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西方文明史课件---第二章 古希腊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古希腊文明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希腊文明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爱琴文明的主要文明成就和特色,了解雅典和斯巴达城邦的历史。
教学重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
学时:4学时
人类文明从起源于西亚、北非和东亚后,逐渐汇流并扩大影响范围。
这种交流和融合,使文明更为多样化,也进一步增添了文明的内容,使文明变得更丰满、更多彩、更生动,更具生命力.最后这种文明的汇流,在地中海造就了新的文明——希腊文明,人类文明达到新的高峰。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主要来源之一,西方人整个思想体系和文化模式基本上都出自于古代希腊。
古希腊文化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基始”.全部现代欧洲的文化,乃至一部分欧洲以外的文化,也都是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成长起来的。
古代希腊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就其范围和内容来说,博大精深,多姿多彩。
一、希腊文明的曙光:克里特和麦锡尼文明
1、地理和基本分期
(1)地理:
在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交界处,有一片辽阔而美丽的海域,这就是世界最大的内陆之海:地中海.这片海域被欧洲、亚洲和非洲三大洲所环绕,它为沿岸的人提供了天然的通道,商品和思想通过它在各民族中沟通和交流.在海的东端是巴尔干半岛,隔着爱琴海与小亚西亚遥遥相望。
巴尔干半岛的南端濒临爱琴海的地方被称为希腊,在此成长起希腊文明.不过古代的希腊文明圈不局限于希腊半岛,它包括整个爱琴海,及其沿海地区,小亚细亚沿海部分也包括在内。
图:古代希腊地图,红色虚线为古代希腊的疆界.
爱琴海碧海蓝天之间,岛屿星罗棋布,岛与岛之间常常仅一箭之遥,人们即使驾驶小船也能在这片海域航行,而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人们从埃及和新月沃地将知识和思想传播到这些岛屿上,传播到希腊半岛和爱琴海沿岸的小亚西亚地区.
希腊半岛气候宜人,雨水充沛,阳光普照,夏无暴暑,冬无严寒。
不过,人的生活光凭这些还是不够的.希腊半岛没有大河,没有太多肥沃的耕地,平原和山地间隔,许多大小山脉将半岛分割得零零碎碎。
人们可以在山地间的平地和缓坡上种植谷物、葡萄和橄榄等农作物,在山脚的草地上放牧牛羊,但他们所种的粮食却不够养活岛上的居民。
因此,这里不可能成为文明的原生地,最早的文明只能产生在大河流域。
但在文明的第二波浪潮中,这里的发展就有了可能,小亚西亚和埃及有可能提供多余的粮食,希腊半岛曲折的海岸线和爱琴海众多的岛屿为希腊提供了数不清的良港,辽阔的地中海是便捷的通道,如此,为了生存,希腊人学会了捕鱼、学会了航海、学会了经商,同时不断殖民到地中海各地;如此产生了希腊文明的独特性.
早在旧石器中期,大约在公元前4万年,希腊半岛就有人迹,考古有遗址发现.到了新石器时代,在约公元前4500年左右,人类遗址分布在希腊半岛各地,据考古情况,当时的居民过着定居生活,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住房比较简陋,通常只有一间房间。
公元前3000年,希腊半岛进入青铜时代,这些希腊半岛的原始住民从近东学来了青铜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的制造,居民的住房也有了多间房间.人们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知之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并没有出现如埃及和两河流域那样高度发展的文明.我们现在也还不能确定这些居民来自何方,属于何人种和民族,暂且用“前希腊人”称呼之。
约在公元前2000年,一些印欧游牧民族开始渗透进入希腊半岛,这些后来被称为“希腊人”的民族,讲着与进入印度和伊朗地区的印欧人差不多的语言,有着相似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有着相似的家庭生活和宗教传统,经济活动也相差不多,不过这里的印欧人却发展起与印度、伊朗完全不同的文明。
这种分化的原因很复杂,但我们坚持认为,决定文明特质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地理因素,一是历史经历。
早期的这些希腊人就文明发展程度来说,要低于前希腊人。
虽然希腊半岛又可分为北希腊、中希腊和南希腊(伯罗奔尼撒)。
航海加强了希腊人与东方文明的联系。
他们很快受到了爱琴海诸岛文明的影响,一下子提高了文明的层次,随后在此基础上锻造了更为先进的文明。
但是,希腊文明却发源于克里特岛,对后来希腊文明真正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地处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文明。
(2)爱琴文明的分期:
根据地下发掘和考古学者们研究表明,爱琴海各岛和希腊本土在
公元前3500至前3000年间逐渐由新石器文化转向早期青铜文化。
到公元前2000年后,克里特岛产生了米诺斯文明.从公元前1900年起,一部分印欧人移居希腊半岛中部,吸收了早期的希腊文化,并在米诺斯文明影响下,在公元前1600年后建立了国家,从此产生了迈锡尼文明。
按照考古学者们的研究,克里特文明从公元前2000年到前1450年,分为旧王宫和新王宫两个阶段。
约从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是迈锡尼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时期.
