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血脂和血压的代谢调节(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年级:高二课时数: 3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生命科学学科教师:
课程主题:血脂和血压的代谢调节授课时间:2017.07.××
学习目标1、理解血脂和血压的基本概念;
2、掌握血脂和血压的代谢调节;
3、知道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的成因及治疗。
教学内容
1、体温、血糖、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调节;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调节及免疫学应用。
知识点一:血脂
【知识梳理】
1. 血脂的概念: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
血脂的组成成分:胆固醇、甘油三酯(TG)、磷脂(PL)、游离的脂肪酸(FFA)。
2. 血脂的来源:外源性(从食物中吸收获得)、内源性(肝细胞等组织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液)。
血脂的影响因素:血脂的含量受膳食、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运动状况、生理状态以及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范围较大。
3. 脂蛋白的概念:血浆中的脂质与蛋白质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类大分子复合物,溶于水,通过血液运输。
脂蛋白的组成成分:
蛋白质(载脂蛋白)
脂类: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其酯
脂蛋白的结构:
图1-1
核心成分:甘油三酯(TG),疏水,只能在脂蛋白内部
脂蛋白结构
磷脂: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膜骨架,兼性分子
膜成分蛋白质:稳定脂蛋白结构,识别受体并被吞噬
胆固醇:参与构成膜结构,是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原料,参与脂质的运输
4. 脂蛋白的种类与功能:
表1-1
脂蛋白种类形成部位功能
乳糜微粒(CM)小肠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脏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
极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浆运输肝脏中的胆固醇至周围组织,动脉内膜下积累
高密度脂蛋白(HDL)肝、小肠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运至肝脏,形成胆汁酸排出
【例题精讲】
例1.(2015年高考·上海卷)将血液中胆固醇运送到全身组织的主要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 B.低密度脂蛋白
C.高密度脂蛋白 D.极低密度脂蛋白
【解析】低密度脂蛋白携带胆固醇,并将其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一旦低密度脂蛋白与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后,被传送到溶酶体,在溶酶体内蛋白质被降解,胆固醇释放出来被细胞利用,答案选B。
【定位】本题考点脂蛋白的类型及作用
【点评】知道脂蛋白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知道各种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答案】B
例2.(2016年奉贤区一模)图为脂蛋白结构图,下列关于脂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
B.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
C.HDL进入肝细胞被加工成胆汁酸排出体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
D.VLDL主要在小肠细胞产生,主要运输Y至肝脏储存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脂蛋白结构图,其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Y含量相对大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降低。
VLDL为极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低密度脂蛋白。
VLDL主要形成于肝细胞,功能是输出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还有少量形成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LDL是在血浆中由VLDL转化而来,功能是向肝外组织转运胆
固醇。
HDL是高密度脂蛋白。
【解析】A、据分析可知,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A正确。
B、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B正确。
C、HDL高密度脂蛋白进入肝细胞后被溶酶体小囊泡消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C正确。
D、VLDL极低密度脂蛋主要形成于肝细胞,功能是输出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答案】D
【课堂练习】
1.(2016年黄浦区一模)下列关于脂蛋白和血脂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外层是磷脂双分子层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有甘油三酯,不含胆固醇
C.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偏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D.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
【分析】①脂蛋白是指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
②乳糜微粒CM:CM来源于食物脂肪,功能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这类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仍然很丰富,功能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会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HDL:功能是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胆固醇至肝脏。
【解析】A、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脂蛋白含量很多,脂质以单层磷脂为主,但不形成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极低密度脂蛋白携带较少量的胆固醇,B错误。
