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如何准确把握行文脉络——以《清卫兵与葫芦》和《在桥边》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激。

也可以让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喜欢的情节进行表演,化理解的被动性为主动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运行。

(三)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学生在课前应该对教师要讲授的知识提前进行预习,这样学生才能清楚知道自己的问题,等到教师上课的时候着重听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减轻学习的压力,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如果在上课的时候也没有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可以在课下向教师请教或向其它同学请教,弄明白自己不懂的地方。

学生预习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对创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情感以及这篇文章传达出的主旨进行预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学生还可以在预习中培养自己不断探索的精神,为了以后更高层次的学术知识的学习。

比如,在《天净沙·秋思》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应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首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其次学生应该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并且体会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好与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飘零之凄、孤寂之愁、思想之切、旅途之苦,烘托了作者的羁旅愁思;最后,学生可以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四)在阅读教学时,做到活学活用
语文阅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浅显阅读阶段,其次是深入阅读阶段,最后是升华阅读阶段。

浅显阅读阶段是指学生对文章进行浏览,教师在学生阅读中提出一些与文章的情感、主旨方面有关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回答这些文章反馈出学习情况,教师再根据这些文章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

深入阅读阶段是指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运用以往学习的知识理论去阅读文章,从而在阅读文章中锻炼自己的思维。

升华阅读阶段是指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不断探索问题,让学生的知识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也应该多从课外阅读一些经典书籍,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知识讲授中,学生首先浅显阅读文章,采用默读的方式,一口气念完整篇文章,了解文章传达出来的意思;学生深入阅读是指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共同体悟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升华阅读是指学生了解鲁迅创作整篇文章的原因及心情以及创作者的其他文章。

三、结束语
总之,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时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为学生安排更优质的教学。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提前对文章进行预习,预习时注重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青苹果,2017(6).
[2]张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4).
[3]刘永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0)
[4]刘焕丰.“少教多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06)
摘要:无论是在日常阅读还是语文考试中,
小说是经常要面对的一种典型文学体裁;而准确
把握小说的行文脉络,是解读鉴赏好一篇小说的
前提与基础。

此文笔者以《清卫兵与葫芦》和《在
桥边》两文为例,具体谈如何在解读鉴赏中充分
把握小说展开的线索以及小说各个部分之间的
内在联系,进而准确把握其行为脉络。

关键词:小说阅读;行文脉络;《清卫兵与葫
芦》;《在桥边》
所谓小说的行文脉络,实际上指的是作者写
作的行文思路,它涉及到小说情节展开的线索、
小说情节运行的结构方式等内容,不仅对有力地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作好了铺垫,而且还为提炼、
凸显小说主题奠定了基础。

可见,它是解读鉴赏
好一篇小说的前提与基础。

那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行文脉络呢?
下面笔者以《清卫兵与葫芦》和《在桥边》两文为
例,具体谈几种常见且易于操作的方法。

一、理清文本的情节发展线索
作者往往通过线索结构小说,线索正是作者
行文思路的体现,也是文章的脉络。

如莫泊桑的
《项链》便就是以“项链”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的:想
项链(开端)→借项链(发展)→失项链(高潮)→
赔项链(结局)→说项链(尾声)。

理清小说基本矛
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注重从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
尤其重视对发展和高潮部分的透彻分析,这不仅
能准确清晰地把握小说的行文脉络,而且还能很
好地帮助我们体悟出小说情节中作者寄寓的深
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把握
小说的主题。

如《清卫兵与葫芦》一文,其题目便是文章情
节发展的线索,于是,我们就可以从此入手,寻找
“清卫兵与葫芦”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而来理清文
章的行文脉络。

因而,我们便不难梳理出小说情
节的开端:清卫兵对葫芦十分爱好,但是得不到
父亲的支持;发展:清卫兵越发喜欢葫芦,爱不释
手;高潮:葫芦在课堂上被教员没收,致使教员家
访,导致清卫兵的父将其余的葫芦全部打碎,被
没收的葫芦辗转竟卖高价;结局:清卫兵被迫改
换了爱好,以绘画作为新的寄托。

