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印古道上的古代民族迁徙与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亚研究2006年第1期文化·历史滇缅印古道上的古代民族迁徙与流动
周智生+
【内容提要】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梳理利用新发现的相关地方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滇缅印陆上古通道上古代民族迁徙和流动的情
况进行一些探索和整理,指出蜀身毒道或川滇缅印古通道的开辟,是民族迁徙与流动
的结果,而且这条通道一直是中国云南和印度间古代民族迁徙流动的重要走廊。
长期以来,史学界基于司马迁的《史记·大(腾冲),然后“经过掸高地的各个山口,特别是曼宛列传》中张骞在大月支(今阿富汗一带)见到的尼坡高地一带,穿越帕脱开山和阿拉干山脉之间蜀布和邛竹杖,把滇印间最早的交流通道——蜀的盆地,直接进入阿萨姆地区,到身毒(印度)。
”④身毒道更多地定位于一条以商贸交流为主要开辟为了把这条经缅北进入印度的陆上通道与后来开目的,以商贸交流为通道主要承载功能的对外交辟的经缅甸南部顺伊洛瓦底江南下出海经印度洋流通道。
学术界对这条连结川滇缅印的古道的命到印度南部的通道作一个区分,我们把这条滇缅名与称呼较多,如任乃强先生把它命名为“蜀布之印陆上通道叫做滇缅印古通道。
路”(《中西陆上古商道——蜀布之路》,载《文史杂
一、从滇缅印通道西迁
志》1987年1、2期),蓝勇和陈茜两先生认为以
印度的古代民族
“南方丝绸之路”或“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称呼为妥
(《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陈茜由于地缘因素的关系,自古以来,滇西地区就《川滇印古道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与西藏、川边等藏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直到公元6期),伍加伧和江玉祥两先生则提出了“西南丝前2世纪,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契机,蜀身毒道这
条绸之路”这个命名(伍加伧、江玉祥《古代西南丝绸连接川滇缅印的对外陆上交流通道才被内地人所之路研究》编后记,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这逐渐认识。
事实上,这是一条早已存在的通道。
些命名的背后,其实都有着把川滇缅印问这条交如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方国瑜先生和林超民流古道,侧重于认为是以商贸交流为主的通道这先生提出的代表性观点,即至迟到公元前四世纪样一个隐含的前提。
但是,我们倾向于认为:商贸末,蜀身毒道这条连接中国西南与印度的通道便交流固然是这条通道所承载的一个重要功能,然已开通。
②
而蜀身毒道首先应该是一条滇藏缅印间民族迁徙蜀身毒道是滇藏缅印间最早被发现的交流通的重要走廊,无论是其开辟目的或是开辟以后较道,但是这条通道的开辟与发展却跟这些地区间长历史时期内这条通道的许多承载功能,都是围的民族迁徙和交流有着主要而密切的关联,商贸绕这些地区间民族迁徙交流的需要而展开的。
交流只是其功能之一。
我们这里所说的滇缅印古通道,其实就是蜀
身毒道从云南境内经缅甸到印度这条通道,也就*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纳西族
是蜀身毒道的主体部分。
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
①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5不同的称谓,但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走向却是基本页。
一致的,即从云南叶榆(大理)经博兰(永平)渡兰②林超民:《蜀身毒道浅探》,《研究集刊》第2集。
方国瑜:《西
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页。
陈茜:《川滇津(今澜沧江渡口),经不韦、慌唐(保山)到滇越缅印古道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69
万方数据
文化·历史南亚研究2006年第1期
从考古资料看,在横跨从印度阿萨姆至缅甸迷人。
”⑨在《摩诃婆罗多》的其他篇章中,还曾多北部和云南的洱海、滇池的广大区域内,考古学家次提到中国人,并且再现了他们作为尚武民族的已发掘出形状相似的有肩石斧、带柄石斧和手斧英雄气概,给予他们受到邀请甚至招待食品的荣等新石器时期器具。
④其中尤以双肩石器在东印誉。
“这表明他们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与印度人度、缅甸和我国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分布最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住在阿萨姆的北方或东广泛和典型。
