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期末)语文试题.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期末)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

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
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汉
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
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
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
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
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
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
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

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

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

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

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

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
的基础才更坚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让经典永流传。

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

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

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

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

“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

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

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

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

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

”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

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3 日)
材料二: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

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

”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

(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
年11 月21 H )材料三: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到校参与“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

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

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活动现场,刘明华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

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
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这启示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本,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B.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

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

C.有时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

6.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黑娃照相
张一弓
右手插在袄兜里,捏紧了一叠八元四角钱的钞票,十八岁的张黑娃两腿生风地上中岳庙赶会去了。

多亏了俺那长耳朵货!黑娃的勤劳获得了长毛兔的报答。

今天清早,黑娃第一次给长毛兔剪毛,送到代销社收购站一过秤,收购员一拨拉算盘,八块四毛钱也就“哧溜” 钻到黑娃袄兜里了。

这笔空前巨大的收入,在整个家庭里引起了空前巨大的震动。

中断多年的中岳庙会,自三年前恢复以来,变得更加热闹了。

来到会上,黑娃便一头钻进了百货棚。

但这里最便宜的的确良褂子也要十五元五角,大大超过了囊中所有。

退而求其次,买一条公安蓝的确良制服裤吧,也要十一元三角,还有二元九角的差额有待于长毛兔尽快地补足。

长耳朵货,你给俺加油啊!黑娃在心里呼喊着,从百货棚里钻了出来。

“他娘的,美美地吃它一顿再说!”黑娃打量着路边一溜儿排开的十多个饭棚,鼻子由于受到种种香味的刺激而不住地耸动着。

他从北到南地察看了一遍,又渐渐感到惶恐,似乎每看到一种食物,心里便立即冒出五种以上不应该吃的理由。

就拿那家挂着“名厨海某某” 招牌的羊肉拉面来说,海师傅的拉面表演确曾使黑娃眼花缭乱,甚至在心里连连叫好,但他继而又想,四两面再拉长还是四两,既如此,何必非吃这六毛钱一碗的“坑人面”不可呢?
这时,好像有谁看破了黑娃的心思,在“遥参亭”外的一幅广告牌下一位梳大背头、戴墨镜、穿人造革拉链茄克衫的青年摄影师,正高高地站在花坛上,举着一部照相机。

两个大小伙子已经换上了西装革履,正在打着领带,傻乎乎地相视而笑。

黑娃认出,原来这是邻村社员从豫东请来的两个烧窑匠。

要不是树下扔着被窑火烧得大窟窿、小眼睛的破褂子,要不是他俩的梳不平的头发里藏着煤灰,黑娃差点儿把他俩当成来中岳庙观光的外宾。

两位烧窑匠登上花坛,在沙发上相对而坐,毫不含糊地作碰杯饮酒状。

“嚓”的一声,
“好!”摄影师当即取出白色的底片,玩魔术似的,向人们晃动底片说:“变!”底片上迅速显影,瞬间,一张彩色照片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

黑娃忍不住把手伸过去,说:“照相的,把相片给俺看看!” “啥?”摄影师揶揄说,“人家的相片,再看也是人家的;你想看,就自己照一张。

”黑娃大声说:“照就照!”摄影师提醒黑娃:“小老弟,照这相,四块一张,先交钱。

”黑娃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

但那诧异和嘲笑的目光又使他涨红了脸庞。

他“删”地从兜里掏出两张二元钱的钞票,以破釜沉舟的姿态,把钞票摔到开发票的小桌子上,看热闹的人们也都收敛声息,对这个穿着补丁袄的小伙儿刮目相看了。

当黑娃把钞票摔到桌子上的时候,他心里猛地一沉。

但他望着人们膛目结舌的样子,又感到无比的快意。

然而,当摄影师热心地帮助他,把毛衣、西服、领带、呢子裤等“身外
之物”堆砌在他那健美的躯体上时,他还是感觉着一种进行了一次报复的惬意。

在众目睽睽之下,焕然一新的黑娃,面不改色地登上花坛,从容不迫地在沙发上落座,身子颤了两下,对沙发的弹性表示满意,庄严的目光环顾了人群,又打量着茶几上那部作道具用的电话机,干咳两下,请了嗓子,忽然抓起电话机的话筒,大声喊叫起来:“喂喂!你是俺娘吗?俺是黑娃呀!俺是问问你,晌午做的啥饭哩!啥?蒜面条?鸡蛋卤?中,中!先搁锅台上晾着,俺一会儿就坐直升飞机回去......”围观的人们先是愕然不知所云,继而明白了这是黑娃的即兴表演,一个个前仰后合,哗笑起来。