C、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排出,其含量越高,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越强,患心
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小,C错误。
D、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内血脂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答案】D
2.(2016年徐汇区一模)下列关于血脂代谢叙述正确的是()
A.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外层是磷脂双分子层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有甘油三酯,不含胆固醇
C.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偏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D.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
【解析】解:A、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脂蛋白含量很多,脂质以磷脂为主,但不形成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低密度脂蛋白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血液,B错误。
C、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排出,其含量越高,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越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小,C错误。
D、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内血脂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答案】D
知识点二:血脂代谢的调节
【知识梳理】
1. 甘油三酯代谢
(1)外源性甘油三酯:消化道中的脂肪经过消化变成甘油和脂肪酸,后进入小肠上皮细胞(自由扩散),在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与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等结合形成乳糜微粒(CM)进入毛细淋巴管(胞吞、胞吐),经淋巴循环到达血浆。
在血浆中,CM上的甘油三酯在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内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组织细胞或脂肪细胞,前者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后者合成甘油三酯在脂肪细胞内储藏。
(2)内源性甘油三酯:肝脏内可以将多余的糖、脱氨基后的不含氮部分以及血浆中游离的甘油和脂肪酸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与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将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运输至血液。
2. 胆固醇代谢
(1)低密度脂蛋白(LDL)转运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至肝外组织,被组织细胞利用或储藏,或合成各种类固醇化合物。
(2)高密度脂蛋白(HDL)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回收全身各组织衰老与死亡细胞膜上的游离胆固醇,经血液逆向运回肝脏,即肝外组织细胞内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转运到肝,在肝内转化为胆汁酸后排出体外。
3. 血脂的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
胰岛素:降血糖,促进血糖转变为非糖物质,所以对血脂的作用为升血脂;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升血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血糖,所以对血脂的作用为降血脂。
(2)神经调节:控制上述激素调节
4.高脂血症
(1)产生原因:
大量摄入高脂、高糖食物使体内合成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增多,缺乏脂代谢过程中的酶就会影响胆固醇、甘油三酯的转运和清除,使其在血液中大量积累。
多余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沉积于动脉内壁,使血管壁变厚、变硬,官腔变窄,外周阻力增大,进而引起高血压,限制血液供应。
它的形成与遗传因素、膳食因素、疾病、体重、体力活动、药物、年龄、性别、饮酒、精神压力等有关。
(2)高脂血症的种类: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两者兼具的血脂代谢紊乱疾病等。
(3)治疗方法:调整饮食结构,坚持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药物治疗。
【例题精讲】
例1.(2016年虹口一模)图1表示人体某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过程,图2表示该细胞合成的脂蛋白。
(1)(多选)下列关于图1所示细胞分析正确的是()
A.该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再排出体外
B.该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主要以VLDL的形式输送至血液
C.在该细胞中脂肪酸需转化为丙酮酸后,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
D.该细胞膜上有胰高血糖素受体,但无肾上腺素受体
(2)(多选)图2中脂蛋白结构、功能分析正确的是()
A.1﹣4依次表示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蛋白质
B.可运载胆固醇
C.可运载甘油三酯
D.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
下表是某男子血液检查结果:
项目测定值(mg/dL)参考范围(mg/dL)
尿素 4.6 6.0﹣23.0
血清葡萄糖223 60﹣110
甘油三酯189 50﹣200
总胆固醇232 150﹣220
(3)(多选)分析表检查结果对该男子健康可作出的判断()
A.肝功能可能有损伤 B.肾滤过作用有障碍
C.可能会出现尿糖 D.可能HDL合成量较低
(4)如血液中总胆固醇长期过高对血压的影响是()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下降 B.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升高
C.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升高 D.收缩压下降、舒张压升高、脉压下降
(5)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在机体严重失血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大量增加可使血压不致下降过多,请分析其原因?