而“这些石器和古羌人文化系统,尤北边界地方。
”④在印度的其他古代资料如《摩奴其是与以甘肃西南部为中心的齐家文化最接法论》、《政事论》中也普遍提及中国人,同时还提近。
”④虽然考古发掘材料上的相似性,并不能据及与中国有联系。
而这里的中国“即使不是中国的以断定滇印缅藏相连地区在石器文化上属于同一全体,至少也是与印度相邻的那部分中国,即四文化区,但是两者有着密切联系则是很可能的。
此Jlf、云南和南方地区,就如东辉国(阿萨姆)和中国外,有发现表明印度北部、中国、东南亚的旧石器(Cina)之间在纪元前的时候就存在的密切关系所文化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即所谓砍砸器盛行。
③证实的那样。
”@至新石器时代,中印之间滇缅通道上的文化交流从古代印度的这些梵文经典和印度学者的分信息更加丰富,“印度东北地区如阿萨姆、梅加拉析来看,古代云南与印度间应该存在着一条以民亚、那加兰、曼尼普尔、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和族迁徙为主线的通路链环。
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多乔达·那格浦尔等地,出土有肩石斧、石锛、长方的中国人加入到东辉国的军队中去,也不可能使形石斧、八字形石斧、长方形有孔石刀等,都是中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印度的梵文经典中,国云南常见的器形。
”④再晚一些的考古出土物,而且与古印度北方的雅瓦纳人、基拉塔人、萨卡人有云南江川李家山墓葬中发现的蚀花肉红石髓(塞种人)等古老部族并列于书。
珠,其产地或制作地在西亚和今巴基斯坦信德省现今印度的东北地区民族众多,按语言和种及印度德里。
这些古代器物文化层上的相似性,很族来划分,那加族⑨、固基族、米佐族、梅泰族、米可能就是滇缅印古道上民族迁徙的文化遗迹。
四基尔族和加诺族等,属于蒙古人种,藏缅语族;卡川学者罗开玉先生甚至认为至迟从新石器时代西族也属于蒙古人种,南亚语族。
根据固基人的传起,西藏与印度、川西高原、滇西北地区便存在着说,“他们最初住在一个叫做钦龙(Sinlung)的地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存在着若干民间小道。
⑥方,这地方在中国西南部。
后来自然灾害迫使他们从一些古印度时代的梵文典籍看,有许多关移居到阿萨姆的掸邦。
”而固基人和梅泰族、钦族于大量“中国人”在印度东北部活动的记载。
最初可能属于同一个民族群体,在安卡米部落的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之间成形的印传说中讲到固基人、卢赛伊人、梅泰人和那加人最度古代梵文经典《摩诃婆罗多》的《大会篇》(宫廷
章)中,当般度第三子阿周那去征服东辉国(今印
①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度阿萨姆一带)时,阿萨姆国王福授带领一支由基19页。
②方国瑜:《略说战国至汉初的西南部族社会》,云南省历拉塔人和中国士兵(S a Kirat asc a Cin aisc a V ai t a h
史研究所编《研究集刊》,第1期。
Pragjyotisobhavat)组成的军队同他战斗。
这些中③童恩正:《古代中国南方与印度交通的考古学研究》,《考
古91999年第4期。
国士兵住在大山那边(Parvati a n t a r a Vasinah)。
④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3对于中国人的鹿皮装和他们的技艺也有记载:在年,第35页。
该书的《备战篇》中,东辉国(阿萨姆)的国王Bha—⑤罗开玉:《从考古资料看古代蜀、藏、印的交通联系》,《古
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gadatta(福授)赠送难敌(般度的对手)“一支ak—⑥转引自[印度]哈拉普拉萨德·拉伊:《从中国至印度的s au h i ni军队(包括21870头大象、21870辆战车、南方丝绸之路——一篇来自印度的探讨》,江玉祥译曾媛嫒校,
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65610匹马和109350名步兵),由基拉塔和中国⑦同上文。
士兵组成,看起来好像身着金子。
那只无敌的军队⑧同上文。
⑨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六册),辅仁大学图书如Ka r ni ka r a(一种黄色或金色的树花)之林一样馆民国十九年编印。
70
万方数据
南亚研究2006年第1期文化·历史
初都属于一个部族。
在加诺族的传说中讲到他们学术界便普遍把这两种物品当作蜀身毒道上的重来自“世界东方”,很可能就是中国的西藏和云南要流通货物来看待,并因而就蜀布系何物、何地所一带,从那加山的位置来看,这些地方大致是东产纷争不已。
以江玉祥、任乃强、蓝勇等为代表的边。
不仅上述各族的传说中把中国西南部当做民四川I学者倾向于蜀布系四川所产的麻纺织品;