摄影师一直惶恐不安地望着黑娃的表演。

我的爷,他在想,我咋碰到这样一个泼皮货。

黑娃已经充分利用了照相给他提供的无尽享受,不由地绽开嘴唇,开心地笑了。

当黑娃脱去西装,重新换上破袄的时候,摄影师已经把刚刚显影的彩色相片呈送到黑娃面前,呀!相片上的黑娃,是那样英俊富有、容光焕发,庄重的仪态,嘲讽的眼神,动人的微笑,好像是为着某一项重大的外交使命,出现在某一个鸡尾酒会上似的。

背景却是中岳庙的天中阁,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赶会的山民们都被照片里的奇迹惊呆了。

一位戴草帽的老汉,再三地将相片内外的两个黑娃作了对比,“噫嘻!”他使用着在中岳嵩山之下保留至今的一个文言叹词,发表评论说:“只要有好的穿戴,人人都有福贵之相啊!”
黑娃任凭人家议论,径自兴致勃勃地走着,把相片捧在脸前打量着。


感到满足而且激动。

他想着,娘见了也会高兴,因为他给娘带回去的,
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向往,一个黑娃“吃得穿得”的证明。

但不知为什么,当他重新把右手插进袄兜的时候,他的心却在“喉喉”地跳动,伴
随着一种淡淡的莫名的惆怅。

黑娃走出庙会,不觉登上了山坡。

远望家乡的村庄,他想起了他的长毛兔,说不定那两只母兔已经生下了两窝兔娃。

他得赶紧回去扩建兔窝,
垒成两棚楼的,通风向阳。

黑娃想着,心里又踏实而舒适了。

他再次掏
出彩色照片,审视良久,忽然对相片里的他说:“我说你呀,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咱来真个的!”
穿过盛开着油菜花的田间小路,黑娃哼着梆子戏,飞快地回家去了。

(有删改)【注】本文作于改革开放初期。

张一弓,河南作家。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黑娃毅然抗拒了羊肉拉面带给他的诱惑,他认为再高超的拉面表演也只是坑人的幌子,并改变不了一碗面只有四两的事实。

B.黑娃看到了两个烧窑匠照相换装前后的巨大差别,又受到了摄影师的揶揄,这从根本上导致了他破釜沉舟选择照相。

C.相片上的黑娃英俊、富有,西方意味浓厚,背景却是古色古香的天中阁,可见在作者眼里,“西方易装术”并不能遮蔽真实的中国场景。

D.本文以轻喜剧式的语言,用现实主义的笔墨为读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巨大变革背景下青年农民的形象。

8.小说是如何塑造黑娃这一青年农民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9.文章以“黑娃照相”为核心事件,其中“照相”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道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

祖俑,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

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待御史。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健怨。

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

时令狐楚已卒,子之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期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

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

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

明年,令狐绚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绚不之省。

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

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檐,乃补太学博士。

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
工部郎中。

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名宦不进,坎填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也就是人们说的“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B.弱冠:古人对年龄的一种称法。

古代男子18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8岁左右的年纪。

C.开成:年号。

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以年号纪年。

“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是年号纪年法。

D.迁: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文中“左迁”是指降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
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绚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和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但都不能坚守节操,被当权者鄙薄,得不到名官宦的推荐,仕途坎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孤楚已卒,子期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绚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绚不之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4-15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疑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B.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登高》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C.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

D.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令的时局形成对照,点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15.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面句子。

(1)《望海潮》中的“”写了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2)《雨霖铃》中的",”两句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叹与心爱的人后会无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

而其基本价值 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o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 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 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 ,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 量。

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 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

没有中 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 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 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 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 独特的发展路径。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分) A.
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 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分) A. 一脉相承
B. 互为一体
C. 互为一体
D. 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前赴后继 薪火相传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 繁荣昌盛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卓尔不群 源远流长 卓尔不群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 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 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 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3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