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源 西周教育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21——前16/17——前11——前771—前770—前476—前256/前221
前221
秦
581
隋
1271
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时间跨度,从远古(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到鸦片战争(1840)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共十几个朝代将近四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演进,教育逐渐地发展、丰富、积淀和日益完善。
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学习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制度发展的状况、重要问题、突出人物及其思想与贡献、重要教育举措等。
本章主要围绕七个大的专题展开:
1.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2.西周的教育制度(官学制度的建立)
3.私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春秋战国)
4.两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模式的形成
5.隋唐时期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6.书院的发展(唐后期——清1898、1901)
7.科举制的发展(隋607-1905)
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
这是教育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
下产生。
对此中外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美国教育家桑代克。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
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史学家孟禄。
他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它没有解释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教育的发生都是“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原始社会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的这一结论从本质上讲,认为教育起源是人类的类本能,而非文化和社会。
至于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类本能的区别是什么,他未曾涉及。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它在批判生物起源论与心理起源论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形成。
源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他们认为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延续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就是在这种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前苏联和中国。
在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适应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二)学校的产生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最初的教育融合在生产生活之中没有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没有专门的机构的人员。
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才产生了学校。
传说中学校的萌芽:“成均”和“庠”。
(P9)
“成均”: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联盟时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必有音乐。
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贵者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
乐师掌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之为成均,……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庠”:孟轲说:“庠者,养也”。
养老的场所,兼为教育场所。
成均或痒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兼为教育场所,虽然不是正式学校,但被认为是学校的萌芽。
一般认为,学校的正式产生是在奴隶制国家的夏、商、西周。
前21世纪——前16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前256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奴隶制的形成期)(…发展期)(…全盛期)瓦解
根据夏代文物考证,在当时有很多的陶制品中已有图象文字的出现。
文字的发展使夏代进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社会,开始了我们常说的五千年的文明史。
夏朝的学校:
“序”(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序,起初是习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议政、养老、祭祀场所,也是教育奴隶主子弟的场所)
“校”,本是养马、驯马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训练、习武的场所(乡学)。
(夏朝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学校和地方学校,有等
级层次)
商朝的学校(P14):
“学”(左学、右学,分别为小学和大学),
“瞽宗”(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进行礼乐教育的学校,大学)
“庠”(养老的场所),
“序”(习射、礼乐)
在夏、商教育的基础上,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已有了一套完备的制度。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1.释义
也叫做(P17):奴隶制建立国家政权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
为管理的需要,制定典章制度,于是就用文字把这些典章制度记录下来,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将其称为“学术官守”。
2.历史原因: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当时的书很少,而且一本书的加工成本非常高。
用刀,漆作笔,竹条、木板当纸。
首先将竹木等原料加工,去除水分,“汗青”。
用刀在竹木上刻字,刻好后用漆上色,然后将竹片,木板用丝线或牛皮条串起来。
可见当时做一本书不仅程序复杂,而且十分昂贵,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本的财力和人力。
这些书册,仅有孤本,没有复制副本刊布民间,民间仅知书名而未见其书,所以学术都在官府,有职官专守。
士人如果要学习,要知道历代典章制度,只有到官府去求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六艺中的礼、乐、射、御都是重要的学科,学习这些知识技能,不仅要有教师的讲解,还要有器物设备。
这些器物,不是一人一家所能拥有的,即使是官府,也不是各级都能齐备的。
《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闾共祭器,旅共丧器,党共射器,州共宾器,乡共吉凶礼乐之器”,可见礼乐之器,乡官始能备齐,不入乡校根本无法学礼。