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公元前2000――公元前1100年其中:
克里特文化:公元前2000至前1450年(又分为旧王宫和新王宫时期)
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
但是这两种文明有着很明显的区别,把两者合称为爱琴文明似乎忽略了者之间的差别。
2、克里特文明
关于克里特岛,有一则动人的希腊神话故事。
克里特岛国王名叫米诺斯(Minos),王后帕西淮(Pasiphae)与一公牛染情后,生下人身牛首的怪物弥诺陶洛斯(Minotaure)。
为了将这头怪物囚禁起来,建筑师代达罗斯(Dedale)在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修建了一座迷宫。
人们一旦进入迷宫的走廊,就很难走出来.传说中的雅典臣属于克里特人,米诺斯国王要求雅典人每年要进贡七个童男和七个童女,作为怪物弥诺陶洛斯的美餐。
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雅典国王爱琴(Egee)的儿子提秀斯(Thesee)加入到被贡献的童男童女之中,在米诺斯国王女儿阿里阿德涅(Ariane)的帮助下,提修斯成功地杀死了妖怪,并利用阿里阿德涅给他的线团,走出了迷宫.可是在班师回朝时,英雄的公主病死了,悲痛中他却忘了与父亲的约定:走时,船挂的是黑帆,如果胜利了就换上白矾;如果还是黑帆,说明儿子已死。
父亲在海崖上见到黑帆后,痛不欲生,绝望地跳海自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父亲,就以他的名字将这片蓝色的大海命名为“爱琴海”.
克里特岛产生的文明,一般称为克里特文明,同时因希腊神话中国王之名,它也被称为“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岛其大小和塞浦路斯岛相仿,不过它的形状更为狭长,正好横亘在爱琴海的南端,就如爱琴海的一道门栓.它的西端与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非常接近,东端
与小亚西亚的海岸不远,它是爱琴海上距离埃及最近的大岛。
这样的特殊地位使它进退自如,进,可以与周边地区建立经济文化联系;退,可以排除外族入侵威胁,保持自己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点。
(1941年5月下旬,德军发起了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代号“水星”,空降作战历时12天,最终夺占了该岛。
此役开创了以空降兵为主实施岛屿进攻的先例,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以空降兵为主实施的进攻战役,对以后的作战及军事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建筑等艺术
克里特岛与爱琴海许多岛屿一样,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大约在公元前3500至前3000年间逐渐由新石器文化转向早期青铜文化。
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形成了非常有特点的文明.公元前16和15世纪乃是爱琴文明的高峰,也是克里特岛古典黄金时代.这是一个以宫殿为中心的文明,原来分散在农村的居民开始聚集居住在宫殿周围。
而宫殿也不同于一般帝王们的宫殿,它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集政治统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功能于一身。
整个克里特岛有许多个这样的宫殿中心了,最重要的有克诺索斯(Cnossos)、法伊斯托斯(Phaistos)、马利亚(Mallia)、扎克罗斯(Zakros)等。
这些宫殿和宫殿周围的建筑几乎靠在一起,很难将之归类于村庄或城镇.
克诺索斯宫殿是最为典型的宫殿,我们对此作一简单解剖有利于我们了解克里特文明的重要特点。
整座宫殿的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围绕着院子建造了许多二层以上的楼房,楼房连着楼房,用回廊和阶梯连通。
整座宫殿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千门百户,曲曲折折,不对称且不规则,神话故事中的迷宫可能就是对这一宫殿的神化.就功能来说可分成三大部分,即官方建筑、私人建筑和王家工场。
官方建筑是克诺索斯王举行各种政务活动和公共活动的地方,其中有王座大殿、圣所、会客殿等;私人建筑即为私人住宅;王家工场包括手工作坊、商店和仓库等.宫殿没有围墙,更不要说坚固的城墙了,这可能与克里特岛有大海作为屏障而不必设防有关,不过也反映出克里特文明的和平特征,该文明不尚武,这与它后来的继承者迈锡尼文明形成鲜明对照.宫殿应该是统治中心,但我们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仍然知之不多,在国王的周围可能聚集着一批贵族,同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还有一部分是务农的农民.克诺索斯的经济活动完全是由宫殿组织的.宫殿负责管理全部手工业和农业的生产,负责分配土地和手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负责工具的发放了,负责
产品的分配,宫殿的泥板文书中有这些内容的记载,而且所有商品上都有宫殿的印章,盛物的容器也都有宫殿的标志.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克诺索斯宫殿拥有10万头羊,以此垄断了羊毛的生产.
