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卢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上海卢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朝,完成于乾隆时期,原圆明园发展为由圆明、绮春、长春组成的圆明三园。

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的海淀区,这里原为一片平地,既无山丘,又无水面,但是地下水源很丰富,挖地三尺即可见水,为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圆明园正是利用这样的条件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圆明园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

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350公顷的一半,其中最大者为圆明园中心的福海,宽达600米,湖中还建有三座小岛;中型水面有圆明园的后湖等,长宽约二三百米,隔湖可观赏到对岸景色;小型水面和房前屋后的一塘清池更是无数,还有回流不断的小溪如同园内流动的纽带,将这些大小水面联成完整水系,构成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水景园林。

而所有这些水面统统是由平地挖出来的,用挖出之土就近堆山,所以湖多山也多,大小山丘加起来占了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

不过这些土山都不高大,并没有破坏全园的水景特点。

特点之二是______________。

圆明三园占地面积很大,但它没有北海琼华岛和清漪园万寿山那样的可作为全园风景中心的山峰,只有一组又一组的小型园林布满全园。

它们或以建筑为中心,配以山水植物;或在山水之中,点缀亭台楼阁。

利用山丘或墙垣形成一个又一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园,组成无数各具特点的景观。

这里有宫门内供皇帝上朝听政用的正大光明殿建筑群;有福海与海中三岛组成、象征着仙山琼阁的“蓬岛瑶台”;有供奉祖先的安佑宫和敬佛的小城舍卫城;有建造在水中的,平面成字形的建筑“万方安和”。

乾隆皇帝几下江南,随行带着画师,把苏州、杭州一带的名园胜景摹画下来带回北京,于是在圆明三园里相继出现了苏州水街式的买卖街、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等著名景观,不过这些江南胜景在这里都成了小型的、近似模型式的景点。

圆明园的特点之三是______________。

建筑平面除惯用的长方形、正方形外,还有工字、田字、中字、字、曲尺、扇面等多种形式,屋顶也随不同的平面而采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等单一或者复合的形式,光园内的亭子就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十字形,还有特殊的流水亭;廊子也分直廊、曲廊、爬山廊和高低跌落廊等。

乾隆时期还在长春园的北部集中建造了一批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由当时在清廷做事的意大利教士、画家郎世宁设计,采用的是充满繁琐石雕装饰的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形式,建筑四周也布置着欧洲园林式的整齐花木和喷水泉,这是西方建筑形式第一次集中地出现在中国。

朝廷为了这批宫殿所需要的大量玻璃窗与玻璃吊灯,还专门在园内设立了烧制玻璃的作坊。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由大小水面、不同高低的山丘和形式多样的建筑组成的大型皇家园林。

它前后建设了近40年,历经三个朝代,在雍正时形成圆明园24景,乾隆时又增加20景,加上长春园的30景,万春园的30景,共有100多处不同的景点,所以西方有人把这座园林称为“万园之园”。

(节选自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圆明园》)材料二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代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

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

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

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代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

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

”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这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具体表现。

偌大的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也难成佳构,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

圆明园如今仅存断垣残基,要谈这些只能用今日尚存的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为例了。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十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绚美。

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

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翚飞,峰石罗前。

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

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

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

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影。

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

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有景可借。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

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或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

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之景,分明异趣。

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取材于陈从周《悠然把酒对西山》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圆明园包括圆明、绮春、长春三园,是借助于海淀的地理特点造出的人工山水园林。

B. 圆明三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建成,集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的特征于一体。

C. 圆明园的西方建筑采用“巴洛克”风格的形式,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

D. 长春园北部的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是西方建筑形式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2. 根据材料二,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远山蜿蜒,有清泉汇流的地方,是最宜建园之处,所以西郊一带名园众多。

B. 造园如写文章,立意在先。

“因水成景,借景西山”是颐和园造园的立意。

C. 颐和园模拟杭州西湖,虽地处南北不同,但湖光山色、烟柳画桥,形趣皆似。

D. 圆明园和颐和园一样,都借西山入园成景,皆为皇家园林的典范。

3. 把远景纳为园中或室中一景,是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一种手法,下面诗句不能体现出这种“借景”手法的是( )
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B. 西岭烟霞来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涵远堂对联)
C.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曹雪芹《凝晖钟瑞》)
4. 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圆明园的建园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个体译者凭借自己的学术兴趣或人生经历,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化形式进行翻译传介,其选择就成了文化交流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结点或一个个环节。

