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 前置.
规律3: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 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 义。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 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的格式。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2、用“为”“为……所……”(“为”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 示被动。用“为” “为……所……” “……为所……”表被动。 ⑴用“为”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 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 者+动词” ⑵“为……所……”“为+主动者+所+ 动词”。 ⑶“……为所……”表被动。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 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 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 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 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 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 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 句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无 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
小结: 1、用介词“于”“受……于……”表 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 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 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 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 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 “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 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 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 掉下去的地方啊。
掌握判断句,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 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 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 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 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 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规律4: 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 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 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 宾语。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 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 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 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 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第一.关于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 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 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世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 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 山记》) 这三个句子都比较容易分辨,如果提炼主干的 话,都呈现“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的结构。
被动句
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 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 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 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 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 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 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 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用 “于”表示被动关系。“于”放到动词后,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动词 +于+主动者”。 用介词“受”“受……于……”表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⑴在动词前加“受”,结构是:“受+动 词” ⑵用“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于”引出主动者。结构是:“受+动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 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 翻译为“……(不)是……”。 古代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它是用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的,同时借 助一些虚词来帮助判断。文言文判断句最 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 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③用“……者”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 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 定语+者”的格式。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 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 +定语+者”的格式。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 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 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 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省略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省略 ②谓语省略 ③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省 略④介词省略 3、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 该补充的应补充。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的主动者)。⑴在动词前用“见”来 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见+动词”。 用“见......于......。” 它的形式是: “见+ 动词+于+主动者”。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 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 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 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 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 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 人也。此以诚信为本者也。故诚信者, 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 翻译:诚信是君子用来侍奉君主安抚百姓 的.上天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高远; 大地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深厚;春夏 秋冬不说话,人们赞赏它的守时.它们都是 把诚信作为根本.因此诚信是天地奉行的 准则,君子崇尚的品德.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 们分 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 安、焉、奚”等。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 安、恶、焉】十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们分别作 “信”“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 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 是】十动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 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 在中心词之后。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在中心词和后 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 +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②用“……之……者”的后置。中心词 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 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 言判断形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4) ……者也。 (5)“是· · · · · · 也” (6)“此· · · · · · 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 表判断。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 的区别)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 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5.用“非”“未”“弗”“无”“莫”“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