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表明,城邦是自然的产物,因而人类是天生的政治(社会) 动物。颜一编《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
99年,第4-7页。
• 因为,人是具有理性和语言的动物,具有利弊善恶、公正与 不公正等观念,这决定了人类必然寻求至善或最优良、最美 好的生活,这是城邦或人们的共同利益。这也就是城邦生活 的自足。自足是城邦的目的和至善。
16
• 对于人口(公民)应该具有的性质,他以 适合于被立法者引向德性为标尺,认为公 民既要充满生命活力,又要富于思想,二 者缺一不可。他通过经验观察得出结论, 认为,在寒冷地带居住的人群和欧罗巴各 民族的居民生命力旺盛,但比较缺乏思想 和技术,因而生活自由散漫,没有统治能 力,相反,亚细亚的居民则富于思想并且 精于技术,但在灵魂方面惰性过重即缺少 生命活力,故大多受人统治和奴役。而希 腊各民族,正如在地域上位于中间地带一 样,一般皆具二者的特性,既生命力旺盛 有富有思想,所以,既保持了自由的生活 又孕育出最优良的政体,具有统治其他民 17
•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更为重要的是,限制人口数量即 限制生育比限制财产更加必要。他的理由是,人口数量超 过一定限度,必然会造成人们的贫困,就像在许多城邦那 样,而贫困会引起争斗与恶行。由此,亚里士多德认为, 柏拉图在论述次等好的社会时所提出的公民拥有的财产不 应多于最低限额的四倍的观点也需要补充,即必须以限定 各个家庭的孩子的数目为前提,使各个家庭的孩子的数目 不致超出资产的负担,否则,限制财产的法规将会由于不 合乎实际而成为无用之物。
在哲学和政治伦理等思想中,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一个 重要区别还在于柏拉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亚里士多 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这在他们关于城邦的思想等许多 问题上均有明显的表现。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伦理学和家政学理论中,存在 着许多重要的管理哲学思想,和柏拉图一样,时代条件 的限制决定了亚里士多德也不可能提出独立的管理哲学 理论,从总体上看,他的政治和管理哲学思想是围绕如 何治理城邦以实现城邦和个人的最优良生活来展开的。
与柏拉图财产共有的理论相对照,亚里士多德的 私有财产有益论,也主要是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 出发的,但由于所持的人性观念前提不同,所得 出的结论完全相反。撇开这一点不谈,亚里士多 德对人性自爱、自己关心自己的看法,可能影响 了近代西方哲学关于人性自爱、利己理论的形成。 如霍布斯的人性自私理论,休谟的自爱与仁爱理 论、斯密的人性利己与利他思理论、爱尔维修的 人性自利理论等。
在借贷抵押出租等自愿的交往行为中违反契约就是不公平的而偷盗暗算为证抢劫欺凌袭击等非自愿的交往行为是对他人生命和财产的侵害更是不公平的行为这两类交往行为都要受到惩罚使之恢复公平即在害人与被害的人之间做不公平的事的人与受不公平的待遇的人之间恢复公平使人们在交往以后与交往之前所得相等
西方管理思想史
主讲教师:罗仕国教授
• 亚里士多德对此给出的回答是,合理安排城邦生活的最终 根据在于城邦的本性、人性道德、城邦的治理要求,只有 按照这些最终根据建立起以公正和法律为原则的经济政治 制度,才能实•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财产公有和优秀
的妇女儿童归城邦的维护者公有的"共产
13
• 亚里士多德还就财产平均分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他 指出,财产不均的确会引起争端,因而平均财产的确是防止公 民争端的方式之一,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那些才能 卓越的人必定会感觉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财产,认为平均财产 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由此,他们经常会进行反叛和作乱。而且, 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因此,决定性的不是平均财产,也不 是规定适中的财产数额,而是对公民进行拥有合理财产的数量 的德性和法律教育。
• 亚里士多德与其老师既是好友,又在思想上有重大分歧,亚里士多德有 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的的思想包括在哲学上,政治学 上都是在分析批评柏拉图的思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思想。
3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自己的形 式质料说和四因说。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说得很神秘,好 像可以脱离具体的物质实体而独立存在一样。就像在具体的房 屋之外还有一般的房子,具体的猫之外还有一个一般的猫。他 提出自己的实体学说以取代老师的理念论。他提出第一性实体 和第二性实体的概念,第一性实体指具体的有形状大小,重量 体积的东西,人们对这些实体的感觉如色,声,味和概念即抽 象的共性称为第二性的实体。第二性的实体不能脱离第一性的 实体而存在。