他们利用自身的渠道选行自主交流,去影响对方文化群体中的对应个体或组织,进而加深其对文化交流的关注和理解。

我们应该鼓励有资质的个体译者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形成一种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

个体译者,不管国内国外,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文化层次高低,个体交流的路向和前景都是相同的。

文化交流一般始于个体交往,进而有了后续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可能。

个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其差异性而呈现文化交流的多元性,这体现在他们交流渠道的多元性、交流深度的多元性、交流效果的多元性,进而使得文化交流得以渐次展开,为国家层面的交流搭桥铺路,创造必要条件。

由国家作为交流的后盾,个体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深化。

文化交流的实质并非一定要取得价值观的一致,
更有可能的是文化交流的双方获得一定的共识,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使得各自的价值观念尽可能保持多元并存。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交流是用一种文化来丰富另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以文学作品为例,文学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学翻译覆盖的领域也最为全面;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人们往往是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的,没有文学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

什么样的作品吸引什么样的读者和译者。

期许一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则体现了作者和译者的胆识与自信。

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博士因故滞留上海虹桥机场,其偶然的一瞥,发现了麦家的《解密》,从而掀起了麦家作品的全球翻译热潮。

在国家对外翻译策略的布局下,多一些中外译者自选的文学翻译作品,无疑会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更好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效果。

个体的作用就在于着力去打捞那些易被人忽略的人、事、物,强化世人对普通人的关注,增进了解,加深沟通,消弭误解。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也给个体译者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个体译者所存在的自由无序状态,能够培养译者的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精神。

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推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体育等都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快速地促成文化交流的开展,这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通常也成了国家外交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量的文化交流实践证明,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存在预先确定的交流次序、交流渠道、交流内容和交流效果,多是一种自发行为,是由个体出发,无序开篇,过程繁杂,最后才能逐渐理出头绪,整合思路,完成交流本身的闭合循环。

总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我们更要重视个体译者的重要作用,正视文化交流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真实魅力。

中国学术“走出去”亦是如此。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孙继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思考》)材料二:
怎样更好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首先是翻译,“中学西传”经历了滥觞、发展与成熟三个阶段。

滥觞阶段,主要是西方一些蹩脚的学者把粗浅了解的中国文化翻译成西方文字,或断章取义,或据需改写,或恶意歪曲。

西译的《水浒传》中毫无法治观念的群匪形象并没有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同。

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才陆续有西方严谨的东方文化学者在精通汉学之后,翻译出既较好保留原意又体现西方语言精美的高质量作品。

杨宪益、戴乃迭是精通英语的中国文化学者与精通中文的英格兰学者结合而成的一对儿中英文化翻译奇才,在翻译界留下了浪漫佳话。

他们夫妇俩翻译的四大名著等中国小说,带有浓郁的英格兰中产阶级流行的语言文化印记和小资情调的价值观,《长生殿》成为两人翻译水准最高的文化精品,多次成为国家领导人对外交流时赠送外国政要的礼物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最精通祖国文字的中国人在掌握西方语言方面是短板,很难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
生力军,而来自西方的东方文化专家,大多不是西方主流作家,翻译成西语的中国作品,质量逊色于中国一批一流作家把西方作品翻译成中文的经典译著。

长期以来,中国不缺学外语的人才,但是死记硬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把外语翻译成中文可以,而把中国文学翻译成外语则不行。

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字翻译,它是一种高智力的创造,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既要保留原意,又要“达雅”,难度极高。

中译外的文学翻译人才奇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

要让中国文化顺畅地走向世界,路阻且长,任重道远。

(摘编自王永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国文化群体中的个体或组织加深了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的关注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

B.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渐次展开,为个体译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其文化交流渠道、深度和效果的多元性。

C.中西文化交流都是自发的行为,其开篇是无序的,过程是繁杂的,渠道是多元的,起始的头绪是纷乱的,到最后才有可能理清思路。

D.文学翻译是高智力创造,在诸多文字翻译中,它对译者的要求最高,因为它既要求保留原意,又要求“达雅”。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出去,靠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外译,它们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提供着中国智慧。

