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司徒雷登》.docx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16
议论文在高中第三册中有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 构。这个单元里的第一篇文章,除了以上的学习重点之外,还应了解美帝当年对华侵略的实质。
二、介绍写作背景。 1949 年 4 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这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垮台。7 月,积 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的美国驻华 大使──司徒雷登,悄然离开南京归国。8 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的白皮书。白皮书中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 殖民地”的阴谋。当时,由于美国反动阵营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争吵,迫使杜鲁门、艾奇逊等 帝国主义分子不得不采取白皮书的形式公开暴露若干反革命的真相,企图以此说服对手。这样, 白皮书就在客观上成为一篇美帝侵华罪恶的供状。为了揭露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教育当时那 些对美国怀有各种幻想的人们,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这篇评论。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篇评论,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无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三、释题。 提问:本文题目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双关──题目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题面揭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而题底蕴含的却是它的本质。语意双关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 目。在句式上,主谓倒装,强调了“别了”一语,突出了司徒雷登“挟起皮包走路”的无可奈何之 状和中国人民欢庆喜悦之情。 指导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一、画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词典有侧重地掌握如下词语: 业(yè)已──已经(多用于公文)。 脱(tuō)卸(xiè)──同“推卸”。其义是摆脱(责任)。 诲(huì)人不倦──诲:教导。倦:厌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冒:冒犯。不韪:过错,不是。指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 目张胆地干坏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以死惧之──惧:恐惧;这里是吓唬。 如鸟兽散──像聚集的鸟兽受到惊吓四处飞奔逃散。比喻崩溃逃散的情景。 茕茕孑立,形影相弔──茕(qióng)茕:孤独的样子。孑(jié):孤单。弔(d iào):同“吊”,安慰,怜悯。孤孤单单,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无依无靠, 非常孤单。出自李密的《陈情表》。 补充注释 民主个人主义者──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坚持中间道路的一部分人。他们大多数受 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建立资产 阶级的国家。但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和美国政府幻想的迅即破灭,除少数人外,大多 数民主个人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变成了坚定的爱国者。
指导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一、画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词典有侧重地掌握如下词语: 业(yè)已──已经(多用于公文)。 脱(tuō)卸(xiè)──同“推卸”。其义是摆脱(责任)。 诲(huì)人不倦──诲:教导。倦:厌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冒:冒犯。不韪:过错,不是。指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 目张胆地干坏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以死惧之──惧:恐惧;这里是吓唬。 如鸟兽散──像聚集的鸟兽受到惊吓四处飞奔逃散。比喻崩溃逃散的情景。 茕茕孑立,形影相弔──茕(qióng)茕:孤独的样子。孑(jié):孤单。弔(d iào):同“吊”,安慰,怜悯。孤孤单单,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无依无靠, 非常孤单。出自李密的《陈情表》。 补充注释 民主个人主义者──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坚持中间道路的一部分人。他们大多数 受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建立资 产阶级的国家。但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和美国政府幻想的迅即破灭,除少数人外,大 多数民主个人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变成了坚定的爱国者。 二、总结课文层次,并写出主要意思。 研习新课 一、学生阅读课文的首段和末段。讨论:文章的首段和末段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开头:“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 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一个普普遍遍的驻外大使,为何能够象征一个国家某种政策的成败呢?这,发人深思,令人寻 味。如此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引人入胜。议论文开篇,采用记叙文的手法,可谓 新颖、别致。 结尾为:“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贺的。”文章 收篇,不以议论作结,却以抒情告终,实为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作者运用拟人、反复等修辞 手法,首尾照应,艺术地再现了美帝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抒发了中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无比喜 悦之情。
2 / 16
二、讨论:课文除首尾两段外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明确: 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2─10 段):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实质。 第二部分(11─17 段):对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 评教育。 其中,第一部分可分为二层。第一层(2─5 段):论述美帝侵华战争的实质,即要变中 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第二层(6─10 段):剖析白皮书,批驳艾奇逊的谬论。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1─13 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反动实质和它对中国人 民的敌对态度,纠正自由主义者的错误认识;第二层(14─15 段):奉劝自由主义者做一个 有骨气的中国人;第三层(16、17 段):交代写作目的,说服教育某些知识分子,使其站到 人民方面来。 3 在文章第一部分第二层中,第 6、7、8 段对艾奇逊的言论已有大量详细的引用,为什 么在 9、10 两段还要“重复”摘引? 明确:在 9、10 两段中,对艾奇逊言论的再次摘引并不是 6、7、8 段的简单重复。因为, 在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叙述和分析相结合的写法是很重要的。没有叙述就没有分析;反过来说, 如果仅有叙述,但没有分析,那么,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读者何以看出?