11
• 在财产私有的合理数量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苏格 拉底(实际上指柏拉图)所说的人们拥有的财产应以他们 过上有节制的生活为度这一点过于笼统,因为一个人可以 有节制地生活而悲苦窘迫,因此,应该以他们不仅能够有 节制地生活而且能够慷慨地生活为度,如果将两者分开, 节制就会和辛苦相连,慷慨就会与奢侈相关。节制与慷慨 是与使用财产有关的两种品格。
--萨拜因
2
• 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内容的确是百科全书式的,集当时各学派之大成, 思想丰富,成就宏大,著作种类和数量空前,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 政治学、美学、诗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语言学等, 是我们今天现有的诸多学科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物理学》、 《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论》、《灵魂论》、 《工具论》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大多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具体分析 为主要特征,尽管主要是讲课用的手稿而很少是系统写成的著作,但仍 然充满思想洞见,启发意义深刻。所以,自从近代以来,亚里士多德得 到了许多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最高赞誉和评价。黑格尔称他为最博学 的科学天才和人类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赞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和最博学的人。
14
三, 城邦的具体管理
•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的经济制度 思想主要属于经济哲学或经济管理哲学范 畴,那么他关于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城 邦的各种具体生活的处理中坚持公平原则 的观点,可以说主要属于管理思想,包含 了一定的管理哲学内容。
15
• 首先,在实行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方面,亚里士多 德从城邦在于自足、幸福这一基点出发,论述了合 适的人口的数量、人口的性质、疆域特点与安全等 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要具备四种原因才能形成和存在。 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比如建房子,要有砖瓦 沙石灰和木料,要有设计蓝图,有建设者,有用途目的。后三 者可统一称为形式因,这样总体上就是有质料因和形式因,质 料因是被动的,而形式因是主动的。
4
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即美德”的名言,他的伦理学以及 政治学等思想都是围绕这条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庸,就 是既非过度,也非不及,居于两个极端之间,不偏不倚 的适度状态,但中庸不是用数学计算出来的平均数,而 是依靠具体情景的一个变量。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一卷开篇就明确指出,所有城 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 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而所有共同 体中最高的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是城邦 的这种共同体。因此,它所追求的善就一定是最高的善。
6
• 亚里士多德深刻认识到了城邦产生的必然性。他认为,城邦 的形成具有自然意义上的根源,即产生于人类对最优良、幸 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最先自然 形成的共同体是家庭。当多个家庭为着实现比生活必需品更 多的东西如生命安全、生活富裕等而联系起来时,便产生了 村落。当多个村落既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又为了生活的美好 而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时, 城邦就产生了。
•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更为重要的是,限制人口数量即 限制生育比限制财产更加必要。他的理由是,人口数量超 过一定限度,必然会造成人们的贫困,就像在许多城邦那 样,而贫困会引起争斗与恶行。由此,亚里士多德认为, 柏拉图在论述次等好的社会时所提出的公民拥有的财产不 应多于最低限额的四倍的观点也需要补充,即必须以限定 各个家庭的孩子的数目为前提,使各个家庭的孩子的数目 不致超出资产的负担,否则,限制财产的法规将会由于不 合乎实际而成为无用之物。
12