克里特岛的宫殿本身是克里特文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体现。
建筑结构奇特,功能齐全.回廊石阶,曲径通幽,红色廊柱,上粗下细,别有情趣.宫殿内有完善的引水排水设施,厕所中甚至有抽水马桶!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壁画,这些壁画不画令人敬畏的神祗,也不画威严的王公贵族,画的是大自然的动植物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浑然天成。
其中有在大海中嬉戏的海豚,也有种田返家的农夫和打鱼归来的渔民、有面容姣美举止优雅的女郎、也有体态健壮与公牛杂耍的男青年。
这一切都体现了米诺斯绘画独特的精美和写实风格.
克里特绘画的独特特征是精美、浑然天成和写实风格。
它不是用来称颂傲慢的统治阶层的抱负或者宣讲某一宗教教义,而是用来表现单个人面对克里特世界的美的喜悦心情。
克里特绘画大都是壁画,偶或也有彩绘浮雕。
克里特王宫的壁画展现出表现戏剧特征和格调优美和谐的天赋以及捕捉千变万化的自然的才干.精致、优美的人物造型可比“巴黎女郎"。
还有一幅著名的壁画—-“侍酒者(司酒者)”这幅与真人大小相当的画像在大腿以上部分都保存完好,它被收藏在克里特岛上的坎蒂亚博物馆中。
画面上,年轻的侍酒者双臂前曲托起一尊细长形状的尖头容器,容器表面用金银来进行装饰,瓶口泛起“酒沫”似的流体,青年侍者一只手举起握住容器的手柄,另一只手则抓在容器底端的末梢上。
画面上的青年是一个侧立的轮廓,从身材比例特征来看,完全是现代人类,此外他的胡须也剃得十分干净;他的额头饱满,长着深黑色的眼睛,黑色的卷发。
他的脖子上戴着一串银链,在惟一能够看得见的这只耳朵上戴着耳环,看起来上面似乎镶嵌着一块蓝宝石。
在他右臂的肘部以上戴着一只臂环,而在其左腕上套着一只印章似的手镯,看起来就像今天人们戴的腕表。
他的身材修长而健美,腰上束着一根腰带。
他穿着一身十分得体的紧身衣服,上面还带着十分精美的装饰。
从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出,克里特人面容清秀而高雅,头发和眼睛黑得发亮,就像今天的意大利人一样,这些都显示他们是地中海组的一支.男女的头发部分在头上或颈间盘成圈,部分在额上成小圈状,另一部分则垂于肩上或胸前.女人用丝带装饰她们的卷发。
从掘出的
遗物中,可以发现许多种类的珠宝——赤铜和黄金发夹,饰有黄金动物或花朵的领针,水晶或石英的钱币人像,金丝及头发编成的戒指或螺旋状的饰物,用贵重金属做成的发带与冠冕;耳环和其他垂饰,挂于胸上的珠子、饰板和链子、手臂上的手镯和箍条,用银、冻石、玛瑙、红玉髓、紫石英或黄金做成的戒指.男人也带一些饰物.穷人带普通宝石做成的项圈或手镯;如果花的起钱就带刻有战争或打猎的大戒指.在克里特人服装的设计及穿着上,可以看出颜色的调和,线条的优美,格调的景致处处显示出这是一个精于技艺和花样、富饶且奢华的文明。
但是这些方面,克里特人会希腊人毫无影响,他们流行的样式,到了现代才在各大都会流行。
米诺斯雕塑最引人注意的方面也许在于其规模总是按比例缩小。
米诺斯的人物雕像总是比真人要小;他们靠天然自成和雅致来引发观众的想象力。
与此类似,雕琢的宝石、金器、青铜器和陶器,乃至最不起眼的瓦器都一无例外地加工精细,有时滑稽幽默.