文章的第 6、7、8 段,作者摆出艾奇逊提出的“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这是叙述;第 9、10 两段, 作者以模拟人物语言和旁述、评点的方式,有意提出艾奇逊之流的强盗逻辑、心曲神思和无奈 窘境,这是分析。在第 9、10 两段中,作者对第 6、7、8 段的引文加 以提炼、集中,抓住艾奇逊们最险恶、最虚伪、最隐痛的地方,给以讽刺和暴露,因而, 该两段的揭露就显得尤为深刻。 篇二:上册 别了,司徒雷登·教学示例之三高中二年级教案 别了,司徒雷登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了解当年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弄清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 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二、理解课文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和形 象性。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教育。 二、教学难点:两个中心论点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议论文,在高中第一、第二册里,已学习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 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内容,对本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应采用自学的方法,对论证结构和语言等, 都应以讨论加精讲的方法来进行。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课文 一、简介本单元、本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
《别了,司徒雷登》
篇一:上册 别了,司徒雷登·教学示例之三高中二年级教案 教案示例之三 别了,司徒雷登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了解当年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弄清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 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二、理解课文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和 形象性。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教育。 二、教学难点:两个中心论点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议论文,在高中第一、第二册里,已学习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 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内容,对本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应采用自学的方法,对论证结构和语言等, 都应以讨论加精讲的方法来进行。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课文 一、简介本单元、本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 议论文在高中第三册中有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论证 结构。这个单元里的第一篇文章,除了以上的学习重点之外,还应了解美帝当年对华侵略的实 质。 二、介绍写作背景。 1949 年 4 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这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垮台。7 月, 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的美国驻 华大使──司徒雷登,悄然离开南京归国。8 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的白皮书。白皮书中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 殖民地”的阴谋。当时,由于美国反动阵营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争吵,迫使杜鲁门、艾奇逊等 帝国主义分子不得不采取白皮书的形式公开暴露若干反革命的真相,企图以此说服对手。这样, 白皮书就在客观上成为一篇美帝侵华罪恶的供状。为了揭露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教育当时那 些对美国怀有各种幻想的人们,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这篇评论。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篇评论,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 16
无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三、释题。 提问:本文题目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双关──题目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题面揭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而题底蕴含的却是它的本质。语意双关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 目。在句式上,主谓倒装,强调了“别了”一语,突出了司徒雷登“挟起皮包走路”的无可奈何之 状和中国人民欢庆喜悦之情。
4 / 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总结课文层次,并写出主要意思。 研习新课 一、学生阅读课文的首段和末段。讨论:文章的首段和末段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开头:“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 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一个普普遍遍的驻外大使,为何能够象征一个国家某种政策的成败呢?这,发人深思,令人寻 味。如此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引人入胜。议论文开篇,采用记叙文的手法,可谓 新颖、别致。 二、讨论:课文除首尾两段外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2─10 段):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实质。 第二部分(11─17 段):对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 教育。 其中,第一部分可分为二层。第一层(2─5 段):论述美帝侵华战争的实质,即要变中 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第二层(6─10 段):剖析白皮书,批驳艾奇逊的谬论。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1─13 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反动实质和它对中国人 民的敌对态度,纠正自由主义者的错误认识;第二层(14─15 段):奉劝自由主义者做一个 有骨气的中国人;第三层(16、17 段):交代写作目的,说服教育某些知识分子,使其站到 人民方面来。 3 在文章第一部分第二层中,第 6、7、8 段对艾奇逊的言论已有大量详细的引用,为什么 在 9、10 两段还要“重复”摘引? 明确:在 9、10 两段中,对艾奇逊言论的再次摘引并不是 6、7、8 段的简单重复。 篇三:《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及练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 教学重难点:1、了解特写的 特点。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3、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理解 细节 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写作背景:香港回归的背景:香 港问题 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英国 人的 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 换取 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 进口。 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 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 1842 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 割让
