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第一篇: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浅谈徐渭
徐渭(1521—1593年),字文清,后更字文长,号天池,晚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明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

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等。

徐渭的作品主要是水墨写意花卉,在继承沈周、陈淳写意技巧上,笔墨更为自由活泼,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加上题句,以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对世态的讽刺,并真正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法,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写意花鸟花派的创派始祖。

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内容上的文人画物质和形式上的水墨大写意技法。

文人画物质突出体现在作品的主体化和个性化方面,徐渭擅长绘文人所熟悉和喜爱的四君子、荷花、芭蕉等,尤喜以花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来象征他人生的苦痛。

牡丹属宝贵花,色彩绚烂,但他却常以水墨绘之,不着意刻画花卉的自然生趣,而是从主观出发,有意改其本性,从而借题发挥,直抒胸襟,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横溢雄阔的才情、变幻莫测的意境、高旷脱俗的情趣。

诗书画的三结合也是其文人画的特质。

徐渭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化了文人画特色。

他笔下的形象,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将写意法演变为大写意法,真正达到了“逸品”和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此诗出自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的题画诗,作为徐渭的代表杰作,《墨葡萄图》成为研究徐渭不得不提的一幅重要作品。

徐渭把水墨花卉大写意推向颠峰并开宗立派。

从《墨葡萄图》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大师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纯以水墨写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

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

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

随意涂抹点染,倒挂枝头,形象生动。

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

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

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恰如其分的结合。

茂盛的叶子风格疏放,不法语形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画中的物象不是十分逼真,这正是徐渭的创意所在。

他不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也不拘于陈法,提出“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主张,将技法升华到全新高度,且是以“笔”在“意”先来完成作品,追求“舍形而悦影”,以放纵简逸的寥寥数笔,就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

其精神境界则真正达到了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逸品观。

恰如清戴熙在跋徐渭《杂花卷》中所云:“争势飘举矣,却善控驭;墨气淋漓矣,却不澡漏。

至其才情之雄阔,意境之变化。

一气鼓铸,而万有牢笼,真腕存造化者,开拓心脑,推倒豪杰,可为田水月。

《墨葡萄图》作为绘画史上杰出的佳作,充分代表了徐渭作品的特点。

从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古人称六十岁左右的人为翁),可以看出,这幅作品应作于徐渭出狱后的几年间。

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

后又因恐受胡宗宪的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时年四十四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

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

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

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下狱,监禁了六年。

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七十三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

《墨葡萄图》上的题
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整体构图较为工整,是写实风格,但笔墨极为桀骜不羁,有一气呵成之感,仔细观察局部更是能强烈的感受到画家的癫狂之气,完全没有条理,又是典型的热抽象之极,体现了情绪与动作美。

作者通过整体的构图形成了整体的意境,将热抽象与写实风格较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完成了这幅佳作。

作者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一种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第二篇:徐渭《墨葡萄图》欣赏
徐渭《墨葡萄图》欣赏

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1521年—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1])。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

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

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

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

晚年非常贫苦,藏书数千卷被变卖殆尽,自称“南腔北调人”,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
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

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墨葡萄图》徐渭的写意花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在用笔上强调一个“气”字,用墨上强调一个“韵”字。

他的用笔看似草,若断若续,实际笔与笔之间有“笔断意不断”的气势在贯通着;他的用墨看似狂涂乱抹,满纸淋漓,实际上是墨团之中有墨韵,墨法之中显精神。

他的恣肆纵横、解衣盘薄,在其泼墨大写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墨葡萄图》最能代表他的大写意花卉风格。

图中纯以水墨画葡萄,随意涂抹点染,倒挂枝头,形象生动。

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

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

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恰如其分的结合。

作者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一种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

第三篇:《徐渭联集》
《徐渭联集》
《徐渭联集》
(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艺术家。

他天才超逸而科举却屡试不中,壮年时曾在浙江总督胡宪幕下当书记,出奇计,破倭寇。

后胡获罪被杀,他也潦倒终身,晚年以卖书画过活,曾写过不少佳联、巧联,但当道官僚求他一字而不可得,被称为狂人。

善诗文,评者谓其得李贺之奇、苏轼之辩,不落窠臼。

所作戏曲论著、杂剧,颇有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有些作品表露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

工书法,行草纵逸飞动。

中年始习画,特长花鸟,用生纸作画,大笔放纵,水墨淋漓,有所创造,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

两人对后来大写意花卉画很有影响。

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诗文《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等。

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

题青藤书屋
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题《青藤书屋图》
水夕苍蚊残夏扇;河间红树早秋梨。

