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知识集锦
单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
作用。
这表现在()
A.《夫妻对坐宴饮图》B.《清明上河图》
C.《盛世滋生图》D.《女史箴图》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承担着“成教化、
助人伦”的社会作用,D项正确;《夫妻对坐宴饮图》是宋代墓葬壁画,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清明上
河图》是南宋张择端的名作,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盛世滋生图》是清朝人徐扬所绘,排除C项。
故
选D项。
小提示:
2、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
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
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
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答案:B
解析:
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朝以实物取代货币,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而同一时期的南方货币的使用
范围却不断扩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由此说明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项正确;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代表南方的经济水平就高于北方,排除A项;南北方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地的经济
发展水平导致的,并不能说明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排除C项;当时南北双方没有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排除D项。
故选B项。
3、秦朝地方推行________制。
答案:郡县制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4、据学者统计,从《晋书》到《唐书》等官修正史,《列传》中大量记载了家族谱系,而《宋史》以后历代正
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书,少有家族的叙述。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察举制的实行B.南北分卷制度C.科举制的完善D.重文轻武的风气
答案:C
解析:
从大量记载家族谱系,到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书,少有家族的叙述可以看出,这意味着门第世家观念逐渐削弱,这是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结果,C项正确;宋代实行的是科举制而非察举制,排除A项;南北分卷制度
是明清时期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5、下表为《宋史》列传中部分人物的出身一览表。
据此可知,北宋
A.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凸现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大
C.科举制倾向于选拔寒门庶族D.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解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这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
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排除A项;科举制
倾向于选拔寒门庶族,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属于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 项。
故选B项。
6、某史学著作记载: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
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
A.门下省B.尚书省C.政事堂D.都察院
答案:A
解析:
根据“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可知该机构要对
中书省的诏令进行审核批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机构是门下省,A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B项;
政事堂是各省长官共同议事的场所,排除C项;都察院负责的是监察事务,排除D项。
故选A项。
7、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
先名望。
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这说明
A.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B.社会流动影响门第观念
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社会成员身份实现平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宋朝人们的婚姻择偶,不再关心
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这反映了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B项正确; 材料
未涉及商品经济,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控制更为松弛无关,排除C项;社会身份实现平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
除D项。
故选B项。
8、以临摹王羲之的名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隋朝智永,唐朝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
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明朝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
这表明王羲之的书法
A.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财富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使书法开始成为艺术形式D.在楷书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答案:B
解析:
据题意可知,隋朝、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的诸多书法家都临摹王羲之的名作和师其笔意,由此说明王羲之
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项正确;“全人类共同的艺术财富”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书法在王羲之之前就已经开始成为艺术形式,排除C项;王羲之的成就主要是在行书方面,排除D项。
故选B项。
9、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中央:
①确立________: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________的________地位。
②实行________。
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2)地方:
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________。
郡、县行政机构的官员由________考核。
县(道)以下设________、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答案:皇帝制度皇帝独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任免乡
解析: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县以下设置乡里亭。
10、文化遗存代表:
(1)分布特点:
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的发展基础。
(2)主要代表: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①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_______时期,典型器物是________,以_______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黄河下游出现了________;
③________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________,掌握了________技术。
距今约5000年:
①黄河流域进入________时期,代表器物是________。
②在北方________上游有________。
③________下游有________。
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答案:多元一体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黑
陶辽河红山文化长江良渚文化
解析:
文化遗存代表:
(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主要代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11、被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_________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答案:人类的起源
解析:
对北京人的研究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证据
12、(1)背景:________日趋剧烈。
(2)目的:________。
(3)代表:________。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________,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________;“废井田,开阡陌”;实行
________;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________。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答案: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小家庭什伍连坐任免统一
解析:
根据所学(1)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主要是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
变法使秦统一。
13、新时期时代表性的人类有:
(1)新时期时代早期
①距今约________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_______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_______。
以_______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________,长江下游出现________
③河姆渡居民种植____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_。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2)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新时代晚期的________代表器物是________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
方辽河上游有________,长江下游有________。
他们出土了精美的________。
答案: 1万年前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黑
陶红山良渚玉器
解析:
根据所学,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
文化。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
约5000年的新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长江下游有良渚。
他们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14、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
这一变化反映出唐代
A.佛道思想在民间广为流传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儒学已经出现复兴的迹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进程加快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唐朝的人名多采用与儒家文化相关的字,这体现了唐朝时期儒家文化
影响力增强,从侧面说明了儒学已经出现复兴的迹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和唐朝时期名人的取名情况,没有反映民间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名人取名情况,无法说明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排除B项;材料
未涉及到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
故选C项。
15、南朝时,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广州粮食交易“多万箱之咏”。
这可用来说明,南朝
A.农业得到长足进步B.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
C.土地利用率的提高D.经济中心南移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广
州粮食交易‘多万箱之咏’”可知,南朝时南方粮食生产得到发展,农业得到长足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
治者的态度,不能得出“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朝时南方农业和粮食生产得
到发展,但并没有强调发展的原因,不能得出“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的结论,而且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南方的开发主要得益于北民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经验以及生产工具,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材料时间为南北朝,排除D项。
故选A项。
小提示:
填空题
16、北魏:________改革时,颁布_______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均田制表
答案:孝文帝均田令
解析:
略
17、宗教
①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__到天竺
②___时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去天竺取经
③唐朝高僧___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也派人来长安求法,典型的有__
答案:西域唐鉴真空海
解析:
略
18、宗教:
①东晋的________从长安出发,经______到天竺。
②唐朝的高僧________,在________初年去天竺取经。
③唐朝高僧________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也派人来长安求法,典型的有_________。
答案:①法显西域②玄奘贞观③鉴真空海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所以,①处为法显;②处为西域;③处为玄奘;
④处为贞观;⑤处为鉴真;⑥处为空海。
1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很多科技领先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倍感自豪荣光。
请完成下列图表。
答案:王羲之、《齐民要术》、裴秀、《千金方》。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贾思勰编著农书《齐民要术》,西晋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故①②③④分别是王羲之、《齐民要术》、裴秀、《千金方》。
20、南朝: ________ 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建国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________”。
答案: 420 南朝;
解析: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南方的四个政权合称为南朝。
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
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
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
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
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
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
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
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
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
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
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
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
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
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
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
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
哪些影响?