• 在财产私有的合理数量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苏格 拉底(实际上指柏拉图)所说的人们拥有的财产应以他们 过上有节制的生活为度这一点过于笼统,因为一个人可以 有节制地生活而悲苦窘迫,因此,应该以他们不仅能够有 节制地生活而且能够慷慨地生活为度,如果将两者分开, 节制就会和辛苦相连,慷慨就会与奢侈相关。节制与慷慨 是与使用财产有关的两种品格。
7
• 尽管城邦是诸多家庭及个人的集合体,但整体必然先于或 高于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自足,而人类在天性中就 存在着趋于共同生活的本能,所以,城邦作为人类共同生 活的结合体,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家庭和个人离开 城邦将不再是自足的。因此,不能共同生活或自己已经自 足而无此需要者,就要么是野生,要么是神灵,而不是城 邦的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仅仅为了生存本身, 人类也要追求共同生活,结合成政治共同体,因为共同生 存本身就包含有一份自然的怡悦。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 何安排城邦的生活。
• 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政治学文本来看,这一观点具有根本性。 在《政治学》第八卷,亚里士多德还从一个城邦在与其他城邦 的关系中安全生存的角度,提出了城邦作为一个整体所应当拥 有的财产数量的合理限度。他指出,立法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一个城邦的财产数量,不仅要保证内政的需要,而且要能够对 付外部的威胁。而且,一个城邦的财产既不应大到足以使更强 大的邻邦觊觎(音jiyu,非分的希望或企图)的程度,也不能小 到不能与力量相当的同类城邦相抗衡的程度。对一个城邦来说, 合理的财产额度是,不过分充裕而引起最强大的邻邦发动掠夺 战争,不过于稀少而无法抵御邻邦的入侵。
1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以合乎本性为原则的城邦和家庭管理思想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道德理想--法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立宪政体、 人在文明生活中的趋于完善,始终是国家应该 存在以求实现的目的。 他的新发现是,这些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无比 的复杂,从而需要作无数次的调整以适应实际 的统治情况。
主义"。除了指出柏拉图所提出的妇女儿
童共有存在许多棘手问题而无法实施外,
在城邦的财产制度方面,亚里士多德从自
己对制度建立的最终依据的看法出发,提
出了总体上财产私有制有益、财产私有数
量以节制与慷慨两种德性的统一特别是以
合理的人口数量为依据、财产分配需有一
定差别的思想。
9
在财产所有权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从城邦的多 样化本性出 发,论证财产私有对于城邦之为城 邦的根本重要性。他明确反对柏拉图以苏格拉底 名义提出的整个城邦最大限度地齐一就是优良的 观点,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如果实行整 齐划一,那么城邦将变成家庭,家庭将变成个人, 因为家庭比城邦、个人比家庭更是“一”。
5
一, 城邦的本质与目的
• 古希腊时代的生活单元是城邦,大大小小种类各异的城邦, 构成了古希腊时代的社会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社会的这 种时代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或政治 哲学的关注焦点,是城邦这种共同体的优良持续存在问题,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如何治理城邦才能实现最优良 的城邦生活问题。
• 对于人口的数量,他指出,幸福的城邦并非必然是 人口繁多的城邦,因为幸福的城邦必定是秩序良好 优美的城邦,而秩序的良好优美,产生于数量和大 小的恰到好处;因此,在城邦的人口数量方面存在 一个恰到好处的限度:如果人口数量过少,城邦就 不能实现自足,而城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自足,反 过来,人口数量过大,虽然可以自足,但却难以控 制,难以建立起法律制度,而法律就是秩序,良好 的法律就是良好的秩序。因此,一个城邦的最佳人 口界限,就是人们在其中能够自给自足、舒适生活 同时又易于监视的最大数量。所以,亚里士多德的 结论是,那些治理有方的城邦无一不对人口进行控 制。
在财产的拥有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绝不能实 行财产平等划一的公有制,因为那样违反了城邦 的多样化本性;除了把土地分为公有和私有两部 分以外,在总体上,其他所有财产应实行私有制, 使公民在财产私有方面存在差别,才合乎城邦多 样化的原则。
10
• 当然,在土地的所有制方面,亚里士多德并不主张全部实行私有 制。他认为,从城邦治理要求和公共开支出发,有必要把土地分 为公有和私有两个部分,并且每一部分再分为两个部分。公有部 分的一部分用于承担祭神的开支,另一部分用以承担共餐制的费 用。所有部分的一部分靠近边界,另一部分靠近城邦的中心和郊 区,以立法形式规定每位公民分得这样两份土地,这样既满足平 等与公正原则,又有利于公民在与遇到边界战争时团结一致。