【分析】分析题图1:题图示人体某细胞及发生在其中的部分代谢过程,由图知在该细胞内,能完成脂质与糖类的相互转化和葡萄糖与糖原的相互转化,因此该细胞为肝细胞。
据图2分析,图中1表示磷脂,2表示胆固醇,3表示甘油三酯,4表示蛋白质。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答案】
(1)AB (2)BCD (3)ACD (4)A
(5)抗利尿激素浓度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血量增加,使血压不致下降过多。
例2.下列关于脂类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VLDL过低可能导致血液中胆固醇过高
B.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C. 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D. 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解析】
A.VLDL主要携带甘油三酯,LDL和HDL主要携带胆固醇,HDL过低可导致血液中胆固醇过高,A错。
B.胰高血糖素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B错误。
C.VLDL中含有蛋白质,所以与核糖体有关,C错误。
D.血糖过低主要是肝糖原的分解提升血糖浓度,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内血脂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答案】D
例3.瑞典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种促使脂肪细胞生成的蛋白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这一发现有望为治疗肥胖症开辟新途径。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TRAP与脂肪酶共有的元素有3种
B. 脂肪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之一,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C. 通过刺激TRAP发挥作用,可以用来改善癌症患者出现的病态瘦弱情况
D. 理论上肥胖症患者体内的TRAP水平很可能超过正常人,通过抑制TRAP的功能有望治疗肥胖症
【解析】TRAP与脂肪酶共有的元素有4种:C、H、O、N;
脂肪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之一,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通过刺激TRAP发挥作用,可以用来改善癌症患者出现的病态瘦弱情况;
理论上肥胖症患者体内的TRAP水平很可能超过正常人,通过抑制TRAP的功能有望治疗肥胖症。
【答案】A
例2.下列为甲、乙、丙、丁4人的血脂检验报告单.由此可以判断正确的是()
项目参考值/mmol·L-1甲乙丙丁
总胆固醇 3.60~6.50 5.70 5.91 7.60 7.80
甘油三酯0.45~1.18 2.63 1.12 1.10 14.65
0.90~1.68 1.16 1.35 0.80 0.85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2.84~4.10 5.01
3.90 5.21
4.02
(LDL)
A. 甲属于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不会发展为高胆固醇血症
B. 乙不患高血脂症,但需服降总胆固醇药,以防胆固醇含量继续升高
C. 丙患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这与HDL和LDL的异常均有一定关系
D. 丁患高血脂症,需要服用降HDL的药物,以有效降低甘油三酯含量
【解析】
A、分析题图可知,甲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超标,低密度脂蛋白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把胆固醇从肝脏运向外周,低密度脂蛋白如果增高的话,会引起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乙的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不需服降总胆固醇药,B错误。
C、高密度脂蛋白在生理上起着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运载工具的作的作用,成分析丙可知,高密度脂蛋白偏低,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能力差引起血浆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把胆固醇从肝脏运向外周,低密度脂蛋白如果增高的话,也会引起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形成高脂血症,C正确。
D、分析可知,丁的HDL低于正常值,若服用降HDL的药物,甘油三酯的含量会进一步升高,D错误。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病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答案】C
【课堂练习】
1.如图为脂蛋白结构图,下列关于脂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
②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
③HDL进入肝细胞后被溶酶体小囊泡消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
④VLDL主要在小肠细胞产生,主要运输Y至肝脏储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脂蛋白结构图,其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Y含量相对大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降低。
VLDL为极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低密度脂蛋白。
VLDL主要形成于肝细胞,功能是输出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还有少量形成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LDL是在血浆中由VLDL转化而来,功能是向肝外组织转运胆固醇,HDL是高密度脂蛋白。
【点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答案】A
2.以下关于青少年肥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种疾病
B. 肥胖指数即身高平方与体重的比值是划分肥胖的标准
C. 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
D. 肥胖是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解析】
A、体重是反映和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过胖和过瘦都不利于健康,A正确。
B、肥胖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与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B错误。
C、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过量的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C错误。
D、肥胖是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D错误。
【答案】A
3.(多选)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
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单位参考范围
谷丙转氨酶18.8 U/L 0~40
肌酐 1.9 mg/dL 0.5~1.5
尿素氮14.6 mg/dL 6.0~23.0