自题居室
无求不着看人面;有酒可以留客谈。

自题居室
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

题青藤书屋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自题。

“好”分读hǎo、hào,分别为正好、喜欢之意
花香满座客对酒;灯影隔帘人读书。

题青藤书屋书舍
雨醒诗梦来樵叶;风载书声出藕花。

题青藤书屋书舍
旧业尚存三经草;小窗独对半床书。

题青藤书屋书舍
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

题芜湖灵泽夫人祠
禅宗霸业青山在;越海吴江白雾笼。

题浙江某地云深庵
钟鼓不到人间响;蔬笋偏宜斋饭香。

题浙江某地云深庵
白云影里传心处;流水溪边选佛场。

题浙江某地显圣寺
养性不须烹紫雪;读书何但出青云。

赠友
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清。

“朝”分读cháo、zhāo,“长”分读zhǎng、cháng,根据不同读音,可有不同断句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题长宁朝云庙
任铁任金,定有可穿之砚;日磨日削,从无不锐之针。

题九山草堂
脱屣尘缘,别有胸襟洒落;结庐入境,不妨车马喧阗。

自题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题杭州凤凰山
水隔笙簧,白日鸟啼花竹里;庭园锦绣,青春人在画图中。

题张氏书室
甘露和风,后稷勾芒随处祠;小桥流水,群公先正此间灵。

题浙江某地大乘庵
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

题浙江上虞曹娥孝女庙
读不如行,使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知,然屡蹶,讵云能知。

自题
白马小如拳,从此鼪鼯林外长;紫髯灵欲语,顿今尸祝庙中肥。

题关帝庙
日午凭栏,看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夜深缓步,待半帘明月,来一榻清风。

题青藤书屋书舍
炼石补星辰,两月成功,当万历缵禹之绪;凿山振河海,千年遗迹,著三江于汤有光。

题绍兴汤太守祠
仗智慧剑、决烦恼网,见五蕴皆空,是深般若;驭清净轮、入解脱门,得一念无生,为大涅槃。

题绍兴华严寺
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德威灵同传万世;著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年。

题浙江富阳二圣祠
文彭山,季彭山,武彭山,程彭山,半文半武彭彭山;活六峰,
袁六峰,死六峰,叶六峰,不死不活陆六峰。

联嵌十人字号
世间无一事不可求,无一事不可舍,闲打混亦是快乐;人情有万祥当如此,有万祥当如彼,要称心便难洒脱。

赠友
学者藏修譬彼龙蛇之蛰,不可得而密迩,况可狎而嬉游乎,深潜远遁,无心夺宝探珠,特行满功圆,自尔风云际会;凡人克己当如大敌之临,若是招之使来,便是养之成乱也,利斧快刀,拼命勤王斩将,看凯旋饮至,洒然天地清明。

题龙蛇之蛰堂
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剑佩,尽宜斋沐焚修,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止。

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看天堂立登,哭地狱枉设;
寺当辐辏之塵,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会,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边。

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木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许今朝入市,与昨日不同。

题绍兴开元寺大殿
南街三学士;东郭两军门。

传为徐渭对窦光鼐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

传为徐渭对杭州知府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徐渭对杭州知府

数椽风雨,几劫沧桑,想月中跨鹤来归,诗魂尚下陈蕃榻;半架青藤,一池乳液,输石上飞鸿留印,名迹应光越绝书。

王继香题青藤书屋
第四篇:徐渭画作鉴赏
徐渭(1512—1593),字文长,号青藤,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
的文学艺术家,他在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史上都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

尤其在绘画方面,对后世四百多年的大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艺,所以不谋而合。

”又有诗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

”还刻了一颗“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可见其对徐文长的崇拜。

现代写意画大家齐白石亦曾说:“青藤、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服之。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

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还有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衷肠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可见,齐白石对徐文长亦深情怀敬意。

自然徐文长所以那样地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纪念,恐怕是由于他不仅有杰出的成就,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傲骨铮铮,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同邪恶作斗争和反抗外寇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文长从小跟陈鹤学画,奠定了他绘画风格的基础。

陈鹤字鸣野,号九皋,别号海樵山人,出身于绍兴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因少年病弱,辞去世袭军职,在绍兴怪山修建飞来山房和息柯亭,广交宾客,他擅长写意花鸟画,善制散曲,为绍兴文坛的盟主。

徐文长自幼爱好绘画、戏曲,可以说是深受了他的影响的。

陈鹤的墨迹已难看到,据与他同时代一些人的记载,说他作画走笔如飞,泼墨淋漓。

如姜二酉撰的《陈鹤传》中说:“慕山人者,每候山人饮宴兴酣,载笔素以进。

山人则振髯握管,须臾为一掷,累幅或数十丈,各惬其所,乞而后止。

”(姜二酉《无声诗史》,另见《徐文长全集》卷二十七《陈山人墓表》)徐文长关于他的记载则更多,如他在《书陈山人九皋三卉后》说:“予见山人卉多矣,曩在日,遗予者不下十数纸,皆不及此三品之佳。