99年,第4-7页。
• 因为,人是具有理性和语言的动物,具有利弊善恶、公正与 不公正等观念,这决定了人类必然寻求至善或最优良、最美 好的生活,这是城邦或人们的共同利益。这也就是城邦生活 的自足。自足是城邦的目的和至善。
16
• 对于人口(公民)应该具有的性质,他以 适合于被立法者引向德性为标尺,认为公 民既要充满生命活力,又要富于思想,二 者缺一不可。他通过经验观察得出结论, 认为,在寒冷地带居住的人群和欧罗巴各 民族的居民生命力旺盛,但比较缺乏思想 和技术,因而生活自由散漫,没有统治能 力,相反,亚细亚的居民则富于思想并且 精于技术,但在灵魂方面惰性过重即缺少 生命活力,故大多受人统治和奴役。而希 腊各民族,正如在地域上位于中间地带一 样,一般皆具二者的特性,既生命力旺盛 有富有思想,所以,既保持了自由的生活 又孕育出最优良的政体,具有统治其他民 17
•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更为重要的是,限制人口数量即 限制生育比限制财产更加必要。他的理由是,人口数量超 过一定限度,必然会造成人们的贫困,就像在许多城邦那 样,而贫困会引起争斗与恶行。由此,亚里士多德认为, 柏拉图在论述次等好的社会时所提出的公民拥有的财产不 应多于最低限额的四倍的观点也需要补充,即必须以限定 各个家庭的孩子的数目为前提,使各个家庭的孩子的数目 不致超出资产的负担,否则,限制财产的法规将会由于不 合乎实际而成为无用之物。
在哲学和政治伦理等思想中,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一个 重要区别还在于柏拉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亚里士多 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这在他们关于城邦的思想等许多 问题上均有明显的表现。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伦理学和家政学理论中,存在 着许多重要的管理哲学思想,和柏拉图一样,时代条件 的限制决定了亚里士多德也不可能提出独立的管理哲学 理论,从总体上看,他的政治和管理哲学思想是围绕如 何治理城邦以实现城邦和个人的最优良生活来展开的。
与柏拉图财产共有的理论相对照,亚里士多德的 私有财产有益论,也主要是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 出发的,但由于所持的人性观念前提不同,所得 出的结论完全相反。撇开这一点不谈,亚里士多 德对人性自爱、自己关心自己的看法,可能影响 了近代西方哲学关于人性自爱、利己理论的形成。 如霍布斯的人性自私理论,休谟的自爱与仁爱理 论、斯密的人性利己与利他思理论、爱尔维修的 人性自利理论等。
在借贷抵押出租等自愿的交往行为中违反契约就是不公平的而偷盗暗算为证抢劫欺凌袭击等非自愿的交往行为是对他人生命和财产的侵害更是不公平的行为这两类交往行为都要受到惩罚使之恢复公平即在害人与被害的人之间做不公平的事的人与受不公平的待遇的人之间恢复公平使人们在交往以后与交往之前所得相等
西方管理思想史
主讲教师:罗仕国教授
• 亚里士多德对此给出的回答是,合理安排城邦生活的最终 根据在于城邦的本性、人性道德、城邦的治理要求,只有 按照这些最终根据建立起以公正和法律为原则的经济政治 制度,才能实•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财产公有和优秀
的妇女儿童归城邦的维护者公有的"共产
13
• 亚里士多德还就财产平均分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他 指出,财产不均的确会引起争端,因而平均财产的确是防止公 民争端的方式之一,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那些才能 卓越的人必定会感觉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财产,认为平均财产 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由此,他们经常会进行反叛和作乱。而且, 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因此,决定性的不是平均财产,也不 是规定适中的财产数额,而是对公民进行拥有合理财产的数量 的德性和法律教育。
• 亚里士多德与其老师既是好友,又在思想上有重大分歧,亚里士多德有 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的的思想包括在哲学上,政治学 上都是在分析批评柏拉图的思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思想。
3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自己的形 式质料说和四因说。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说得很神秘,好 像可以脱离具体的物质实体而独立存在一样。就像在具体的房 屋之外还有一般的房子,具体的猫之外还有一个一般的猫。他 提出自己的实体学说以取代老师的理念论。他提出第一性实体 和第二性实体的概念,第一性实体指具体的有形状大小,重量 体积的东西,人们对这些实体的感觉如色,声,味和概念即抽 象的共性称为第二性的实体。第二性的实体不能脱离第一性的 实体而存在。
11
