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渊明的评价]陶渊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陶渊明的评价]陶渊明评价
篇一:[陶渊明评价]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800字
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
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
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
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
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
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
”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
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
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
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
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
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
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
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
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
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篇二:[陶渊明评价]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饮酒》(其五),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理解
1.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中国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诗歌犹如其中的一泓清泉,常常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清凉的慰藉。
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
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宋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传记《五柳先生传》,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三、教学理念:出于对教材以及作者陶渊明这样的理解以及学生实际,加之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能启发思维,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为了将这首诗讲出味道来,让学生能从多方面收获。
在教学理念上我遵循以下两点: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
化理解。
2.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
2.讨论探究法
3.情境设置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以便探求诗歌的言外之味,寻求适合学生解读经典古诗词的赏读途径,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教师先出示一副对联,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这位独爱菊花的田园诗人就是陶渊明。
顺势请学生交流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并且结合他作品中的一些语句来评价陶渊明。
为了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我给学生作如下示范并出示句式。
这样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新世界。
(我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实现本节课“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自学生疑
(新课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我引导学生注意题目和诗文的联系。
相信善于观察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并且提出这样的疑问:题目虽为《饮酒》,但诗文为何没有提到酒?如果学生之间能结合自己读书所得解答这一解惑更好,如果不能我会给予这样的解答:陶渊明共写《饮酒》诗20首,诗前有小序,序中说,这些诗是其“闲居寡欢”,“既醉之后”所作。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这首诗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为了深入了解关于古人的“酒文化”,我还补充这些材料: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篇三:[陶渊明评价]陶渊明历史评价
东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
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
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
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士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
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膻”,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
两宋时期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
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
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
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
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
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至今
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
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
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
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
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
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
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
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
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
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
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
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
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
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
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渊明诗文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