滃然而云,莹然而雨,泫泫然而露也。

”(《徐文长全体》二十一)可以想见,陈海樵的绘画风格是一种泼墨大写意,而徐文长绘画的基本风格亦正是这样。

徐文长的青少年时代就与著名画家沈青门(仕)、谢时臣有很深的交谊,沈工诗善画,兼工散曲,与徐文长志趣相投,后来同在胡宗宪幕府。

徐文长有《题青门山人画滇茶花》诗云:
武林画史沈青门,把兔申藤善写生。

何事胭脂鲜若此?一天露水带昆明!(《徐文长全集》卷十二)
从徐文长的诗意看,沈仕是一位善于写生的高手。

谢时臣是吴中著名的山水画大家,擅长巨幅山水,因好用浓墨,笔墨粗放,受到吴中画派的排挤。

徐文长住在杭州玛瑙寺时(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曾受到谢时臣的指教。

他在《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说:“吴中画多惜墨。

谢老用墨颇侈,其乡讶之,观场而矮者相附和,十之八九。

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徐文长全集》卷二十一)在当时吴派画风靡画坛的形势下,徐文长的看法确是一种卓见。

徐文长在嘉靖二十五年(二十五岁),曾去当时的文化中心苏州,看到了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陈白阳诸大画家和祝允明、王雅宜等书家一些作品,眼界大开。

他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

”(《书沈征君画》)“陈道复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

”(《跋陈白阳卷》《徐文长佚稿》卷十六)“南京解元唐伯虎,小涂大抹俱高古。

”(唐伯虎古松水壁,阁中人待客过画、《徐文长全集》卷十二)。

又称:“祝京兆书乃今时第一,王雅宜次之。

”(《跋停云馆帖》、《徐文长佚稿》卷十六)徐文长虽然失遇而返,但吴中的绘画和书法成就对徐文长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他对古人的画亦很有研究,如他认为夏珪的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观夏珪画卷》)。

评倪云林的画是“一幅淡烟光,云林笔有霜”(《书倪云林画》)等等。

从上面所论,我们可以窥见徐文长独特的艺术趣味,他欣赏陈海樵的如云如雨如露的泼墨写意画法,沈仕、谢时臣的“生动”,沈周的“草草者”,陈道复的“草书飞动似之”,唐伯虎的“小涂大抹俱高古”,夏珪的“苍洁旷迥”,“舍形而悦影”,倪云林的“笔有箱”等风格。

徐文长的画,就是吸收了前辈诸家的特点和优点,逐步形成
自己大写意的绘画风格的。

徐文长作画气概不同凡响,如他题《刘雪湖梅花大幅》诗中说到:“我与刘君初相见,较量长短捋髭须。

圈花少让元章笔,发干元章不若吾。

捉笔呼煤将发干,闭门自不令人看。

须臾歇笔乃开门,一扫槎枒三丈绢。

”这种作画的风格,显然是受陈鹤的影响,并且胆量和气魄更为雄豪。

他晚年有《又图卉应史甥之索》诗云:
陈家豆酒名天下,米家之酒亦甚亚。

史生亲携八升来,如椽大卷令吾画。

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成雷。

惊花蛰草开间愁,何用三郎羯鼓催?羯鼓催,笔兔瘦,鳌蟹百双,羊肉一肘,陈家之酒更二斗。

吟咿吾,迸厥口,为侬更作狮子吼。

(《徐文长全集》卷五)从今天留存的墨迹《葡萄图》、《墨牡丹》和《杂花图长卷》等作品看来,确实使人感到有“指尖浩气响成雷”,“一扫槎枒三丈绢”的气魄。

这种气概不仅在当时无人可与伦比,就是后来数百年间,也罕有人可与比者。

他这种作画风格与他的书法风格和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擅长行草书,小从著名书法家杨珂学,杨珂字秘图,余姚人,据万历《余姚县志》说:“杨珂幼摹晋人帖逼真,后稍别成一家。

多作狂书,或从左、或从下、或从偏旁之半而随益之。

……笔法自中锋者最难,帷秘图为然。

”徐文长从杨珂处学得狂书,又兼学米芾而自成一家法。

袁宏道就是在看了他的书法单幅之后说徐文长“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

”徐文长自称“吾书第一、诗第二、文
三、画四。

”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是多么自信。

他的书法风格确实是奇特的,观其笔意有如“天马行空”,其笔势如“渴骥奔泉”,章法、结体奔放多变,笔画飞动。

纵恣中见沉雄,苍颈中见姿媚。

他的书法主在以情韵、气势见胜。

他以行草书入画,形成了他那大刀阔斧、纵横睥睨的大写意画法和风格,似有一种“推到一世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概,令人惊心动魄,一新耳目。