所以要习六艺,只有在官府的人才有条件。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在宗法制条件下,父死子继子承父业,形成了家有世业,家业世世代代相传,称为畴人,父子相继世世为官,称为畴官。
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儿子,造成了专门的学术只
在官府中极小的圈子里传授。
虽然对学术起了保存作用,但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3.表现
其表现有二:一是官师合一,由国家职官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二是政教合一,学校既是施教场所,又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官廷,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表明当时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
至春秋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此种状况被打破。
(二)家庭教育
西周对幼儿教育极为重视,甚至最早提出胎教主张。
《礼记〃内则》中记载了贵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Pan,二声,古代束衣服的皮带;小囊)革,女鞶丝。
六年教以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以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褥绔,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肆简、谅”。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幼儿能吃饭时,就教他们用右手。
形成正确的动作习惯。
“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能学说话的时候,男孩说话要恭敬,女孩说话要柔顺;男孩佩带皮囊,女孩佩带丝囊(强调男女的个性差异,希望男孩尊敬大人,活泼好动,希望女孩柔顺安静)。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六岁的时候,教孩子识数和辩认方向,进行文化知识的启蒙教育。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七岁的时候,男孩与女孩不同席而坐,不在一起吃饭,教孩子分别男女,建立性别意识。
从现在的观点看来,似乎太古板了。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八岁时,当孩子进门、出门以及就席、吃饭时,必须让长者在先而自己在后,开始教他们学会谦让,八岁时进行道德、礼节教育,让孩子尊老敬长,礼貌谦让。
“九岁,教之数日”:九岁时,教他们计算日期。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褥绔,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肆简、谅”(十岁的时候,就要出外向老师求学,住宿在外,学习写字和记事,不穿帛制的衣服,遵循原来学习的谦让之礼,每天都要学习初级的礼仪。
学习的东西贵在简要而信实。
)
由此看出家庭中从小进行基本生活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
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
7岁开始男女有别,男女教育开始分开,女子教育局限在家庭内,相对被轻视。
(三)小学与大学
西周贵族子弟幼时通常受家庭教育,教以基本常识和待人接物的礼数。
关于小学的入学年龄史书上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结论就是:根据贵族等级的高低,小学入学年龄从8岁到15岁不等。
小学教育包括德、行、艺、仪,尤重孝亲父母、友尊贤良、顺事师长一类德行的修养,以为造就有德行、武功的未来统治者打下基础。
大学教育更为贵族子弟所享有,极个别平民中的优秀者经严格的考核选拔方能进入。
大学入学年龄王大子15岁,其他人20岁,学程为九年(据《学记》记载)。
大学设在郊外,天子的大学四周环水叫辟雍,规模比较大;诸侯的大学半周环水(西南为水,东北为墙)叫泮宫,规模比较小,功能单一。
表现出等级性。
大学的择址和设施是出于射、御教学和演练的需要。
大学的目标在于学大艺、履大节,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的统治者。
西周王朝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要学礼乐、军事需练射御,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书数又次之。
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已有明确的计划性并有专门的场地与专门的官员施教。
教学已有计划性:定时、定地、定人。
《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
辟雍学宫的分东西南北相对的四个堂室围成四合院,东序为学干戈羽龠之所,瞽宗(西)为演习礼仪之所,成均(南)为学乐之所,上庠(北)为学书之所。
(四)国学与乡学
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都城称为“国”
,城外围称辟雍 泮宫
为“郊”,郊之外的广大地区称为“野”。
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统称为国学。
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文献记载西周在地方行政组织的基础上相应设立乡校、州序、党痒、家塾,分别由各级地方官员负责,又由中央政府负责民政的司徒总领导。
乡学教育以德、行、艺(“乡三物”)为内容而与国学联系,并实行定期选拔,将优秀者举送至国学中的大学中深造。
(五)“六艺”教育
由礼、乐、射、御、书、数构成的“六艺”教育,中心是礼、乐。
“六艺”教育作为西周教育的特征与标志(教育的主要内容),起源于夏、商又有发展,西周更为发展和充实。
西周无论国学还是乡学,无论大学还是小学,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
礼是政治伦理课,内容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艺。
《周礼〃大宗伯》把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礼既然包括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和道德,所以被看作是立国传统,国家命运之所系,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包括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的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反映了维护宗法等级世袭制度的需要。
奴隶主贵族的礼、乐是相互配合的,凡通行礼之处,就需要有乐。
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轻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培养有重大作用。
乐是综合艺术课,内容广泛。
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乐。
内容包括音乐、舞蹈、诗歌。
“古者教以诗乐,诵之、弦之、舞之。
”(《诗〃风〃子衿》郑玄注)。
西周国学由大司乐管理教务,重在主持乐教,负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
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同时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其中。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情感,使本具有强制性的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要,使森严的等级关系华在和谐的情谊之中。
这种礼乐教育在西周时期确实对于改
变风俗习惯,安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起巨大作用。
“射御”是军事训练,是基本的军事技术训练。
射:射箭。
御:驾御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文字,数是算法。
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而大学学的是《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