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界 2020年02月第03期
—138—
临床经验
体外冲击波联合局部阻滞技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研究
陈建伟
(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局部阻滞技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

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技术联合局部阻滞技术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局部阻滞治疗。

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价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局部阻滞技术治疗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局部阻滞
【中图分类号】R 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4808(2020)03-138-01引言: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沿肩峰下间隙从肱骨头前方进入肱骨结节间沟并向下走行,续于肌腹,肱二头肌远端止于桡骨粗隆。

[1]。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常引起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笔者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局部阻滞技术治疗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效果显著。

1.材料和方法
1.1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疼痛科,确诊为肱二头肌腱长头肌腱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A 组(观察组)和B 组(对照组),其中A 组40例,其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54±6.55)岁,病程
2.5-6.8月。

B 组;40例,其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51±
3.56)岁,病程2.1-6.6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1.2纳入标准:(1)患侧肩部表现为肩疼痛,并且活动受限,特别是外展、前屈等功能受限明显;(2)肩关节前后位、侧位 X 线MRI 提示存在肩袖损伤。

(3)Speed 试验阳性;Yergason 试验阳性。

1.3排除标准:(1)合并肩关节周围炎者。

(2)合并肩关节外伤者。

(3)合并精神疾病者。

(4)药物过敏者。

(5)不能配合治疗者。

1.4治疗方法,A 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瑞士EMS 冲击波治疗仪)治疗,屈肘及外旋上臂,使肱骨结节间沟及其内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朝向肩关节前方定位,以触痛点中心,
2.0~
3.0 Bar,12Hz,2000次。

治疗后继续予局部阻滞,在痛点注射2%利多卡因,曲安奈德10mg,甲钴胺1000ug,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

每周一次。

4周后评价疗效。

B 组仅采用局部阻滞疗法,方法同A 组。

1.5 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部关节活动度(ROM)改善评价疗效。

以VAS ≤3 ,ROM 改善50°以上,为显效,3 < VAS < 7,ROM 改善10-50°为有效,VAS ≥7 ,ROM 改善10°以下为无效。

2.统计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结果见表1,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组别
n 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A 组40111512295%B 组
40
8
13
10
9
77.5%
4.讨论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病常与肩袖撕裂共存[2]。

其病理为腱鞘充血、
水肿、纤维化增厚、囊鞘内积液及肌腱增厚,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是肩痛和肩部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其肌腱
的病理变化常导致肩关节前部疼痛和屈曲功能丧失[3]。

其疼痛可能是原发疾病,
也可能是继发于肩关节功能障碍所致,治疗的目的是旨恢复肩关节肌力、活动度、生物力学[4]。

慢性炎症损伤也可导致肌腱肥大等宏观结构的改变,这将使肩关节10°~20°被动抬高功能丧失、并且同时存在结节间沟的压痛[5]。

体外冲击波应用于骨科疾病也有十余年历史。

有研究认为,体外冲击波在更利于肩关节肌腱钙化灶消失、促进功能恢复,更利于对药物不耐受
和拒绝手术的患者[6]。

通过局部阻滞具备很好地抗炎作用。

本研究发现,
采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局部阻滞,能够加强抗炎作用,促进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易刚,张磊,杨静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病变与肩袖损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分析.中
国临床解剖学杂志[J].2019,(37)2:196-205.
[2] Zabrzy ński J, Paczesny Ł, Łapaj Ł et al. Process of neovascularisation compared
with pain intensity in tendinopathy of 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 brachii tendon associated with concomitant shoulder disorders, after arthroscopic treatment.Folia Morphol (Warsz). 2018;77(2):378–385.
[3] KimY, Jeong J,Lee H.Arthroscopic Tenodesis of 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
Tendon.J Shoulder Elbow Surg. 2016;25(7):1107-1114.
[4] Wilk KE, Hooks TR. The Painful Long Head of the Biceps Brachii: Nonoperative
Treatment Approaches. Clin Sports Med. 2016;35(1):75–92.
[5] 李震,陈贞月,李景银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研究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
26 (3) :1491-1496.
[6] 王林伟,刘明廷,曹恒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
形外科杂志.2019,27(1):63-66。

应用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研究
王建康 蔡 薇 陆永怡 董佳敏 陈文婷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南京 205002)
【摘要】目的:探讨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价值。

方法:于2018年05月--2019年05月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患者1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者10例作为常规组。

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两组观察对象二尖瓣环位移,以此来评价其左心功能。

结果: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左侧最大位移、右侧最大位移、瓣环中心最大位移、左室舒张末期长径/瓣环中心最大位移的百分比均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所获得的二尖瓣环位移水平,有利于临床快速准确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