B.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偶然发现了麦家的《解密》,就掀起了麦家作品外译的热潮,这体现了他的胆识和自信。

C.诸多中国文化元素如绘画、书法等,可以助力国家外交,同时又可以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促成文化交流。

D.文学翻译是高智力创造,在诸多文字翻译中,它对译者的要求最高,因为它既要求保留原意,又要求“达雅”。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个体译者努力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效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B.设法改变外国人的价值观,使之认同伟大中国的社会制度。

C.培养自己的创造和独立精神,提升在翻译上的胆识与自信。

D.精通中文之后,努力提高外语水平,与国外一流作家看齐。

8.两则材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其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9.材料一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据造假销蚀网络诚信
互联网上向来不乏怪事。

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却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却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却完全不知所云。

问题何在?互联网时代,网民选择相信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

然而近年来,这些本应成为用户选择时重要参考的数据,却屡屡成为一些平台掺水造假的对象。

去年9月,不少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而起因竟是源于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

有监测数据显示,当晚有六成微信“大号”的阅读数下降,其中阅读量暴跌80%以上的公众号超过100个;同样在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亿,令人匪夷所思。

无据之数,难称数据。

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着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

然而造假掺水却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了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沉匿网海,更给了烂俗内容和劣质产品服务以次充好的可乘之机。

数据造假,受伤的不仅是手握“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

”世界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的这句论断产生于纸质媒体时代,而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却更多了几分无奈和讽刺。

根据营销平台AdMaster发布的《广告反欺诈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无效流量整体占比为30.2%。

此外,一些创业者为粉饰一个“好故事”,不惜用虚高的数据吸引投资人青睐。

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但虚吹数据实则等同饮鸩止渴。

建立在谎言、欺骗和水分上的“数据泡沫”,终究无法掩饰一些互联网企业惨淡经营的现实。

“只有当大潮退去,你才能知道谁在裸泳。

”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屡被评价为“虚火正盛”的今天,被动等待显然不够。

一些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发现和甄别虚假流量及其作弊模式。

除却引入足够的技术支持,企业应该在保证自身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主动共享后台数据,打通“数据孤岛”,让政府、公众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能够合理有序地采集、存储、分析和使用数据,令各方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此外,行业内也亟待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指标,这不仅能有效挤压数据造假者浑水摸鱼的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公众辨别数据造假的意识和能力。

唯有如此,量化数据才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向网民陈述日益庞大的行业体量,陈述海量用户集合而成的行为选择,陈述各方褒贬多样的态度倾向,陈述那些网民选择继续相信的真相。

2017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10. 下列选项中,关于“网络数据造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创业者为粉饰一个“好故事”,不惜虚构故事情节并用虚高的数据吸引投资人青睐,这样的行为属于
网络数据造假行为,是饮鸩止渴的行为。

B. 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而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而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而完全不知所云。

这些现象完全是由网络平台掺水造假造成的。

C. 去年9月,有些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其起因竟是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由此看来微信大号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不可全信。

D. 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亿,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全民轻阅读重娱乐的倾向。

1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组成的数据是没造假的数据,它们对于衡量品质优劣、透露市场反馈、反映用户认可程度起着重要的标尺作用。

B. 数据造假掺水会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隐藏于茫茫网海,更给了那些烂俗内容以及劣质产品服务可乘之机。

C. 数据造假,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有“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会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

D. 约翰•沃纳梅克论断——“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 因为产生于纸媒时代,所以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除了平添几分无奈与嘲讽外,已无时代意义。

12. 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
A. 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了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发现和甄别虚假流量及其作弊模式。

B. 企业引入了足够的技术支持,还主动共享后台数据,打通“数据孤岛”,令政府、公众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发挥监督作用。

C. 行业内亟待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指标,将有效挤压数据造假者的空间,提高公众辨别数据造假的意识和能力。

D. 只要互联网公司、企业、行业多方联合起来一起努力,量化数据就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向网民提供针对性、可靠性的数据信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

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3.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4.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西汉时,因为御史多失职,汉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写求仲、羊仲来往。

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

“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 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 元嘉,宋文帝的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