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中的蓬莱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诗中的蓬莱意象
摘要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仙文化的代表性意象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唐朝时期,在统治者的宣传和发扬之下,道教文化达到了一个繁盛时期,蓬莱的诸多意象也逐渐走入诗人群体中,并为广大诗人所运用,蓬莱也逐渐衍生出了多种说法,比如蓬山、蓬壶、蓬丘等。

诗人借用蓬莱的代表意象,或是抒发自身的求而不得,又或是抒发自己对神仙的向往,又或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蓬莱意象的表达含义也与诗人自身的文章风格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在蓬莱意象的广泛使用中,唐代诗人拥有了更好表达自身所托情感的词语,蓬莱意象也在诗词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唐诗蓬莱意象神话
Abstract
Pengla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of ancient Chinese immortal culture,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e Qin period. In the Tang Dynasty, under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lers, the Taoist cul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Many images of Penglai gradually entered the poet group and were used by the majority of poets. Penglai also gradually derived a variety of views, such as Pengshan, Penghu, Penghu Qiu et al. The poet borrows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 of Penglai, either to express his own desire, or to express his yearning for immortals, or to express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re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ression meaning of Penglai image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et's own style of writing. In the extensive use of Penglai image, Tang Dynasty
poets have better wor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Penglai image also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Keywords:Tang Poetry; Penglai; Imagery; Myth
引言
蓬莱,作为从古至今为人所热衷的神仙意象,起源于东南沿海的燕齐地区,
主要是围绕着巨鳌所背的三座仙山——方丈、瀛洲、蓬莱——展开。

《山海经》
中曾有关于蓬莱的描述,谓之言:“有苍零只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
之中。

”[1]道教文化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文化,对于神仙文化极力的推崇,使得
蓬莱神话有了传播的基础。

蓬莱作为神话研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样的,作为意象在诗词中的研究也没有完全的体系研究。

在秦汉时期,蓬莱主要作为人
们求而不得的仙境而存在,蓬莱意象也逐渐产生。

到了魏晋时期,在佛教思想的
影响和志怪小说的发展,蓬莱的意象逐步被诗人引入到文章中,文人也借此表达
了一定的思想情感。

到了唐宋时期,蓬莱神话逐渐地发展成熟,在唐宋时期的诗
词中,含有蓬莱意象的诗词高达1229篇,蓬莱作为神仙的符号性意义也逐渐凸
显出来。

付玉峰、李剑锋的《论蓬莱仙话对魏晋南北朝的影响》细致阐述了蓬莱
仙话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辞赋、诗歌、志怪小说等
皆受其泽溉;薛莹的《魏晋南北朝蓬莱仙话研究》就蓬莱仙话在小说、诗歌方面
的影响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盛行的原因进行了
全面深层的剖析。

王庆云的《长生之梦:古人笔下与传说中的“蓬莱”母题》梳
理了蓬莱意象的发展脉络,指出蓬莱信仰的深入人心促进了文学中蓬莱意象的发展,还有刘晓清的《唐人小说中的蓬莱仙境研究》、卢晓辉的《宋代游仙诗研究》等[2],都在一步步的梳理蓬莱意象在文章中的意义以及内涵。

1.
蓬莱文化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蓬莱文化产生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齐沿海之地,最开始是由神话传说所引发的,如海上三仙山以及不死之地等等,深受燕齐之地的君主扶持和推崇,在齐地,人们在那个时候有了长生的观念,齐昭公曾经说:“古而无死,其乐若
何!”[3]在战国中后期,在燕齐的海滨地区出现了一群方士,极力的附和君主“古而无死”的愿望,并且大力宣扬海上三仙山中有不死神仙和不死神药。

燕齐的统治者们非常相信他们的说法,纷纷派人入海去寻找海上三仙山和他们的不死神药。

其中关于方士们的活动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有关于海上仙岛的传说也就由此展开。

《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蓬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4]所谓大人,就是仙人。

“大人之市在海中”,即海中有不死之乡。

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郭璞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玉,在渤海中。

”[5]意思是蓬莱作为仙人居住的仙山,坐落在茫茫的渤海中,上面的鸟兽都是白色的,看起来像美玉一般。

[6]
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都追求长生,并且派遣了更多的人手去海外寻求仙山仙药,《史记》中有记载说: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世主莫不甘心焉。

[7]
三神山这里指的就是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其中以蓬莱最为著名,长生不老的四级常春的美好景象都被认为产生自蓬莱仙岛。

在汉朝时期,最初为了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的道家文化开始逐渐被重视,为蓬莱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汉武帝曾经在胶东地区生活过,所以受神仙文化影响颇为浓厚,即位之后,汉武帝非常推崇寻仙活动,曾和秦始皇一样多次亲自东巡大海,希望能够遇到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秦始皇时期的求仙范围非常的广,从今天的河北地区到山东再到南部的江浙省份[8],说明那时候蓬莱的范围很广。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将登州地区的一个沿海城市命名为蓬莱,蓬莱仙山也逐渐的具体化,作为现实的地名而出现。

