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龚晓芳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2例作为
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1),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治疗,观察组行IABP,对比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术后30、90d的病死率分别为61.0%、68.3%,观察组则分别为36.6%、41.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以及LVEF(左心射血分数)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ABP治疗能够降低术后病死率,亦可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改善.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5(021)018
【总页数】2页(P41-4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主脉内气囊反搏
【作者】龚晓芳
【作者单位】四川 611430 新津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正文语种】中文
受到心输出量下降明显或者泵衰竭的影响,终末器官呈现出一种低灌注状态,故而引发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据调查,该病临床死亡率高达65%左右[1]。
目前临床常规疗法为冠状动脉介入术,该法虽然疗效较好,但是对于部分具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患者而言效果较差。
基于此,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逐渐受
到临床关注。
为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汇总应用IABP,本院选取82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新津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急诊治疗,观察组41例行IABP。
排除标准:(1)脑出血或
者存在全身出血倾向患者;(2)脑部损害且具有不可逆性;(3)难以放置气囊
管患者;(4)主动脉瓣存在严重关闭不全患者;(5)窦瘤或者主动脉瘤出现破
裂患者。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应用多巴胺对血压进行维持。
观察组:行IABP治疗。
开展手术前对气囊予以严格检查,观察驱动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以及有
无漏气现象。
行局麻后经皮对股动脉行穿刺处理,将气囊放置在距离主动脉弓降部约2 cm的位置,而后应用X线对气囊位置予以检查,并与Datascope 98 System相连。
放置完成后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激活凝血酶原,并使其时间延长,高于正常值的180倍左右。
若气囊位置无误,可依据心电图R波呈现出来的降至
切迹对反博时间予以调整。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对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观测,同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
此外,还需使用监护检测系统和温度稀释法分别对平均动脉压(MBP)和心脏指数(CI)予以检测。
1.3 观察指标(1)2组患者通过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2)左心射血
分数(LVEF)的改变情况;(3)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SPSS 2
2.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处理。
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病死率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30、90 d病死率比较[n(%)]组别例数病死数量术后30 d 病死率术后90 d 病死率对照组 41 25 61.0 28 68.3观察组 41 15 36.6 17 41.5 χ2值7.35 13.41 P值<0.05 <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与LVEF指标对比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与LUE下指标对比(±s)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LVEF(mmHg)观察组 41治疗前96.3±9.6 81.8±4.5 63.6±4.3 32.9±6.2治疗后78.5±6.3a 115.7±11.4a 77.2±7.5a 39.1±4.3a对照组 41治疗前94.7±8.7 82.4±4.9 63.1±4.732.4±5.7治疗后86.1±5.9 108.4±10.6 70.4±6.8 36.2±4.1组别例数心率(次/min)收缩压(mmHg)平均动脉压(mmHg)
3 讨论
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技术获得显著发展,使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性获得提升,然而仍然无法降低其死亡率。
而IABP是在主动脉部位放置具有一定容量的气囊,其导管连接于压力泵,在R波、T波的自动控制下,气囊会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实现充盈与排空。
该法能够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使得左心室与主动脉舒张末期容量负荷减少,而后强化心肌供氧状态以及收缩力,促使心排血量获得提升,外周循环也得到改善,而后对低血压现象予以纠正,同时改善心源性休克。
部分学者证实应用IABP可降低临床约20%的死亡率[2-3]。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后的30天与90天的死亡率分别为61.0%、68.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36.6%、41.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宽[4]、张杰[5]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近。
当前临床尚无结论来规定IABP的使用时机,但是汪光枝等学者[6]。
认为在早期预
防阶段应用IABP的效果要优于发病后抢救时使用。
同时张小丽等学者[7]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发病急速且危重的患者亦可以使用IABP,对于左心
室功能同样有改善作用。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经治疗后的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以及 LVEF 分别为(78.5±6.3)min、(115.7±11.4)mmHg、(77.2±7.5)mmHg 以及(39.1±4.3)mmHg 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崔晓琼[8]、陈龙营[9]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应用IABP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安全性,同时亦可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宝贵.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病例回顾[J].当代医学,2013,
19(29):46-47.
[2] 王树,余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0(19):244-246.
[3] 田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J].滨州
医学院学报,2012,35(1):64-67.
[4] 杨宽,吴建罡,刘洋,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4):85.
[5] 张杰,张新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9):82-83.
[6] 汪光枝,杜丽虹.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1):1643-1645.
[7] 张小丽.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疗效分析[J].泰山医
学院学报,2012,33(3):206-208.
[8] 崔晓琼,李彤,胡晓旻,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
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7):615-617. [9] 陈龙营,高文献,彭文洪,等.床旁主动脉气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8):4931-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