议论文在高中第三册中有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 构。这个单元里的第一篇文章,除了以上的学习重点之外,还应了解美帝当年对华侵略的实质。
二、介绍写作背景。 1949 年 4 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这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垮台。7 月,积 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的美国驻华 大使──司徒雷登,悄然离开南京归国。8 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的白皮书。白皮书中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 殖民地”的阴谋。当时,由于美国反动阵营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争吵,迫使杜鲁门、艾奇逊等 帝国主义分子不得不采取白皮书的形式公开暴露若干反革命的真相,企图以此说服对手。这样, 白皮书就在客观上成为一篇美帝侵华罪恶的供状。为了揭露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教育当时那 些对美国怀有各种幻想的人们,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这篇评论。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篇评论,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无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三、释题。 提问:本文题目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双关──题目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题面揭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而题底蕴含的却是它的本质。语意双关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 目。在句式上,主谓倒装,强调了“别了”一语,突出了司徒雷登“挟起皮包走路”的无可奈何之 状和中国人民欢庆喜悦之情。 指导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一、画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词典有侧重地掌握如下词语: 业(yè)已──已经(多用于公文)。 脱(tuō)卸(xiè)──同“推卸”。其义是摆脱(责任)。 诲(huì)人不倦──诲:教导。倦:厌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冒:冒犯。不韪:过错,不是。指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 目张胆地干坏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以死惧之──惧:恐惧;这里是吓唬。 如鸟兽散──像聚集的鸟兽受到惊吓四处飞奔逃散。比喻崩溃逃散的情景。 茕茕孑立,形影相弔──茕(qióng)茕:孤独的样子。孑(jié):孤单。弔(d iào):同“吊”,安慰,怜悯。孤孤单单,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无依无靠, 非常孤单。出自李密的《陈情表》。 补充注释 民主个人主义者──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坚持中间道路的一部分人。他们大多数受 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建立资产 阶级的国家。但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和美国政府幻想的迅即破灭,除少数人外,大多 数民主个人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变成了坚定的爱国者。
指导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一、画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词典有侧重地掌握如下词语: 业(yè)已──已经(多用于公文)。 脱(tuō)卸(xiè)──同“推卸”。其义是摆脱(责任)。 诲(huì)人不倦──诲:教导。倦:厌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冒:冒犯。不韪:过错,不是。指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 目张胆地干坏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以死惧之──惧:恐惧;这里是吓唬。 如鸟兽散──像聚集的鸟兽受到惊吓四处飞奔逃散。比喻崩溃逃散的情景。 茕茕孑立,形影相弔──茕(qióng)茕:孤独的样子。孑(jié):孤单。弔(d iào):同“吊”,安慰,怜悯。孤孤单单,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无依无靠, 非常孤单。出自李密的《陈情表》。 补充注释 民主个人主义者──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坚持中间道路的一部分人。他们大多数 受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建立资 产阶级的国家。但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和美国政府幻想的迅即破灭,除少数人外,大 多数民主个人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变成了坚定的爱国者。 二、总结课文层次,并写出主要意思。 研习新课 一、学生阅读课文的首段和末段。讨论:文章的首段和末段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开头:“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 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一个普普遍遍的驻外大使,为何能够象征一个国家某种政策的成败呢?这,发人深思,令人寻 味。如此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引人入胜。议论文开篇,采用记叙文的手法,可谓 新颖、别致。 结尾为:“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贺的。”文章 收篇,不以议论作结,却以抒情告终,实为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作者运用拟人、反复等修辞 手法,首尾照应,艺术地再现了美帝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抒发了中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无比喜 悦之情。
2 / 16
二、讨论:课文除首尾两段外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明确: 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2─10 段):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实质。 第二部分(11─17 段):对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 评教育。 其中,第一部分可分为二层。第一层(2─5 段):论述美帝侵华战争的实质,即要变中 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第二层(6─10 段):剖析白皮书,批驳艾奇逊的谬论。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1─13 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反动实质和它对中国人 民的敌对态度,纠正自由主义者的错误认识;第二层(14─15 段):奉劝自由主义者做一个 有骨气的中国人;第三层(16、17 段):交代写作目的,说服教育某些知识分子,使其站到 人民方面来。 3 在文章第一部分第二层中,第 6、7、8 段对艾奇逊的言论已有大量详细的引用,为什 么在 9、10 两段还要“重复”摘引? 明确:在 9、10 两段中,对艾奇逊言论的再次摘引并不是 6、7、8 段的简单重复。因为, 在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叙述和分析相结合的写法是很重要的。没有叙述就没有分析;反过来说, 如果仅有叙述,但没有分析,那么,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读者何以看出?文章的第 6、7、8 段,作者摆出艾奇逊提出的“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这是叙述;第 9、10 两段, 作者以模拟人物语言和旁述、评点的方式,有意提出艾奇逊之流的强盗逻辑、心曲神思和无奈 窘境,这是分析。