【关键词】二尖瓣环位移;冠心病;左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4808(2020)03-138-02二尖瓣环位移能够有效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同时在评估慢性心衰预后、心脏损伤早期诊治等反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往临床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过程中,主要以组织多普勒法、超声心动图为主,前者测量结果容易受到心脏角度、运动的影响而产生偏差;后者测量结果容易受到左心室夹角、取样线的影响而错估二尖瓣环位移的幅度[1]。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时间分辨率较好,故而本文特此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探讨了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冠心病左心功能的价值,以供临床有效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组观察对象为1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5例男性和5例女性,年龄19-84岁,平均(47.8±16.5)岁;常规组为10例健康者,其中6例男性和4例女性,年龄20-85岁,平均(47.9±16.6)岁。

均收治于2018年05月--2019年05月,经冠脉造影检查,有1支或1支以上冠脉狭窄>50%,呈窦性心律状态。

排除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比如心梗、心脏瓣膜病、心肌病、房颤以及先心病等等。

两组临床资料P 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组探讨。

1.2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S 5-1探头,频率参数调整为1-3MHz。

观察对象保持左侧卧位并接受检查。

常规超声检测:M 型超声心动图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测量采用双平面Simpson 法,取3次平均测量值。

二尖瓣环位移测量:观察心尖四腔心切面,采集心动周期的动图并保存。

然后将动图导入工作站,予以进一步分析。

进入CMQ 界面,选择最大位移,确定二尖瓣的后瓣环、前瓣环、心尖处的3个点,利用软件计算获得左侧最大位移、右侧最大位移、瓣环中心最大位移、左室舒张末期长径/瓣环中心最大位移的百分比。

1.3统计学分析,汇总分析研究数据,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
2.0进行处理并进行对
比检验结果,以[例(%)]描述计数资料,检验差异以X 2表达;以(
)描述计量资料,检验差异以t 表达。

P 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比,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
3.4±3.3)%,常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8.1±3.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17,p<0.05)。

2.2两组二尖瓣环位移测量结果对比,研究组左侧最大位移、右侧最大位移、瓣环中心最大位移、左室舒张末期长径/瓣环中心最大位移的百分比均低于常规组(p<0.05)。

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二尖瓣环位移测量结果对比
小组
病例
左侧最大位移(mm )
右侧最大位移(mm )
瓣环中心最大位移(mm )左室舒张末期长径/瓣环中心最大位移的百分比(%)
研究组108.6±0.99.4±1.19.1±0.910.2±0.8常规组1012.4±2.115.3±3.114.2±2.616.3±3.3t 5.9967.0497.3136.527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冠心病是因为心肌血氧缺失所致,使得患者心功能缺陷,更甚至还会引起猝死[2]。

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能够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可靠指导。

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操作简单、无创,而且比较直观。

M 超实用又简单,但是在左心室心态变化明显或者是室壁运动不规律时,取样难度较大。

国际上比较认可双平面Simpson 法,但此法在评价过程中,对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

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左心功能的维持,乳头肌收缩运动,对二尖瓣环产生牵拉,进而朝着心尖活动,缩短左心室长轴[3]。

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的二尖瓣环位移技术,无角度依赖性,优势十分突出。

围绕心肌纤维实际情况,左室纵向心肌纤维分布于心外膜、心内膜下、乳头肌,舒缩过程中,进行长轴的纵向活动;环行肌纤维位于中层,进行短轴的旋转、圆周、径向活动。

纵向纤维占心肌纤维70%左右。

作为“心
脏纤维骨架”的二尖瓣环,大部分为纵向心肌纤维,在二尖瓣环骨架上附着[4]。

一般情况下,相较于左室长轴收缩,短轴收缩更晚,左室纵向心肌收缩,使得二尖瓣环朝着心尖活动,而心尖所处部位相对来说较为固定。

二尖瓣环位移至心尖,可观察到左室长轴实际缩短情况,进而评价左心室收缩能力。

故而二尖瓣环位移测量,认为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评价指标。

本文分析发现,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常规组,且二尖瓣环位移测量所获得的各项参数也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说明二尖瓣环位移测量,有利于临床早期识别冠心病心肌血氧缺失的实际情况。

另外,二尖瓣环所处部位的回声,强于周围组织,不会因为图像质量而产生较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二尖瓣环位移进行测量,有助于临床了解掌握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进而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段凤霞,杜丽娟,何文,等.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
整体收缩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6(03):175-179.
[2] 来炳岩.冠心病患者二尖瓣环位移的超声评估及其与左心功能、血清指标的相关性研
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9):2353-2356.
[3] 郑文雅,徐岩,汪太平,等.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冠心病患
者的左心功能[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01):87-90.
[4] 刘潇,陈永超,章仁品,等.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
心室功能[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2):1241-12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