二、紧抓典型人物性格的变化
毋庸置疑,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创作的
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
会生活。

因而,小说的行文思路往往就与文章中
的典型人物性格变化息息相关。

这中间,有的显
现于外,有暗藏于内,还有的兼而有之,须细细琢
磨方能把握。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
的性格由“忍”到“反”的转变,便将小说的情节
“逆来顺受→随易而安→奋起反抗→逼上梁山”
这些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了。

在《清卫兵与葫芦》一文中,我们可以通过探
究“清卫兵由最初对葫芦的专爱而最终转为对绘
画的热衷”这一具体变化过程,来梳理文章的行
文脉络。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文章当中清卫兵的
爱好与父亲、教员的不理解、不支持、存在的矛盾
冲突抽出来,事实上,这些情节便是小说行文脉
络的主要走向。

而我们只要准确把握住了这些,
清晰地梳理好小说的情节发展变化,对把握其行
文脉络自然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文本典型细节的推动
小说的行文脉络需要依靠情节来组织,来运
行,而整个小说中的情节,由是由一个个细小的
情节——
—细节来构成、推动的。

倘若把情节比做
骨架,那么细节就是血肉。

它虽然“细小”,但更为
具体、更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对情节、
人物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深
刻的印象。

因而,我们在梳理小说的行文脉络时,
万不可忽视那些对情节具有推动作用的重要细
节。

如《清卫兵与葫芦》一文中就有几具有典型
意义的细节:清卫兵把“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
头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每次看到店家的葫芦,
清卫兵“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清卫兵早上看
葫芦,总是“永远不倦地看着”等。

通过这些细节,
作者为我们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由
衷挚爱葫芦的少年。

这些细节也就为清卫兵发展
到一刻也不愿离开葫芦,并最终将其带入课堂作
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并为教员没收、家访、父亲怒
砸葫芦这些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推动。

由此以
来,把握好了这些重要的细节,那对后文行文脉
络的梳理便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四、把握文本叙述主体的活动
小说都有一个叙述的主体,即讲述故事的
人。

作者为了达到不同的叙述效果,这个叙述的
主体有时站在局外有时站在局内。

当采用第三人
称时,叙述主体便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
份来讲述故事,其叙述视角可以是无限的。

如莫
泊桑的《项链》;当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主体也
是故事里的人物,以故事参与者的身份来讲述故
事,其叙述视角是有限的。

如鲁迅的《故乡》,它的
行文脉络便是围绕“我”的活动——
—“‘我’到故
乡、在故乡、离故乡”展开故事情节的。

由此可见,
把握小说的叙述主体的活动对梳理小说的行文
脉络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如《在桥边》一文,故事以第一人称“我”为叙
述主体,我们便可根据小说中“我”的活动来把握
小说的行文脉络。

小说从“‘我’因一份特殊的差
事爱上了一个过桥的姑娘,并险些砸掉自己的饭
碗”开始,而“‘我’如何应付上司的检查,并压抑
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便是故事的高潮,“‘我’最
终度过了考验,交上了‘鸿运’”则是故事的结局。

这样,我们便顺着小说叙述主体的活动把小说的
行文脉络理清了。

五、结语
小说的行文脉络是文章是思想路径,是作者
行文的内在逻辑的具体体现。

在小说阅读中,把
握其行文脉络,其实也是一个探究作者文章成型
的一个思维过程,这需要不断地反复做阅读实
践,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薛晓燕.小说阅读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以教学《中国小说欣赏》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
2020,39(03):13-15.
[2]陆岩松.整合问题析意蕴巧找角度求突
破——
—小说阅读教学的应然路径[J].中学语文教
学参考,2020(04):52-53.
[3]周莉.小学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42.
[4]张黎.对症下药,力解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17-19.
小说阅读如何准确把握行文脉络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寸兴芸
——
—以《清卫兵与葫芦》和《在桥边》为例
48讵周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