蓬莱地名的实体化也能够证明汉武帝汉武帝求仙活动的日趋集中,蓬莱从海中仙岛变为世俗名字,也是的蓬莱在三仙山中的地位日趋提高,逐渐超越了其他两位仙乡,对后世也逐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道教思想的转型和兴盛加速了蓬莱神话的传播发展。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严重,民间的道教组织都深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和阻挠,为了生存,只能够改变策略,放弃与维护社会稳定不相符合的思想,转而将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救危扶难和道家的修炼成仙长死不死的结合起来。

这使得道教文化取得了封建政府的支持和许可,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道家文化的转型发展促进了神仙思想和蓬莱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隋唐时期,道家文化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时期,此时道家求仙修道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开来,并且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魏晋至隋唐存在着一种“重玄”思潮。

蒙文通在《校理〈老子成玄英疏〉叙录》中提到说:“正始以还,玄风盛于江左,梁陈以降,清谈遂息,竟不可振者,正以重玄一倡,卑视魏晋,河公、辅嗣,并遭讥弹,孟、臧之宗既张,遂夺河、王之席,驾而上之也。

此宗悉属羽流,前者并是白衣,道士一派,于是遂以完成。

重玄之宗十一家,说义之可考者尚有七家,唐人自成玄英、李荣外,惟蔡子晃、车玄弼二家颇有佚文可见,李霖《取善集》取蔡说人事。

”[9]
道家文化的兴盛,让蓬莱这个意象逐渐广为人知,许多的诗人大家在写诗立作时都会多多少少的提及蓬莱的意象在诗词中用作寄托情感或者进行对比对照等。

1.
唐代诗人的风格与蓬莱意象的选择表达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唐代诗歌一共有48900余首,其中在诗词中提到了有关蓬莱意象的诗词就有305首之多。

其中李白杜甫等唐诗大家的诗词中提到蓬莱的意象更多。

唐代诗人李白,诗风飘逸豪放,潇洒自如,他的诗中提到的蓬莱意象大多数契合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如《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中的“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石听新莺”,以及《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的“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10]”。

其中的蓬莱意象的含义较多的还是指蓬莱仙岛。

李白的多首诗词中的蓬莱意象都蕴含着潇洒翩然的神仙气息。

在唐诗
中选用蓬莱意象次数最多的也是李白,这与李白浪漫主义飘逸自由的风格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蓬莱这个意象,诗词可以将李白潇洒不羁的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的诗词中也有着蓬莱的意象,虽然人们对杜甫诗的固定印象大多是沉郁顿挫,但是杜甫在早年也有着像李白一样豪放自如的诗词风格。

如在《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中说道:“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

这句话就是在说孔巢父对人生有独特的见解,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且归隐之心已决,富贵如草露,说明孔巢父独有仙骨[11]。

到了杜甫的中晚年时期,他的诗词逐渐变得沉郁悲怆,如《骊山》中的“万岁蓬莱日,长悬旧羽林”和《莫相疑行》中的“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12]。

此处的蓬莱都指的是皇帝的居住之所,暗有杜甫感叹自己仕途没落的悲伤。

这里的蓬莱意象就和杜甫早期以及李白诗中的蓬莱意象的含义有所不同,并不是指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而是降落到了世俗来比喻皇帝的居所。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提到的:“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13]也是将蓬莱宫比喻为居所,此处的蓬莱宫指的是杨贵妃在去世之后羽化成仙在蓬莱的宫殿。

同时,白居易在《海漫漫-戒求仙也》中写道:“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

这里蓬莱意象的意思又回归于蓬莱仙岛。

白居易诗歌的风格通俗务实,非常易懂,在他的诗词中,蓬莱意象的含义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更容易让人理解蓬莱意象带来的含义。

同样的,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的《以州宅夸于乐天》里提到的:“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14]。

元稹和白居易的风格相似,也是非常的通俗易懂,这里元稹用轻快的语调来调侃自己是“玉皇香案吏”,虽遭贬谪,“犹得住蓬莱”。

这里的蓬莱意象指的是将贬谪之地比喻为蓬莱仙境,用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1.
唐代诗人对蓬莱意象的其他表达方式的选择
蓬莱本身即是一个道家文化中产生的与神仙有关的意象,许多的诗人会在描述较为宏大的场景或者比喻神仙似的情感等都会用到。

当然蓬莱意象不仅仅用的
是蓬莱两字,为了诗词的押韵以及字词结构的工整,诗人衍生出多种蓬莱意象的说法,如蓬莱、蓬山、蓬壶和蓬丘等等。

李白的《怀仙歌》中提到:“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15]。

此诗描写一个梦境,寄托了诗人向往自由的豪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李白自己觉得怀才不遇,心灵上的孤独无处寄托,因此采用奇特的想象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之情。

