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复习检测卷(A3带答题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题(试题卷)
(本卷共五大题,27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试题卷(1—8页)和答题卷两部分(9—12页)组成,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不能得分。

2.考生答题前,请先将学校、班级、姓名、学号等相关信息用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

一、积累与运用(34分)(1—8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9小题4分,10小题6分)
1.在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要塞.(sāi)翘.首(qiào)镌刻(juān)锐不可当.(dànɡ)
B.遗嘱.(shǔ)国殇.(shānɡ)悼.念(diào)惨绝人寰.(huán)
C.着.舰(zhuó)悄.然(qiǎo)经营.(yún)振聋发聩.(ɡuì)
D.舰艉.(wěi)湛.蓝(zhèn) 纤.维(qiān)屏.息敛声(pǐnɡ)
2.下列词语的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泻气娴熟磅薄精心动魄
B.刨哮建树篡改眼花瞭乱
C.绥靖杀戳仲裁始志不渝
D.渡江潇洒初忠百手起家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
....之势击溃当面之敌,迅速突破了敌军的长江防线。

B.为了尽快转变我们班的差生,王老师处心积虑
....,不辞辛苦地忘我工作。

C.他的来信震耳欲聋
....,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为国争光的道理。

D.我们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先做好前进道路上不会风平浪静
....的打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人民日报》国际部的“钟声”栏目是一个人们备受欢迎的好栏目。

B.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C.几个学校的中层干部就近期的德育工作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D.我们班“学霸”小林虽然学习很好,但是还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5.给下面新闻拟写的标题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小麦条锈病(黄疸病)对小麦来说是致命的威胁,严重时甚至导致小麦大面积绝产。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吴佳洁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刘登才团队、美国爱达荷大学付道林团队等通力合作,成功克隆了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国际编号Yr28),从而为预防该病害流行提供了新的“基因疫苗”。

9月上旬,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相关成果。

A.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致命威胁。

B.合作才能成功取得成功。

C.基因疫苗有望攻克小麦“黄疸病”
D.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6.在下面选项中,对文学常识的阐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

B.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或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C.新闻六要素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它与记叙文的六要素完全相同,因此,新闻是一种特殊的记叙文。

D.《一着惊海天》这篇消息报道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新闻事件。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我们应该为实现“中国梦”创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充斥媒体,任由它们来搅乱人们的思想和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在美国对我国高科技等领域进行全面遏制的今天,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必须传播正能量,弘扬正能量。

④同时,作为个体,对消息的传播也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③②⑤①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8.在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飞天”凌空》这篇新闻特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姑娘吕伟在奥运会决赛中
1.7秒中跳水的精彩瞬间,展现了她精湛完美的技艺。

B.《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篇消息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盛况,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交代了新闻背景。

C.《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2017年12月13日,我国举行第四个国家公祭日的精彩盛况。

D.《一着惊海天》一文抓住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采用现场特写的写
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9.新闻采访。

(4分)
在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之际,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抗战精神,某校开展了请抗战老兵谈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请参与下面的活动并完成任务。

活动一:精选采访话题
⑴在拟定采访提问这一环节,请用简短得体的语言写出你设计的两个精彩话题。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记录活动感受
⑵在“抗战老兵谈历史”这一环节中,你获得了哪些感受?写出其中的两条。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综合性学习:了解“归国潮”现象(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2014年年初,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留德学子的回信传遍全球。

“走,回中国!”一时间归国成潮。

这是一个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良好的政治环境、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市场份额,对留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

与此同时,来中国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

材料二:下表是2005——2017年“归国潮”发展统计图
材料三: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有留学背景的“海归”。

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近8万名留学人才创建了一大批如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与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他们组建了一支令世人倾慕的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

“打破体制壁垒,制定优惠政策,诚纳天下英才”,在“归国潮”风起云涌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敏锐地把握住中国的发展大势,适时做出了加快人才建设的诸多战略决策。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近几年,80%左右的留学生归国,促使了来华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迅猛增加。

B.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形成留学生“归国潮”的主要原因。

C.众多海外留学生不愿在国外做“旁观者”,希望回到国内,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D.潘建伟与高徒回国,是中国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

(2)材料二中“归国潮”三个阶段的第二、三阶段的“回流率”有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出“归国潮”为我国带来的两点积极影响。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阅读与鉴赏。

(18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1——16题。

《一着惊海天》节选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

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

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

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

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11.文题中的“着”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第①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描写,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认为“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的原因是每次着舰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降落的舰载机的型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每空1分)
1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B.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C.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D.“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3.第①自然段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第③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第④自然段都特别强调各自对象的“不普通”,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阅读与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21题。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①,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②。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④。

【注释】①钟山,山名,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这里代指南京;苍黄,同“仓皇”。

②慨而慷:感慨而激昂。

语出曹操《短歌行》一诗中的诗句“慨当以慷”。

③沽[ɡū]名:贪图虚名;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

④沧桑:指沧海桑田。

17.诗中涉及的战役其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风雨”代指_______________,句中的“虎踞龙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翻地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每空1分)
18.这首诗歌押的是__________韵,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每空1分)
19.“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命令由谁发出?由这个命令精简而成的口号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霸王”指的是谁?这两句诗歌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观点?(3分,人物1分,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的“沧桑”在诗歌中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句诗歌蕴含了怎样的哲理?(3分,含义1分,哲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22——26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①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②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
③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④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找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⑤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只能活7小时,除非……”
⑥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

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

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⑦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⑧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泽西州
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⑨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

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⑩你将得到青霉素。

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

那是下午4点钟。

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⑪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
..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
...
息.的女孩的床头。

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
..的记者。

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

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⑫3个卫兵等在那里。

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⑬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⑭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

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⑮“也许是。

”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⑯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

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

“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

”一个护士低声说。

⑰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⑱“谢天谢地。

”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略有删改。

22.在下面的选项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题目“她只能活七小时”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故事发展蓄势。

B.文章在叙述时恰当地使用插叙,使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C.在战争年代,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鲜血、死亡,这篇报道,让人们看到了战场之外人性的温情、伟大,增强了当时的美国人民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D.本文语言既具有新闻平实的特点,客观的报道,又具有文学色彩,比如开篇的环境渲染,与下文紧张的发展形成对比。

23.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突出的时间点并贯穿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⑪自然段中,作者将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将车称为“仁慈之车”的原因是什么?加点词语“仁慈”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3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是一篇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的新闻报道,请结合新闻的背景写出两条这篇本则新闻的社会价值。

(4分,每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在学校,在成长的过程中,同学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师长的缕缕关爱,我也不曾忘记……请以“拾起成长中的浪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②应写出真情实感。

【专题01】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题(答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34分)(1—8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9小题4分,10小题6分)
9.新闻采访。

(4分) ⑴(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综合性学习:了解“归国潮”现象 (6分)
(1)(2分) ( )
(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阅读与鉴赏。

(18分)
1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分)()
13.(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阅读与鉴赏(14分)
17.(4分,每空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分,每空1分)这首诗歌押的是________韵,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分,人物1分,观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分,含义1分,哲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阅读(14分)
22.(2分)()
2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3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