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面活性剂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表面活性剂论文
辑个穷酸秀才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原料,素有“工业味精”之称,它在石油工业、环境保护、食品加工业等许多领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所产生,是一类具有表面活性的天然添加剂,它除了具有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同的作用外,还以其安全、无毒、能生物降解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
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来源和分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多数由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产生。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严格以烷烃作为碳源的微生物,如棒状杆菌;一类是以水溶性底物为碳源的微生物,如杆菌;另一类可以烷烃和水溶性底物两者作为碳源,如假单孢菌。
微生物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种类很多,依据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微生物来源可分为糖脂、脂肽和脂蛋白、脂肪酸和磷脂、聚合物和全胞表面本身等五大类。
2 生物表面活性剂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中既有极性基团又有非极性基团,是一类中性两极分子。
亲水集团可以是离子或非离子形式的单糖、二糖、多糖、羧基、氨基或肽链;疏水基团则由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或带羟基的脂肪酸组成。
对于像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等一些分子量较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子,其亲水和疏水部分可以由不同的分子组成。
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在两相界面定向排列形成分子层,能降低界面的能量,即表面张力,多数生物表面活性剂可将表面张力减小至30mN/m。
它们在决定界面的流变学特性以及在两相物质传递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热及化学稳定性,如由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的脂肽在75C时至少可耐热140h。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
ph5.5-12之间保持稳定,当ph小于5.5时,会逐渐失活[1]。
生物表面活性剂反应产物均一,可引进新类型的化学基团,这些都是化学表面活性剂所无法比的。
生物表面活性剂安全、无毒、生产工艺简单,常温常压下即可发生反应。
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3.1 在环保上的应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生活环境的质量问题。
就土壤污染来说,土壤微生物降解烷烃化合物是烷烃污染物从土壤中消失的基本原理。
研究表明:加入微生物或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强憎水性化合物的亲水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不断地降解,该技术称为生物修复。
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不仅可以提高烷烃的去除率,而且可加速烷烃的矿化程度。
另外,生物表面活性剂同样也可用于修复受重金属等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
3.2 在食品加工业上的应用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日三餐既要营养丰富又要安全可靠,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天然添加剂已在食品加工业广泛使用。
如蔗糖酯、卵磷脂、山梨聚糖等都是目前食品工业常用的乳化剂,蔗糖酯加入食品中可以改善食品的加工性能、提高食品抗氧化防霉作用和香味质量,另外,它还对水果的保鲜取得良好效果。
3.3 在石油开采业上的应用这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开采石油时,往油层中注入某些微生物,同时注入一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以地下石油为唯一碳源,这些微生物在生长的同时,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
这些生物表面活性剂可降低原油与水两相界面的张力,从而可提高油田的开采量。
由于石油工业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纯度和专一性要求
不高,所以可直接使用含完整微生物细胞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液,此技术就是微生物强
化采
油技术。
3.4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农业方面,生物表面活性剂除可用于土壤改良外,
还可用作肥料、植物保护以及杀虫剂等,在医疗卫生方面,生物表面活性剂可用于治疗某
些疾病,用发酵法生产的磷脂蛋白对人体细胞中的免疫缺陷蛋白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此外,生物表面活性剂还能用于杀菌剂、杀虫剂效果的监测,以及发酵工业细胞数量随时监控等
方面。
最有应用前景的是清除污染的油罐、重油的运移和提高原油开采率[2]。
4 研究现
状目前,生物表面活性剂大多数品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只有
少数产品走向市场,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生产成本较高,据估计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化学表面
活性剂成本的3-10倍。
因此,如何选育高产菌株、改进发酵工艺、提高其附加值是进一
步研究开发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潜力,降低其生产成本主要目标。
总之,生物表面活性
剂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目前除了在石油工业和环保等一些特殊领域受
到重视外,相信随着生物技术和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表面活性剂会很快投入大规模
的生产,服务于更多的领域,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0人 0人
回答时间 2021-06-04 19:11:30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具有表面活性的
代谢产物。
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独特的属性,如:结构
的多样性、生物可降解性、广泛的生物活性及对环境的温和性等[1]。
由于化学合成表面
活性剂受原材料、价格和产品性能等因素的影响,且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常会严重污染环
境及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随着人类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近二十多年来,对生物表面
活性剂的研究日益增多,发展很快,国外已就多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生产工艺申请了专
利[2],如乙酸钙不动杆菌生产的一种胞外生物乳化剂已经有了成品出售。
国内对生物表
面活性剂的研制和开发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提高石油采收率以及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
1.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通常是根据它们的极性基团来分类,而生物表面活性剂则通过它
们的生化性质和生产菌的不同来区分。
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糖脂、磷脂和脂肪酸、脂肽
和脂蛋白、聚合物和特殊表面活性剂[1]。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
大多数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的代谢产物。
这些生产菌大多是从油类污染的湖泊、土壤或海洋中筛选得到的。
如Banat等[3]从油泥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两株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芽孢杆菌AB-2和Y12-B。
表1列出了一些主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 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
目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发酵法和酶法。
采用发酵法生产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产量主要取决于生产菌的种类、生长阶段,碳基质的性质,培养基中N、P 和金属离子Mg2+、Fe2+的浓度以及培养条件(pH、温度、搅拌速度等)。
如Davis等[5]在成批培养枯草芽孢杆菌时发现,在溶解氧耗尽和限氮条件下可得最大浓度(439.0 mg/L)的莎梵婷。
Kitamoto等[6]利用南极假丝酵母的休止细胞生产甘露糖赤藓糖醇脂,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后,最高产量可达140 g/L。