血糖223 mg/dL 80~120
甘油三酯217 mg/dL 10~150
总胆固醇232 mg/dL 100~250
A.做血液生化检查时必须空腹
B.此人尿素氮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所以肾功能正常
C.此人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A细胞受损
D.此人可能患有脂肪肝
【解析】考查人体内环境及稳态。
A项常识;B项肌酐含量超标,说明肾脏的排泄功能不正常;C项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D项血脂偏高,有可能患脂肪肝。
【答案】BC
4.(2016年静安区二模)下图表示人体中三类有机物代谢关系模式简图,图中英文字母表示相应物质,数字表示相应反应。
46. 写出图中编号的物质或反应名:B D 。
47. 反应中释放能量最多的反应编号是。
48. 过程⑤仅能产生部分蛋白质的结构单位,该部分物质称为。
49. 一般而言,主要发生于肝脏细胞的反应有(填编号)。
脂质是人体重要的结构物质与调节物质,正常人体的血脂维持基本稳定。
图17为脂蛋白形成与转化关系模式简图,图中数字表示过程,IDL为中密度脂蛋白,LPL是脂蛋白酯酶,LCAT为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C-Ⅱ能激活脂蛋白酯酶。
50.写出下列符号的全称: CM HDL________________
51.胆固醇被清除的的生理过程编号是;随后胆固醇在肝脏中被加工成排出体外。
52. 图中促进甘油和脂肪酸从脂蛋白分解出来的物质是(填简称);促进脂蛋白相互转换的两个重要物质是(填简称)。
【答案】
46.丙酮酸甘油 47.12 48.非必需基酸 49.⑨⑤⑦①(②不扣分)
50.乳糜微粒高密度脂蛋白 51.⑦⑧⑨胆汁酸 52. LPL ,LCAT C-Ⅱ
知识点三:血压
【知识梳理】
1. 心脏基本结构:如右图所示
2. 血液循环过程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8%。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
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CO2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称为体循环。
3. 血压
(1)血压的定义:血压一般指的是动脉压。
心脏在循环系统中起着泵的作用,心室肌收缩将血液射入主动脉,血液对主动脉壁产生一定的侧压,即为动脉压。
常以mmHg(毫米汞柱)或KPa(千帕)为计量单位。
(2)血压形成的因素:
①心室射血:心肌收缩所做的功,一方面成为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另一方面是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压力的能量来源。
②外周阻力:如果不存在外周阻力,心脏释放的能量将全部变为动能,射出的血液全部流向外周,因而不能使动脉血压升高。
③大动脉弹性:主动脉和大动脉具有弹性贮存器的作用,弹性使其即可扩张,又可回缩。
4.血压的形成
(1)血压形成原理:
心室收缩时,射血入主动脉,以一定的力量驱使血液前进,并使富宇弹性的大动脉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推动血液继续前进。
因此,心室的收缩和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力是形成血压的动力,外周阻力的存在阻挡血液顺利流动,迫使流动的血液对管壁施加压力,这就形成了血压。
(2)收缩压和舒张压:
①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壁上的侧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就是收缩压。
收缩压的形成与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有关。
②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壁上的侧压下降,在心室末期动脉压所达到的就是舒张压。
舒张压的形成与大动脉的弹性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有关。
5.血压的调节
(1)神经调节
心血管中枢主要在延髓,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大多数血管的传出神经是交感神经。
压力感受器在主动脉和颈动脉管壁上,动脉血压越高,动脉管壁扩张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主动脉和颈动脉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的频率也就越高。
冲动达到心血管中枢后,通过副交感神经影响效应器官心脏和血管活动,使心率减慢,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壁上的平滑肌舒张,外周阻力降低,使动脉压有所下降.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降压发射或者减压反射。
反之,则血压升高。
(2)激素调节
① ADH (抗利尿激素、血液加压素):严重失血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大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不仅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大量水分,使丧失的血量得到部分补偿,同时还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床容重减少,外周阻力增加,因而使血压不致下降过多。
②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临床常作为强心急救药;去甲肾上腺素也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临床常作为升压药应用。
6.血压病及其防治
(1)血压的范围
健康成年人安静状态的动脉压较稳定,一般收缩压为100—13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脉压为30-40mmHg。
正常人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同龄男性比女性高5—10mmHg。
运动、情绪激动、紧张、疼痛、寒冷均可引起血压暂时升高,过后即回复正常
(2)高血压和低血压
①高血压:未服抗高压药的情况下,成年人安静时收缩压高于140mmHg,舒张压超过90mmHg。
②低血压:成年人安静时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
(3)引起高血压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多基因遗传病特点,如家族聚集和更易受环境影响等。
②饮食因素:Na十过多导致水潴留,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上升。
③精神因素: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分泌过多。
④肥胖因素:肥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高血压。
⑤烟酒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大量吸烟均可使血压上升。
(4)治疗方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例题精讲】
例1.(2016年闸北区一模)人较长时间静止站立,脑供血量减少,形成一过性晕厥.下列是长时间站立引起的血压变化及其调节机制(见图1)。
(1)下肢静脉储血量增加而引起血压降低,主要原因是心脏射血量所导致。
(2)低压刺激后,经神经、激素调控后,引起系统变化,使血压恢复正常水平,其中A、B的变化分别是、。
(3)低压也可由过程⑦的调节,引起肾脏对水分重吸收功能增强,出现肾排尿量降低的现象,则参与该调节过程的激素是。
(4)如果心脏射血量不变,血液粘滞度增加,主要增加(填收缩压或舒张压)。
人体的血压经常因为环境因素与自身活动状况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同时通过人体的一系列调节机制保持相对稳定。
图2是健康中年人一天24小时的血压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