记下身份证或者工作证号?不用。
为什么不用呢?是王麻子太古旧、太原始、太蒙昧吗?不是。
王麻子的原则跟当今医院正厅悬挂的牌子有点儿不同,当代医院挂的牌子是“救死扶伤,施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也有医院把这个悄悄取下来了,免得跟患者打嘴仗时麻烦)。
王树森不挂牌,本着一条宗旨“有钱的花不多钱就治病,没钱的免费也治病,膏药以旧换新收半费。
贴敷中间可免
费再贴一贴……外地函购的,不管寄不寄钱,总有专人优先寄去”。
王树森公开在门前支大锅熬药,当众下料,严格质量标准,恪守信义。
……
让人不解的是,在王麻子街称“王麻子膏药”的店铺竟有多家。
像李明臣开的“真正王麻子膏药店”,万溢开的“这才是王麻子膏药店”,宁子路开的“真正假王麻子膏药店”,以及王树森自己开设的“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店”。
史料上说这些店“为了招徕生意,各家不仅在店名上用心良苦,而且不惜工本,都在各自门头上挂有三五层装潢别致、风格各异的高大牌匾”。
这种事,倘若出在今天,非得打个一塌糊涂不可。
想不到的是,那些膏药店都是王麻子特许他们开的,所谓“有钱大家挣”。
王麻子——王树森临死前告诉他的传人,也是他的儿子,只有一句话:“别把钱看重,要把病看重。
”
鄙人虽不是医生,听到这句话时也觉得汗颜。
(有刪改)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道外区说起,介绍道外区是流亡者的城市,人们有好打斗的习性,引出王树森闯关东到东北的内容,为下文写“王麻子膏药”做铺垫。
B. 第四段(19世纪末……到第六段20世纪的20年……)介绍王树森的事业从开创、发展到生意兴隆的过程,突出王树森的吃苦耐劳与自信。
C. 叙写后街的热闹、打斗的风气,寻常日子后街人找乐的方式,既描绘了风土人情,表现此处的“社会丑风”,又揭示了王麻子膏药红火的原因。
D. 小说语言生动活泼,朴实又风趣,如“聊一个小人物”等,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如“可谓人声鼎沸,非常热闹”,文白夹杂,妙趣横生。
10. 小说写王树森“心中有了尊重生命这个大主题,人的神态风度也不一样了”,王树森有怎样的“神态风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 小说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
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节选自《赤壁赋》)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B.泣孤舟之嫠妇泣:哭泣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
1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苏子愀然/何其然也
B.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C. 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 寄蜉蝣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现出来。
B. “壬戌”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
“既望”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望”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 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典出《诗经》;“美人”典出《离骚》,古人常用来作为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 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在本文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为下文生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B. 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之悲引出第三段的“客曰”。
C.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解释了“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
D.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出他宏大的宇宙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消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武则天大为赞赏。
②新丰酒:典出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锦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要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原无题,后人取“风雨”为题,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也指诗人的现实处境。
B.颔联上下句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风雨中黄叶凋零的冷寂,青楼上管弦鸣奏的喧闹。
C.本诗重视炼字,颔联“仍”“自”在转折后突出表现了权贵在青楼肆意享乐的丑态。
D.本诗首尾借用郭震和马周典故,虽处逆境,但诗人相信自己终能如二人一般得到赏识。
18.诗歌尾联写道“消愁斗几千”,从全诗看,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诸葛亮的才智和他一生的功业。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熊与龙的叫声在诗人耳旁回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用3个四字短语概括楚人的精神。
(不得摘录原文短语)
楚人立国之初,地域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楚人的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文学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请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如航班从北京飞往广州,那你觉得这班飞机有多长时间是行驶在航线上的呢?正确答案是:从来没有。
如果你坐在靠窗的位置,只要扫视一下机翼边缘,便能观察到副翼的躁动——副翼就是用来不断修正航线的。
自动驾驶系统每秒钟都会数千次计算飞机实际航线和预设航线间的偏差,然后将校正的指令传导到副翼。
人生同飞机航行一样,需要预设,更需要不断调整。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