发酵法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优点在于生产费用低、种类多样和工艺简便等,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但产物的分离纯化成本较高。
与微生物发酵法相比,酶法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多是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分子,但同样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
其优点在于产物的提取费用低、次级结构改良方便、容易提纯以及固定化酶可重复使用等,且酶法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可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药品组分。
尽管现阶段酶制剂成本较高,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增强酶的稳定性与活性,有望降低其生产成本。
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发酵产物的提取(也称下游处理)费用大约占总生产费用的60%,这是生物表面活性剂产品商业化的一个主要障碍。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提取方法随发酵操作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其中溶剂萃取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如Kuyukina等[7]利用甲基-叔丁基醚萃取红球菌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获得较高产率10 mg/L。
超滤是用于提取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一种新方法。
Lin等[8]用分子量截止值为30000 Da的超滤膜从发酵液中提取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莎梵婷,收率达95%。
Mattei等设计了一套连续提取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装置,应用切面流过滤法能连续提取产物,产率高达3
g/L[1]。
能与连续发酵生产配套的产物提取方法有泡沫分离、离子交换树脂法等。
Davis 等[9]用泡沫分离法连续提取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莎梵婷,收率达71.4%。
鼠李糖脂的提取过程是先离心过滤除去细胞,再通过吸附色谱将鼠李糖脂浓缩在安珀莱特XAD-2树脂上,后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提纯,最后将液体蒸发和冷冻干燥可得纯度为90%的成品,收率达60%[2]。
4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许多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由于难降解、有毒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等性质而破坏生态环境,相比之下,生物表面活性剂则由于易生物降解、对生态环境无毒等特性而更适合于
环境工程中污染治理。
如:在废水处理工艺中可作为浮选捕收剂与带电胶粒相吸以除去有毒金属离子,修复受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场地等。
4.1 在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用生物法处理废水时,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常会产生抑制或毒害作用,因此,在用生物法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时须进行预处理。
当前,常用氢氧化物沉淀法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但其沉淀效率受氢氧化物溶解度的限制,应用效果不甚理想;浮选法用于废水预处理时又常因所用浮选捕收剂在其后续处理过程中难降解(如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易产生二次污染而受限制,因此,有必要开发易生物降解、对环境无毒害的替代品,而生物表面活性剂恰好具有这一优势。
但是,国内外对这一方面的应用研究很少,直到最近才有报道。
Zouboulis 等[10]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捕收剂除去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中的两种有毒金属离子:Cr4+和Zn2+。
结果表明,莎梵婷和地衣芽孢杆菌素在pH为4 时均能很好地从废水中分离吸附了Cr4+的αFeO(OH)或Cr4+与 FeCl3?6H2O形成的螯合物,极大地提高了Cr4+(50 mg/L)的去除率,几乎可达100%;在pH为6时,莎梵婷对螯合物中的Zn2+(50 mg/L)去除率高达96%,而在相同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素的处理效果不明显,去除率为50%左右。
4.2 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在利用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的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直接使用发酵液,能节省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提取和产
品纯化成本,因此,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现场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应用潜力很大。
国外对生物修复的研究大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大量成功的工程实例。
如Harvey等[11]将铜绿假单胞菌生产的海藻糖脂,加入Exxon Valdez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造成的原油泄漏污染的海水中,大大提高了原油的降解速度。
这也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实际应用中最成功的现场生物修复。
而在国内还未见有将生物表面活性剂成功用于环境污染物治理方面的报道。
4.2.1 促进烷烃类物质的降解
烷烃是石油的主要组成成分。
在石油勘探、开采、运输、加工及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石油排入环境中而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
为了提高烷烃的降解速率,加入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强疏水性化合物的亲水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增加微生物的数量,继而提高烷烃的降解速率。
Noordman等[12]研究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十六烷的降解作用, 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十六烷的降解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十四种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
Rahman等[13]发现分别添加0.1%和1%鼠李糖脂的堆制系统中,汽油污染土壤中碳氢化合物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1.9%~45.2%和20.2%~48.3%。
最近Rahman等[14]在研究储油罐底部泥状沉积物与土壤混合堆制过程中正构烷烃的降解情况时,也发现添加鼠李糖脂能显著增加烷烃的降解率。
4.2.2 促进多环芳烃的降解
多环芳烃因其“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
都已将其列为优先污染物。
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是从环境中去除多环芳烃的最主要
途径,且多环芳烃的降解性能随苯环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三环以下的多环芳烃易降解,四
环以上的较难降解。
迄今为止,关于多环芳烃降解菌能促进多环芳烃的生物可利用性存在
三种假说:(1) 通过分泌生物表面活性剂促进多环芳烃的降解[15]。
(2) 通过产生胞外聚
合物促进多环芳烃的降解[16]。
(3) 通过形成生物膜促进多环芳烃的降解[17,18]。
Johnsen等[19]的实验结果表明少动鞘脂单胞菌是通过分泌表面活性剂――葡聚糖脂的方
式而促进多环芳烃化合物降解的。
4.2.3 用于除去有毒重金属
由于有毒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稳定性及不可逆性等特点,因此,土壤中有毒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课题。
目前可以用玻璃化、固
定化/稳定化、热处理等技术除去土壤中的重金属。
玻璃化处理技术可行,但是工程量大,费用高;固定化过程具有可逆性,因此处理后还需要不间断地监测处理效果;而热处理技
术则只适用于除去易挥发的重金属如Hg等。
因此,低成本的生物学处理方法发展很快。
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对生态环境无毒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修复受重金属污染土壤。
Torrens等[20]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鼠李糖脂使Cd的去除率提高了8%~54%。
Mulligan
等[21]用0.25%的莎梵婷连续5 d冲洗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后,Cu的去除率达70%。
Mulligan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