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传习录》上)
禅宗大师认为:“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 (《紫柏老人集·法语》)
明后期思想家、文学家纷纷不顾天理、张扬世俗情欲:
李贽:“人必有私”(《藏书》卷2)
汤显祖:“世总为情”(《汤显祖诗文集》卷34)
袁宏道: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
1、诸葛亮:
明智的化身;智慧的化身;效忠的化身;公正廉洁的化身。作者由此塑造了一个有“补完天地之手”、大智大贤的人物形象,从而确立了“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的胸襟、兵家的谋略,又有道家的风范,成为超越个体存在的文化符号,有历史真实,但更多的是传奇色彩。
2、关羽:
义重如山,正气凛然,一切行为皆以义为准;无所畏惧,充满英雄主义精神;又有气盛高傲,刚而自矜的一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二、思想意义
“拥刘反曹”问题:
1.体现作者正统历史观。是 “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对文化秩序的关怀。
2.寄托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追求“王道”、“仁政”,反对“暴政”,渴 求“仁君贤相”。
三、人物形象
毛宗岗《读三国志注》中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唐传奇的代表作:
元稹《莺莺传》
白行简《李娃传》
蒋防《霍小玉传》
陈玄佑《李魂记》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
李朝威《柳毅传》
(五)宋元话本
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文言、白话两支。
宋元白话小说叫话本,话本由“说话”而来。话本即说书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说话”时所使用的底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在汉代,小说的地位略有提升。
汉代小说:
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刘安等《淮南子》,神话传说;
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集;
赵晔《吴越春秋》,叙吴、越两国史事;
袁康《越绝书》,叙吴越史地及伍子胥、范蠡等人活动;
司马迁《史记》,有些情节描写可当小说来读。
(三)魏晋南北朝
说明:
历代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是唐传奇的文学渊源。但唐传奇又同它们有明显区别。六朝志怪小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旨在记述事实;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小说。史传文学,必须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作艺术加工,有小说因素,却非小说。
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传奇自觉的追求艺术美,运用想象,虚构和曲折情节,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构思巧妙,结构完整,篇幅增长,叙述宛转,文辞华美,基本上摆脱了史传文学真人真事的框架,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到成熟阶段。
《三国演义》中,关羽以英勇过人、忠义兼备、文武双全的儒将典型出现。
过五关斩六将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困在城外小山丘上,被曹操军包围。 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 ,招降关羽 。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关羽得到了刘备在袁绍处 ,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稳定性:指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和谐性:指人物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主要表现在: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回避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3)从全知全能到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限知视角的初步采用。
(一)先秦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论语·子张》引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阻滞难行),是以君子弗也。
《荀子·正名》:“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先秦寓言及一些杂家著作(如《山海经》、《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中的片断描写可看作是最早的微型小说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文学商品化,带来晚明文坛的污秽浊流。
二、新兴的王学左派肯定人欲、张扬个性, 使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增强,诗文领域出现袁宏道的“性灵说”,小说、戏曲出现《金瓶梅》、“三言”、“二拍”《牡丹亭》等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的作品。
明初思想文化界死气沉沉。
中叶后,心学和禅宗强调“本心”:
王阳明说:“此心纯是天理”。
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典”(《觞政》)。
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 “捷且深”。
明代俗文学的繁荣:
1、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2、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
(4)扇形网状的结构方式。
(5)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6)文白相杂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亦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四、概括艺术成就
1、虚实问题: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2、人物塑造: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3、战争描写:艺术技巧高超,堪称我国军事文学的开山祖与典范之作。
“宾客满席,男女交舄xi”,“姬妾数人,游闲数人”,“朝不谋夕”“恬不知耻”
(《与龚惟长先生书》)
第二节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3、曹操
作者从历史和道德两个层面把握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即曹操是一个“治世之能臣”,又是一“乱世之奸雄”。他“多权谋”、“善机变”;有着明确而卑劣的人生哲学,体现出极端残暴和无限贪欲的丑恶灵魂;爱才,但在任用人才时又充满猜疑和欺诈,而且绝对不允许手下窥知其内心或阻碍其欲望满足。
杀华佗:曹操患有“头风眩”病,发病时头部剧烈疼痛,每次都是华佗用针灸治好的,往往是针到病除。曹操想把华佗留在身边当侍医,华佗不愿成为他个人的御医,从而放弃为人民防病治病的机会,便借口“呆在许昌时间长了,思念故乡”,“求还取方”而告假回家了。后来,曹操派人“累书呼之”,华佗借口“妻子有病”,拒绝回许昌为操治病,当操探知其妻并未病时,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把华佗押回许昌处决了。
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
4、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5、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6、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第一章三国演义
重点:
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拥刘反曹”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说话”的题材主要有“讲史”,当时有“说韩信”、“说楚汉”、“说三分”等。它的许多形式为章回体小说所继承。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
先秦寓言 → 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 唐传奇 → 宋元话本 →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四、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1、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第三节 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
一、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
分回标目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前后勾连,首尾相接
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二、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
外因: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文学商品化,理论上的支持等等;
内因:小说文体本身的发展所致的必然结果;
三、古代小说发展概说
(二)汉代
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刍chu荛:打柴草的人)
4、特色语言;既有文言的简练精粹,又有白话的通俗浅显。
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
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2)非文学的:
战争,特别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
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第二讲 水浒传
是一部描写和歌颂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七编 明代文学(1368—1644)
绪 论
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
第一节 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一、商业经济繁荣与城市文化的形成,使文学日趋市民化、商业化、通俗化。
明初 “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荣。
明中叶工商势力活跃,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
4.宋代“说话”中的“说三分”以及民间杂戏
5.金元时期的三国戏(杂剧60余种,现存21种)
《全相三国志平话》(元至治年间1321-1323新安虞氏刊)
6.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版本:
嘉靖本(壬午,1522)
毛宗岗本(毛纶 康熙十八年,1679)
现在通行的本子:
《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1980年版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三国演义》,人民文学1953年版
《三国演义》 “会评本” ,北京大学1986年版
(三)作者简介:
作者罗贯中生平不详。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及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曹植《与杨祖德书》:街谈巷语,必有可采。
刘勰《文心雕龙》: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四)唐代小说—传奇
传奇,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元稹的《莺莺传》初名《传奇》,裴铏的小说集也称《传奇》,所以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金时期,传奇成为说话的“小说”及诸宫调中一类的名称。元代以后,则将敷衍奇闻异事题材的小说、戏曲(先是杂剧,后是南戏)称为传奇。今则专以传奇指唐宋文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及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别于北杂剧。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影响
1、《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罗贯中并非全然羽翼信史,而是采用了诸多手法,使得故事的讲述充满意味,比如对历史时间巧妙剪裁布局;大胆采用信史所无的传说;本末倒置;张冠李戴等等.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单一性:指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主要而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人物形象,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化与程式化。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俗文学的地位:传统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
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一、成书过程、作者及版本
1、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成书发展过程较为典型。它由历史到民间传说,再以传说为基础,结合部分史实,编为话本、杂剧,又以史实为主干,吸取传说、话本、杂剧的合理因素,经加工再创造而成。
(一)成书过程
1.西晋陈寿《三国志》
2.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3.隋唐时期,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