这是诗人不羁性格的写照,也反映出诗人思想的开阔。

此处的蓬莱呼应前文,并发表感叹,巨鳌啊,你莫把三仙岛背到别处去了!我正要去蓬莱山顶走一走呢。

因为古传说有言,海上的三座仙山是由一只巨大的乌龟驮在海面上的,因为乌龟是移动的,所以三仙山的位置一直飘忽不定。

李白就是就是借助蓬莱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洒脱的风骨,并且也想要去寻求一片仙境,就此羽化归隐的感觉。

李商隐的《海上谣》中有:“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16]这一句。

蓬山也是蓬莱的别称,蓬山是仙山,仙山本身就应该是四级常春,美好而逍遥快乐的地方,现在居然也会下雪,这无疑是仙境崩塌的感觉!但是如果蓬山的雪化了,那么蓬山也不过是人间普普通通的一岁一枯荣的小山坡了,所以这雪应该是千秋万古的雪,也是紫鸾永恒的枷锁!满翅,是不留余地,不容挣扎起舞的机会[19]。

所以蓬山在此就做了一个限制性的地点,强烈的反差才能突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李商隐在桂州幕府时,到过北部湾海滨,见过桂海。

因桂海而作海阔天空的遐想,联想到古代帝王海上求仙的虚妄,于是作了此诗予以讽刺。

李白的《越中秋怀》中提到:“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17]。

蓬丘也是蓬莱的别称,和蓬山的意思相近,指的都是蓬莱仙境。

李白在这首诗中将浪漫主义的写作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

先借对游玩景物的感慨赞美,然后以情入景,写出山水险要,借喻世事无常,人生之艰辛,并借故感叹到:何必去敬仰那些圣贤之举,去世后还要归于蓬莱仙山,还不如像范蠡那样,在五湖上荡舟游玩[21]。

此处的蓬丘就起到了对比的作用,突出了李白生性自由不羁,不必去羡慕圣贤,去世之后也只是归逝蓬莱山罢了。

白居易的《题杨颖士西亭》中提到了蓬壶的意象,“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18]。

诗中描写的是白居易到西亭游玩,西亭位置偏远,环境安静,似与世
外谐和相连。

亭上凭栏,远望东南方向,鸟儿渐飞渐远,消失在重重山峦之间。

竹叶上冰凉的露水滴落,清爽的风穿过杉林,病容消除。

这开阔的环境与率真的情趣相宜,美妙的景致让心灵体悟人生之道。

美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就可以远离尘世的喧扰,隐身养性,为什么非要去那蓬莱仙山呢!此处蓬壶就是蓬莱仙山之意,象征的也是世外桃源的修仙之所,而在诗中白居易用蓬壶和西亭做对比,更加突出了西亭环境的清寂优美和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景色。

结束语
蓬莱作为先秦时期产生的海上神话的代表意象,是和昆仑意象相对的存在,在唐代诗歌中更为广泛的被许多诗人之运用到创作中。

古人热衷于求仙问道,对于神道与仙话都保持着敬畏的心情,所以在文章中运用蓬莱意象也多数是指道教文化中所指的三仙山之一。

隋唐时期人们的思想是较为成熟的,没有像秦汉时期的人们那样过分的追求不切实际的神与仙,蓬莱的意象随之有了多种的表现形式,并不紧紧拘泥于蓬莱这一种说法,随之出现了蓬山、蓬壶、蓬丘等多种意象表达。

蓬莱的意象也逐渐的衍生成多种表达含义,文章通过代表性文章的分析,总结出蓬莱意象在唐代诗歌中,有的用蓬莱的美好来反衬现实,有的用仙话的神秘来抬高想象,蓬莱意象的含义在诗词中逐渐地变得丰富多彩。

总之“蓬莱”一词在经过文学的加工和诗人的打磨精炼之后,逐步的走出固定的传统观念意义,成为文学领域一个充满仙气和神圣的词语的代表。

参考文献
[1][4]袁珂.山海经校注[M] .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第378页。

[2]王敏. 宋词中的蓬莱意象群研究[D].鲁东大学,2017.
[3]刘向(汉).晏子春秋[M].中华书局,2011
[5][6]民文.山海经之蓬莱仙岛[J].民间文学(故事),2020(09):64.
[7]司马迁(汉).史记[M]. 中华书局,1997
[8]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
[9]梁辉成,路旭斌.玄之又玄:由先秦到隋唐道家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J].文艺评论,2015(12):102-109.
[10][12][13][14][15][16][17][18]彭定求.全唐诗[M].中州古籍出版社。

[1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51-152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