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心”与“游于艺”:儒道美育观念的分野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心”与“游于艺”:儒道美育观念的分野与融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
在美育观念方面,
儒家主张“游心于艺”,强调人应该通过学习艺术来陶冶情操;而道家则强调“游于艺”,认为人应该通过“游”的状态来领悟艺术的道理。
“游心”和“游于艺”代表了儒道两种不同的美育观念。
儒家认为美育需要从学习艺
术开始,通过掌握艺术技巧,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
儒家认为,学习艺术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美,领悟生命的纯粹和美好,进而提高人的自我修养和
人际交往能力。
儒家的美育观念注重艺术学习的过程,认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养和提高
的方式。
而道家则强调通过“游”的状态来领悟艺术的道理。
道家认为,艺术是可以自我领悟的,需要通过身心的自由和放松,进入到一种自我放松的状态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领悟
艺术的道理。
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自主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体验到
美的真谛。
道家的美育观念注重个体内心的感受和领悟,认为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内
心世界来领悟艺术的美。
虽然“游心”和“游于艺”代表了儒道两种不同的美育观念,但两者并不完全矛盾。
儒道两者在美育观念方面存在融合的可能。
儒家的“游心于艺”重视学习艺术技巧,通过
学艺的修养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水平。
而道家的“游于艺”则注重身心自由、情
感领悟、表达感受等方面的体验,强调艺术的内在感受和体验。
两者都关注个体的修养和
提高,都认为美育能够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审美能力和自我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美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工作。
在美育的实践中,儒道两种
美育观念的融合可以为人才的育成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和经验。
在美育实践中,可以将儒
家的“游心于艺”与道家的“游于艺”相结合,注重对学习者个体心理和实践情境的多维
度培养,让学习者符合个人特点和自身需求的有机整合,进而培养出具有全面素养和创新
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总之,在美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推广过程中,儒家和道家的美育观念可以形成有效的
对接和融合,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