除了建筑和壁画外,克里特岛的艺术中还有泥塑和陶器。
例如那尊陶土制的蛇神女塑像(高约28。
8厘米)至于克里特岛的陶器也非常奇妙,陶器表面一般多以海洋生物为装饰主题,还绘有章鱼、鹦鹉螺属的贝壳、海星之类,瓶体往往有三、四种色彩之多,学者们称这种陶瓶为“海生物风格".
克里特岛人的生活处处表现出人类那自负且高贵的情操——对美的热忱。
克里特文明的这种艺术特征可能是源于他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独特风格:
(2)社会生活
克里特村社似乎都比大陆上的村社更奉行平等主义。
克里特岛主要由村庄组成,村庄很大,进行宗教礼拜的地点在室外,是村社生活的中心.各家各户通常住在用木头和灰泥造的单独的房子里。
可能已有家庭奴隶,不过数目不会多,至今岛上还没有发现专门供奴隶住的房屋.城市最贫穷地区的住房也建造得非常坚固宽敞,通常有六到八个房间,但不清楚有多少个家庭住在里面。
各城市都不设城防,这表明克里特岛人认为自己的海上力量足以保护本岛的安全而且还表明克里特的各个村社和平相处.古代作家把
克里特岛称作“伟大、富有、衣食充足"的有福人之岛.
妇女似乎享有与男子同样的自由和社会地位。
米诺斯时期的女人不能忍受印度或伊斯兰教女人深居简出、与外界隔离的生活;没有任何迹象可以显示他们被局限于屋内那些范围。
而恰恰相反,古代克里特岛几乎是女家长制的社会.女人们像男人一样工作,看戏或比赛时坐在前排,在社会中他们的姿态就像是厌倦与奉承的贵妇人;当克里特创造出其众神时,神像通常是依女人容貌而塑。
(3)生产活动
克里特岛人中种田的无疑占多数,除种植粮食外,还大量种植葡萄和橄榄。
手工业也很发达,考古发现了许多金属手工制品,如剑、斧和匕首等兵器,还有金银制作而成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彩陶技艺也十分精湛。
不过确切地说,他们的文明具有水陆双重性。
他们建立起强大的舰队,掌握了制海权,他们的文明是海上文明.他们驾着单桅海船,满载着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叙利亚的马和木材,爱琴群岛的银、陶器和大理石,塞浦路斯的铜,自己岛上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
只要有机会,克里特岛人无疑还大肆进行海盗活动.
(4)文字和宗教
克里特岛已存在书写文字。
它的文字经历过一定的发展阶段,最早为象形文字,文字符号有如图画一般,以后演变为抽象的线形文字,初步断定为表音符号。
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有两种形式,分别被学术界约定俗成为“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A除个别符号外,总体上还不能释读。
线形文字B类似希腊语,已能释读。
根据留在泥板上的文书,当时这些文件所记述的内容较多地是宫殿内财产清单、帐单和各种经济往来的记录。
克里特文明在宗教方面仍存在多种解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克里特岛人没有为神建造宏大的神庙或竖立巨大的纪念碑。
克里特人的祭祀活动一般在广场和房前空地上举行,家里保留有私人祈祷处。
克诺索斯王宫有一间用于祭祀的房间,相对其它房间而言,比较宽敞。
进行宗教礼拜的主要地点在自然界—-山顶、森林或石灰石的山洞。
最重要的神可能就是那位持蛇的女神.她原先是被安放在王宫神龛里的,女神双手各持一条蛇,身穿长裙,胸乳裸露,头梳高髻。
这位女神可能是生殖女神,因为蛇与裸露的乳房都是生殖力的象征。
有人认为它是古老的大地之母。
没有任何用人或大批动物作祭品的迹象,最
普通的祭品为农产品。
祭祀大地之母时由女祭士而不是男祭士充任辅祭。
人们普遍认为,那些由壁画表现出来的斗牛场面,其实也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
(5)毁灭
克里特岛的宫殿约在公元前1700年曾遭到一次原因不明的大规模破坏,但这次破坏并不是灾难性的,不久,这些宫殿得以重建。
约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它的鼎盛时期,人口众多,财富增加.克诺索斯宫殿的地位比以前更为重要,可能是克里特岛的中心。
对外联系也进一步加强.克里特文明的影响超越了本岛范围.现在考古发现,克里特商人和水手们的足迹到达过希腊半岛(伯罗奔尼撒半岛和阿提卡半岛),甚至远止近东和埃及。
有人根据我们上面提到的那则希腊神话,甚至推测,克里特岛曾经在一段时间对希腊半岛曾经拥有某种统治权.一些希腊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等认为当时克里特岛建立了一种海上霸权(thalassocratie)。
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几乎所有的克里特岛的宫殿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克诺索斯宫殿稍迟一些,约为公元前1375年),此后来自希腊本土的居民开始占据该岛,克里特文明就此衰落。