在第 9、10 两段中,作者对第 6、7、8 段的引文加 以提炼、集中,抓住艾奇逊们最险恶、最虚伪、最隐痛的地方,给以讽刺和暴露,因而, 该两段的揭露就显得尤为深刻。 篇二:上册 别了,司徒雷登·教学示例之三高中二年级教案 别了,司徒雷登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了解当年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弄清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 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二、理解课文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和形 象性。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教育。 二、教学难点:两个中心论点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议论文,在高中第一、第二册里,已学习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 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内容,对本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应采用自学的方法,对论证结构和语言等, 都应以讨论加精讲的方法来进行。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课文 一、简介本单元、本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
《别了,司徒雷登》
篇一:上册 别了,司徒雷登·教学示例之三高中二年级教案 教案示例之三 别了,司徒雷登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了解当年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弄清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 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二、理解课文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和 形象性。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教育。 二、教学难点:两个中心论点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议论文,在高中第一、第二册里,已学习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 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内容,对本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应采用自学的方法,对论证结构和语言等, 都应以讨论加精讲的方法来进行。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课文 一、简介本单元、本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 议论文在高中第三册中有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论证 结构。这个单元里的第一篇文章,除了以上的学习重点之外,还应了解美帝当年对华侵略的实 质。 二、介绍写作背景。 1949 年 4 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这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垮台。7 月, 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的美国驻 华大使──司徒雷登,悄然离开南京归国。8 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的白皮书。白皮书中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 殖民地”的阴谋。当时,由于美国反动阵营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争吵,迫使杜鲁门、艾奇逊等 帝国主义分子不得不采取白皮书的形式公开暴露若干反革命的真相,企图以此说服对手。这样, 白皮书就在客观上成为一篇美帝侵华罪恶的供状。为了揭露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教育当时那 些对美国怀有各种幻想的人们,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这篇评论。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篇评论,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 16
无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三、释题。 提问:本文题目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双关──题目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题面揭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而题底蕴含的却是它的本质。语意双关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 目。在句式上,主谓倒装,强调了“别了”一语,突出了司徒雷登“挟起皮包走路”的无可奈何之 状和中国人民欢庆喜悦之情。
4 / 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总结课文层次,并写出主要意思。 研习新课 一、学生阅读课文的首段和末段。讨论:文章的首段和末段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开头:“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 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一个普普遍遍的驻外大使,为何能够象征一个国家某种政策的成败呢?这,发人深思,令人寻 味。如此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引人入胜。议论文开篇,采用记叙文的手法,可谓 新颖、别致。 二、讨论:课文除首尾两段外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2─10 段):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实质。 第二部分(11─17 段):对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 教育。 其中,第一部分可分为二层。第一层(2─5 段):论述美帝侵华战争的实质,即要变中 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第二层(6─10 段):剖析白皮书,批驳艾奇逊的谬论。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1─13 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反动实质和它对中国人 民的敌对态度,纠正自由主义者的错误认识;第二层(14─15 段):奉劝自由主义者做一个 有骨气的中国人;第三层(16、17 段):交代写作目的,说服教育某些知识分子,使其站到 人民方面来。 3 在文章第一部分第二层中,第 6、7、8 段对艾奇逊的言论已有大量详细的引用,为什么 在 9、10 两段还要“重复”摘引? 明确:在 9、10 两段中,对艾奇逊言论的再次摘引并不是 6、7、8 段的简单重复。 篇三:《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及练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 教学重难点:1、了解特写的 特点。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3、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理解 细节 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写作背景:香港回归的背景:香 港问题 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英国 人的 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 换取 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 进口。 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 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 1842 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 割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