• 在财产私有的合理数量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苏格 拉底(实际上指柏拉图)所说的人们拥有的财产应以他们 过上有节制的生活为度这一点过于笼统,因为一个人可以 有节制地生活而悲苦窘迫,因此,应该以他们不仅能够有 节制地生活而且能够慷慨地生活为度,如果将两者分开, 节制就会和辛苦相连,慷慨就会与奢侈相关。节制与慷慨 是与使用财产有关的两种品格。
--萨拜因
2
• 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内容的确是百科全书式的,集当时各学派之大成, 思想丰富,成就宏大,著作种类和数量空前,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 政治学、美学、诗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语言学等, 是我们今天现有的诸多学科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物理学》、 《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论》、《灵魂论》、 《工具论》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大多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具体分析 为主要特征,尽管主要是讲课用的手稿而很少是系统写成的著作,但仍 然充满思想洞见,启发意义深刻。所以,自从近代以来,亚里士多德得 到了许多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最高赞誉和评价。黑格尔称他为最博学 的科学天才和人类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赞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和最博学的人。
14
三, 城邦的具体管理
•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的经济制度 思想主要属于经济哲学或经济管理哲学范 畴,那么他关于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城 邦的各种具体生活的处理中坚持公平原则 的观点,可以说主要属于管理思想,包含 了一定的管理哲学内容。
15
• 首先,在实行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方面,亚里士多 德从城邦在于自足、幸福这一基点出发,论述了合 适的人口的数量、人口的性质、疆域特点与安全等 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要具备四种原因才能形成和存在。 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比如建房子,要有砖瓦 沙石灰和木料,要有设计蓝图,有建设者,有用途目的。后三 者可统一称为形式因,这样总体上就是有质料因和形式因,质 料因是被动的,而形式因是主动的。
4
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即美德”的名言,他的伦理学以及 政治学等思想都是围绕这条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庸,就 是既非过度,也非不及,居于两个极端之间,不偏不倚 的适度状态,但中庸不是用数学计算出来的平均数,而 是依靠具体情景的一个变量。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一卷开篇就明确指出,所有城 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 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而所有共同 体中最高的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是城邦 的这种共同体。因此,它所追求的善就一定是最高的善。
6
• 亚里士多德深刻认识到了城邦产生的必然性。他认为,城邦 的形成具有自然意义上的根源,即产生于人类对最优良、幸 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最先自然 形成的共同体是家庭。当多个家庭为着实现比生活必需品更 多的东西如生命安全、生活富裕等而联系起来时,便产生了 村落。当多个村落既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又为了生活的美好 而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时, 城邦就产生了。
•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更为重要的是,限制人口数量即 限制生育比限制财产更加必要。他的理由是,人口数量超 过一定限度,必然会造成人们的贫困,就像在许多城邦那 样,而贫困会引起争斗与恶行。由此,亚里士多德认为, 柏拉图在论述次等好的社会时所提出的公民拥有的财产不 应多于最低限额的四倍的观点也需要补充,即必须以限定 各个家庭的孩子的数目为前提,使各个家庭的孩子的数目 不致超出资产的负担,否则,限制财产的法规将会由于不 合乎实际而成为无用之物。
12
• 在财产私有的合理数量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苏格 拉底(实际上指柏拉图)所说的人们拥有的财产应以他们 过上有节制的生活为度这一点过于笼统,因为一个人可以 有节制地生活而悲苦窘迫,因此,应该以他们不仅能够有 节制地生活而且能够慷慨地生活为度,如果将两者分开, 节制就会和辛苦相连,慷慨就会与奢侈相关。节制与慷慨 是与使用财产有关的两种品格。