徐文长的大写意画风格的形成,除了前辈画师的艺术成就和书法成就的影响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的独有的生活道路和
广博的学识素养所造成的他的独特的胸襟和思想情操。

他的诗文、戏曲和书画中的那股“磊落不平之气”,与他英雄失路,一生潦倒,不得志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本色”,强调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实矛盾,以力挽明代文坛的颓丧之风。

他是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不失其真。

他敢于发人所不敢发,为人所不敢为,具有狂傲不屈的斗争精神。

所以,重视绘画的思想性,是形成他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据孔尚任跋徐文长自制竹秘阁说:“上刻双钩竹石,款僧悔。

盖文长读书玛瑙寺中自称僧悔时所用也。

双钩竹石,皆文长手画,笔法圆活,竹根盘结出土外。

曾见文长绢幅双钩竹筱,其下盘根亦如是也。

竹竿亭亭,节棱甚大,或取盘根错节之义。

予购之燕市,背刻小纪。

(孔尚任《享鑮》、《美术丛书》刊本)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徐文长年轻时作画不仅很注意写生和基本功(这在他的《四书绘序》中也有明显的反映),而且就很注意绘画创作的思想性。

他画的竹子是“竹根盘结出土外,”“竹竿亭亭,节棱甚大”。

孔尚任说他“或取盘根错节之义”。

这是对的,后来在他五十岁时《画竹与吴镇(兑)》的题画诗中就明白地表明:
聚千垂梢凡几重?只须用墨一分浓?即令小节无此用,也自成林一壑中。

东坡画竹多荆棘,却惹评论受俗嗔;自是俗人浑不识,东坡特写两股人。

(《徐文长全集》卷十二)
可见,他画竹是在画人,是在抒发胸中的块垒。

他画牡丹、葡萄等也往往如此,他有题墨牡丹云:“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生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风,若马牛宜弗相似也。

”可见,他的泼墨牡丹不光是形式风格上的一种创造,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艺术创新。

他一生的不幸遭际,使他同情劳苦人民,而恨富贵人,恨这个可诅咒的封建社会。

他有题《画蟹》诗云:
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

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他以画蟹来咒骂那些如董卓一类的横行霸道的封建统治者。

又有题《掏耳图》云:
做哑装聋苦未能,关心都犯痒和疼。

仙人何用闲掏耳,事事人间不耐听。

他以画《掏耳图》来揭露“事事人间不耐听”的日趋腐败的明王朝,反映了他“做哑装聋苦未能”的品格,他要把耳朵掏得更清爽些,“关心都犯痒和疼”,所以,“不耐听”则更要听,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

他又有题《芭蕉石榴》诗云:蕉叶屠埋短后衣,墨榴铁锈虎斑皮。

老夫貌此谁堪比?朱亥椎临袖口时。

他以画芭蕉,来反映社会阶级矛盾之尖锐。

短后衣是当时贫苦的劳动者的衣服,他以蕉叶比作人民的衣服,石榴比作铁椎,说人们会象战国时朱亥用铁椎击晋鄙那样来击杀那些可恶的权贵们。

他还有题《水墨牡丹》云:
墨染娇恣浅淡匀,画中亦足赏青春。

长安醉客靴为崇,去踏沉香亭上尘。

他画牡丹讥笑李白与皇帝打交道,写诵牡丹诗来讨好杨贵妃与唐明皇,是没志气的表现。

借以讽刺那些投机钻营、奉承拍马的御用文人。

因此,徐文长的画与他的诗文、戏曲一样,艺术创作与现实密切结合,总有一股磊磊落落的不平之气跃然于纸上。

另外,徐文长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他在艺术上敢于冲破藩篱、大胆创新的精神分不开的。

他有《画百花卷与史甥,题曰“漱老滤墨”》诗云:
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笔涂花卉。

藤长剌阔背几枯,三合茅柴不成醉。

葫芦依样不胜楷,能如造化绝安排。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裁。

胡为乎,区区枝剪而叶裁?君莫猜,墨色淋漓雨拔开。

(《徐文长全集》卷五)
他认为“世间无事无三昧”,这个“三昧”就是“能如造化绝安排”,布置上要巧于剪裁,笔墨上要能“淋漓雨拨开”,得之自然,对传统,对物象不能如“葫芦依样,创作要以“不求形似求生韵”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