克里特岛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原因,存在很大的争议。
以前略占上风的所谓桑托林火山爆发引发海啸摧毁宫殿的说法,由于年代不符和地质学的发展,现在已被否定。
但2006年4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根据在爱琴海锡拉岛上发现的距今约3500年的一节碳化橄榄枝测算,是桑托林岛上一次灾难性的火山爆发毁灭了克里特文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27年—前1600年间.(这次爆发威力是如此强大,其喷出的烟柱上升到高空,数千吨火山灰甚至随风飘散到格陵兰岛、中国和北美洲.火山喷发还引发了大海啸,高达12米的巨浪席卷了克里特岛,摧毁了沿海的港口和渔村。
而且,火山灰长期飘浮在空中,造成一种类似核大战之后的“核冬天”效应,造成这一地区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作物连续歉收。
克里特文明可能因此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迅速走向衰亡。
科学家从遥远的格陵兰岛、黑海以及埃及都探测到这次火山喷发产生的灰尘.他们还从爱尔兰和加利福尼亚发掘出遭到这次爆发引起的霜冻破坏的植物化石.从考古物证可以看出,锡拉岛的火山爆发导致克里特文明消失的时间比过去的记录早了一个世纪左右。
科学家认为克里特人在火山爆发的冲击下还能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意味着他们的文明灭亡的时间要比现有记录提前100~150年。
虽然只提前了100多年的时间,但其给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西方文明
史的起源部分可能要因此改写。
它否定了克里特文明受古埃及文明影响的说法。
古埃及新王国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而那时克里特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了。
)可能的解释是地震引发社会动荡,加之希腊本土人趁机而入,对之进行征服。
宫殿虽不再存在,但其他文明成果却通过其他民族得以保留,并被希腊文明所吸收.克里特文明的第一继承人就是迈锡尼文明。
3、迈锡尼文明
(1)迈锡尼文明的产生
在克里特文明开始走向繁荣时,有些印欧人开始侵入希腊半岛。
最早侵入希腊的印欧语系的入侵者是亚该亚人(Achaioi) ,他们在公元前20世纪不时地侵入希腊。
他们总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米诺斯文明的克里特岛人,但到公元前1600年,这些新来的人已吸收大量的传入大陆的米诺斯文化,从色萨利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建立了许多小王国.和克里特文明不同,迈锡尼文明可以看作是希腊人的文明,因为建立这一文明的是和后来希腊文明建立者是同种族的。
这一时期的希腊人分为三支: 亚该亚人(Achaioi),爱奥尼亚人(Ionic)和伊奥利亚人(Aeolian) ,以亚该亚人为主。
创造迈锡尼文明的是亚该亚人,因此也有的书上把迈锡尼文明,称为亚该亚文明。
他们受到克里特文明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克里特文明的成果,如他们的书写文字是线形文字B,他们的国家结构、社会结构和宗教形态与克里特人相似,他们掌握了克里特人的一些生产技术和手工工艺等。
但由于他们的民族性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差别,他们的文明与克里特文明又有较大的不同,拥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的教科书常常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通称为“爱琴海文明",有可能忽略这两者的区别。
(2)生活和生产活动.迈锡尼是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中心。
迈锡尼希腊地区的居留地与克里特岛上的城市不同,都设有牢固的工事.通常是,巨大的城堡建筑在山顶上,供国王和他的臣僚居住;平民们的住房建在城堡外,遇危险,平民们便躲入城堡避难.
迈锡尼人的经济活动也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也有商业活动,可能还从事海盗的行当,其实在当时海盗和经商一样是一种行业。
迈锡尼人与定居中东和印度河流域的印欧语系的其他入侵者不同,他们尚武,仿效古时的克里特岛人,面向海洋,建立起一支可怕的海上力量。
他们视各种机会,进行劫掠或经商活动,到公元前15世纪,他们还劫掠了克里特岛本身。
没有城墙的城市,包括都城克诺索斯,均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