④ 族的发源地,而且这些民族遗留的一些生活习俗而以方国瑜先生为代表的一些云南学者则认为是也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相似之产于哀牢的木棉织品,“有输到蜀而称蜀布。
蜀贾处。
事实上,这一通道的开拓者更可能是早期的民人取自哀牢转输至身毒国。
亦以蜀布称之。
族迁徙部落,例如汉藏语系各民族普遍分布在中哀牢部族对于古代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多有贡献,国及东南亚、南亚各地,其中印度有梅泰、那加和输运哀牢布,当始于汉以前。
”⑨我们倾向于方先米佐族等。
关于那加族各部落的族源有多种传说,生的观点。
一方面,先秦汉晋时期的滇印问贸易应但都说他们来自东方,即中国云南和西藏一带。
④是长距离分区段进行的中转贸易,蜀贾或印商完从当代印度东北方的一些民族的传说和生活全可能将哀牢布作为一种交易物资运往身毒;其习俗中,我们也能窥摸出一些民族间相类似的历二,滇西与上缅甸至印度东北部,自古就是一个民史遗迹。
②族迁徙的互动地带,同属于藏缅语族和南亚语族同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问相似之处最多。
印的民族间的生活习俗不可能不相互影响。
而哀牢度东北部的那加、固基、加诺和米基尔族中至今仍部族的哀牢布主要“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
饶宗普遍保留有青年男女住“公房”的习俗。
这与同属颐先生认为汉代哀牢夷用桐华布“以覆亡人”这个于藏缅语族,分布在云南的景颇、傈僳、哈尼和彝习俗,其实是古印度的一种佛教丧葬风俗。
哀牢夷
显然是受到了印度文化的浸染。
@因此,出于这一族的阿细人等相似,过去这些民族也曾有过同样
丧葬生活习俗的需要,哀牢布“以覆亡人”这个习的习俗。
在印度阿萨姆的梅泰人、米佐人和那加人
俗应当在古印度特别是印度东北部地区也有类似等是万物有灵论者。
他们崇拜石头,认为石头是神
普遍存在。
⑦所以,哀牢布这个特殊用途的生活用的化身,有超自然的力量。
梅泰族供奉黑石,视之
品在古印度东北部和云南应该都有一定市场。
如女神。
那加族供奉巨石。
巨石文化的传统至今
云南与印度东北部的一些民族间不仅在生活在印度阿萨姆邦的卡西族和那加族中仍有存留;
习俗上有相近之处,而且在生产习俗上也有相似这些民族如今仍以竖立大石来纪念社会、生活大
的地方。
日本学者佐佐木高明在考察云南一些民事。
⑧类似的崇拜在云南的怒族、景颇族、纳西族
族刀耕火种的现状时发现,哈尼族、布朗族和基诺也有发现。
崇拜石头特别是白石是古羌人的一大
族的村子燎荒旱地的情况基本类似于他以前调查特点。
至今,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这一习俗,并演变
成重大的民族节日:三多节。
阿萨姆地区的那加
①雷启淮主编:《当代印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族、米基尔族和固基族中的部分支系,在人死之后
419页。
实行火葬。
米基尔人还将未烧掉的骨灰包在布里②相关具体内容请参见朱昌利:《印度东北地区民族族源和
习俗研究》,《云南与东南亚关系论丛》,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埋葬。
这一丧葬习俗在云南的怒族、拉祜族、纳西
⑧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转引自族、白族、彝族和哈尼族中也曾经同样流行。
印度王清华:《西南丝绸之路与中印文化交流》,《云南社会科学}2002
年第2期。
的固基尔族和迪马萨·卡查里人(和加诺族同一
④江玉祥主编:《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载《西南丝绸之族源)有转房制这样的习惯,而云南的彝、白、景路研究》(第二辑),四J J大学出版社,1995年。
任乃强:《中西陆上
古商道——蜀布之路》,载《文史杂志》1987年1、2期。
蓝勇:《南颇、独龙、纳西和四J rI的羌族先民中也曾经有这样
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
的风俗。
阿萨姆的卡西族与缅北和云南的佤族,同⑤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
第21页。
属于孟高棉语系佤崩语支。
他们的习俗曾经也有
⑥饶宗颐:《蜀布与c i n ap a tt 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类似的地方,突出的一点是猎人头。
通》,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转引自何志国《四川早期佛教造
自司马迁在其《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张骞像滇缅传人论》,载《东南文化》1994年第1期。
⑦周智生:《中国云南与印度间古代交流史述略》,载《南亚在大夏见到从身毒转贩而来的蜀布和邛竹杖后,研究》2002年第1期。
71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南亚研究2006年第1期文化·历史
有住居之印度人与缅族。
”(!)这就是说,住居的印大理州牟定的彝族民歌中往往插有“罗哩罗”的和度人,既有可能是因经商侨居此地,也有可能因商声。