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
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2)特点:①渐近性(均经历较长时间演变)②本土化(吸收中国元素)③阶段性(以明清为界,影响截然不同)或分别说明④广泛性(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⑤借助宗教思想⑥冲突融合并存。
影响:①冲击中国传统社会。
②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
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在客观上
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
⑤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⑥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
走向近代化。
解析:
(1)内涵:根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知重视以人为本;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根据“志士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知”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载物”可知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知主张和而不同。
(2)特点: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外来思想在传入中国时经历了较长时间,体现l了渐近性;吸收中国元素,体现
了本土化;以明清为界,影响截然不同,体现了阶段性;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体现了广泛性;同时借助宗教
思想,冲突融合并存。
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
但也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客观上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
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政府和汉代有所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即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
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汉朝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
臣的会议。
唐代则把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需常开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
汉代宰相下
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曰中书省,二曰门下省,三曰尚书省。
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
还并不在内。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在此期间(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雅典人发展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类型的社会。
同其他城邦的希腊人一样,他们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宫是主要执政官,
全部属于贵族。
不过,和斯巴达大不相同的是,雅典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
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正如伯里克利所言:“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
”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和唐代宰相制度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汉唐时期和古代雅典的政治体制在本质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不同
产生的原因。
答案:(1)差异:汉代全国行政权由宰相一人掌握,唐代行政权由多人行使;汉代遇有大事,皇帝、宰相和其他
廷臣常召开会议,唐代三省经常召开会议决定国家大事;汉代宰相职权大,唐代宰相职权较小。
(2)不同:中国汉唐时期是君主专制;雅典经历了从君主专制到寡头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变化。
原因:汉唐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雅典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的发展;汉唐封建地主势力强大,维护其
治统治的需要,雅典的中产阶层壮大,并联合平民阶层推动政治民主化。
解析:
(1)
差异:根据“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可得出汉代全国行政权由宰相一人掌握,唐代行政权由多人行使;根据“汉朝只有一个宰相,……这几个机关便需常开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可得出汉代遇有大事,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常召开会议,唐代三省经常召
开会议决定国家大事;根据“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
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可得出汉代宰相职权大,唐代宰相职权较小。
(2)
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汉唐时期是君主专制;根据“同其他城邦的希腊人一样,他们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不过,和斯巴达大不相同的是,雅典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
可概括得出雅典经历了从君主专制到寡头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变化。
原因:根据“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
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汉唐、雅典
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提示: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制度得以基本形成。
隋朝虽历时较短,但隋文帝对原有的监察制度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进一步完善官僚系统,将监察机构的规模扩大,并取消御史直属官制度,使御史脱离
了宫禁,提高了其独立性,并恢复了地方巡查制度。
同时监察机构的职责更加清晰、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监察
机构相分离,中央官吏由御史台负责监察,下设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并且下属官吏
不再由御史大夫任命更换,而是由吏部任命。
地方官吏则由司隶台和谒者台,专掌州县监察。
——摘编自杨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迁、特征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监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改革监察制度的意义。
答案:(1)措施:扩大监察机构的规模;提高御史监察的独立性;恢复了地方巡查制度;明确监察机构的职责;
中央与地方的监察机构相分离;御史台下属官吏由吏部任命。
(2)意义: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完善了监察制度;有助于吏治的清明;为制度提供了借鉴。
解析:
(1)
根据材料“将监察机构的规模扩大”可知扩大监察机构的规模;根据材料“取消御史直属官制度,使御史脱离了宫禁,提高了其独立性”可知提高御史监察的独立性;根据材料“并恢复了地方巡查制度”可知恢复了地方巡查制度;根据材料“同时监察机构的职责更加清晰、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监察机构相分离,中央官吏由御史台负责监察,
下设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并且下属官吏不再由御史大夫任命更换,而是由吏部任命。
地方官吏则由司隶台和谒者台,专掌州县监察”可知明确监察机构的职责;中央与地方的监察机构相分离;御史
台下属官吏由吏部任命。
(2)
根据材料“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制度得以基本形成。
”可知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完善了监察制度;有助于吏治的清明;为制度提供了借鉴。
24、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令西北边境的军队驰援内地,神策军将卫伯玉领千余人赴难中原,攻围安庆绪(安禄山子)的相州之战。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禁军溃败,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代宗,后鱼朝恩便率神策军归于禁中。
由于地方割据日益尖锐,严重的局势使唐朝统治者认识到必须拥有一支由
朝廷直接掌握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加强神策军势在必行。
神策军第一次大规模扩编是在代宗大历(766~779年),主要收编了平卢镇邢君牙部等极有战斗力的藩镇部队。
第二次大规模扩编是在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主要收编镇国镇骆元光部等。
由于唐廷拥有神策军这样一支庞大军队,所以,一般藩镇对之不敢过分
睥睨,同时也阻遏了吐蕃的侵扰。
唐穆宗初年,神策军达186700余人,达到全盛时期,但是由于其拥有许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