7
• 尽管城邦是诸多家庭及个人的集合体,但整体必然先于或 高于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自足,而人类在天性中就 存在着趋于共同生活的本能,所以,城邦作为人类共同生 活的结合体,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家庭和个人离开 城邦将不再是自足的。因此,不能共同生活或自己已经自 足而无此需要者,就要么是野生,要么是神灵,而不是城 邦的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仅仅为了生存本身, 人类也要追求共同生活,结合成政治共同体,因为共同生 存本身就包含有一份自然的怡悦。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 何安排城邦的生活。
• 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政治学文本来看,这一观点具有根本性。 在《政治学》第八卷,亚里士多德还从一个城邦在与其他城邦 的关系中安全生存的角度,提出了城邦作为一个整体所应当拥 有的财产数量的合理限度。他指出,立法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一个城邦的财产数量,不仅要保证内政的需要,而且要能够对 付外部的威胁。而且,一个城邦的财产既不应大到足以使更强 大的邻邦觊觎(音jiyu,非分的希望或企图)的程度,也不能小 到不能与力量相当的同类城邦相抗衡的程度。对一个城邦来说, 合理的财产额度是,不过分充裕而引起最强大的邻邦发动掠夺 战争,不过于稀少而无法抵御邻邦的入侵。
1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以合乎本性为原则的城邦和家庭管理思想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道德理想--法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立宪政体、 人在文明生活中的趋于完善,始终是国家应该 存在以求实现的目的。 他的新发现是,这些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无比 的复杂,从而需要作无数次的调整以适应实际 的统治情况。
主义"。除了指出柏拉图所提出的妇女儿
童共有存在许多棘手问题而无法实施外,
在城邦的财产制度方面,亚里士多德从自
己对制度建立的最终依据的看法出发,提
出了总体上财产私有制有益、财产私有数
量以节制与慷慨两种德性的统一特别是以
合理的人口数量为依据、财产分配需有一
定差别的思想。
9
在财产所有权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从城邦的多 样化本性出 发,论证财产私有对于城邦之为城 邦的根本重要性。他明确反对柏拉图以苏格拉底 名义提出的整个城邦最大限度地齐一就是优良的 观点,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如果实行整 齐划一,那么城邦将变成家庭,家庭将变成个人, 因为家庭比城邦、个人比家庭更是“一”。
5
一, 城邦的本质与目的
• 古希腊时代的生活单元是城邦,大大小小种类各异的城邦, 构成了古希腊时代的社会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社会的这 种时代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或政治 哲学的关注焦点,是城邦这种共同体的优良持续存在问题,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如何治理城邦才能实现最优良 的城邦生活问题。
• 对于人口的数量,他指出,幸福的城邦并非必然是 人口繁多的城邦,因为幸福的城邦必定是秩序良好 优美的城邦,而秩序的良好优美,产生于数量和大 小的恰到好处;因此,在城邦的人口数量方面存在 一个恰到好处的限度:如果人口数量过少,城邦就 不能实现自足,而城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自足,反 过来,人口数量过大,虽然可以自足,但却难以控 制,难以建立起法律制度,而法律就是秩序,良好 的法律就是良好的秩序。因此,一个城邦的最佳人 口界限,就是人们在其中能够自给自足、舒适生活 同时又易于监视的最大数量。所以,亚里士多德的 结论是,那些治理有方的城邦无一不对人口进行控 制。
在财产的拥有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绝不能实 行财产平等划一的公有制,因为那样违反了城邦 的多样化本性;除了把土地分为公有和私有两部 分以外,在总体上,其他所有财产应实行私有制, 使公民在财产私有方面存在差别,才合乎城邦多 样化的原则。
10
• 当然,在土地的所有制方面,亚里士多德并不主张全部实行私有 制。他认为,从城邦治理要求和公共开支出发,有必要把土地分 为公有和私有两个部分,并且每一部分再分为两个部分。公有部 分的一部分用于承担祭神的开支,另一部分用以承担共餐制的费 用。所有部分的一部分靠近边界,另一部分靠近城邦的中心和郊 区,以立法形式规定每位公民分得这样两份土地,这样既满足平 等与公正原则,又有利于公民在与遇到边界战争时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