“罗哩罗”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意思,但却表务往来而暂居。
但是,我们认为属于从印度迁徙而达了某种情绪。
牟定的三月会,是彝族人民的传统来之部族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古代商品经济不节日,“在集市、街头、广场、院落,无处不唱,无处是很发达的前提下,一般而言,因商而寓居某地的不舞。
自左向右移转的舞圈不停地旋转,舞姿奔放人数不会很多,而在这里身毒之民作为一个群体洒脱、变化舒疾有致的‘左脚舞’彻夜不歇。
月琴的与闽濮、鸠僚等民族群体相并列,说明当时永昌郡叮冬旋律指挥着整个舞群。
间或伴有男女小嗓混的身毒之民人数不少,而且当时已经以群体性族声的‘罗哩罗哩罗’的歌声,其情无限,其趣无穷,群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联系到法国学者托雷尔使人激昂振奋。
年轻人每每相会于此,以至于相爱对我国彝族的人种体质进行实地考察后,在其《印成婚,这种歌舞中的感情交流之微妙,实在不能言度支那人类学志》中说:“在中国南方,属于高加索传。
”⑨康宝成先生经过细致考证,认为中国各地人种的野蛮人——黑罗罗孤零零地住在群山之民间戏曲“哕哩哕”这种音乐形式,其实就是印度颠。
他们的脸形、衣着都与印度一欧罗巴人相似。
梵曲的一种演变,而其中重要传播者之一就是印首先人们发现他们与波米尔人相似。
众所周知,波度东迁中国的吉普赛人。
⑨而大理牟定彝族的这米尔人的祖先是印度人,但是黑罗罗与波米尔人种音乐歌舞形式,与吉普赛传统歌舞有许多类似的区别在于,他们已完全定居下来,从事单一的劳之处,很可能就是吉普赛人与云南土著民族融合动。
”②在我国云南省的彝族,主要具有中国北方后的文化存留。
人的特点,但其中思茅、保山、大理等地一部分彝东汉时期,所辖永昌郡“其地东西三千里,南族人确实是有些不同,如鼻较突而轮廓分明,眼眶北四千六百里”,其东部已与印度东北地区接界,较宽,头发卷曲,胡须较少,内眦褶较少等。
前苏联这一接界相邻的状况一直持续至元代。
南诏国和人类学家罗金斯基等便曾据此认为,这些彝族与大理国时期,也曾和印度东北部的大秦婆罗门(今中印半岛的色登人较相近。
⑨阿萨姆东北境)和小婆罗门国(今曼尼坡伊发尔以无独有偶,在云南大理最近发现的一些地方南)间建立过直接的邦交关系,一个是“蛮王善之,史料中,我们还见到了古印度吉普赛一些部落经街来其国”(大秦婆罗门),另一个是“蛮夷善之,信过滇印通道东来云南并最终融入云南当地民族的通其国”④,都显示了邻邦间密切友好的关系。
而文献记载。
根据明代人李浩在《三迤随笔·罗摩人从印度古代历史看,印度东北部一直战乱频繁,王善唱》一文中的记载:大理国时期国王段氏在举行国林立,而且外族入侵事件频频发生。
联系以上种宴会时除了让乐工演奏《奉圣乐》、《锦江春》等中种线索来看,在古代滇缅印通道开辟以后,某些印原音乐外,“亦有异域之音来自天竺、波斯,中有罗度部族为躲避战乱,可能曾沿着滇缅印古道迁徙摩人,亦称吉普色人之女。
(吉普色人)不分老少常至云南,并最终融入了当地民族之中。
至叶榆,以唱乞、巫术为生。
冬居勐缅、勐定、
威远地,三月移居于大理、蒙化、永昌,亦有西走天
①方国瑜:《云南与印度缅甸之古代交通》,载《西南边疆》竺祭祖者,秋凉始归。
其所唱之曲有梵曲、龟兹曲,第12期,1941年6月,昆明。
善诸异域语,精通汉话。
”④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②转引自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
年,第268页。
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些流落于云南的吉普赛人就⑧[苏联]雅·雅·罗金斯基等:《人类学》,转引自李绍明:
来自印度,而且就是顺着滇缅印古通道而来的。
根《西南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载《尤中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四十周
年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 995年。
据李浩《三迤随笔》的相关记载分析,从南诏大理④[明]李浩:《三迤随笔·罗摩人善唱》,载大理州文联编:
国时期一直到明代,这些从印度东来的吉普赛人《大理古佚书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⑤《云南民族民问文学艺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直在云南西部流动,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
214页。
虽然云南的吉普赛人最终消失了,但是依然在其⑥康保成:《梵曲嗲哩曦与中国戏曲的传播》,《中山大学学
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曾经的迁徙地留下了一些文化遗迹。
在今天云南⑦[唐]樊绰《蛮书》卷十。
73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