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五大主导产业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通州区五大主导产业介绍
通州的产业具有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通州依托悠久文化底蕴和传统重商、亲商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民力空前活跃,国内外资本快速涌入;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快速集聚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产业吸引力和“滚雪球”效应。

全区工业企业逾5000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78家,并形成以家纺服装、机械电子、船舶海工、轻工食品、新能源五大具有明显地域特色、集聚程度较高、整体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撑起通州工业的天下。

一、家纺服装产业
家纺服装产业是我区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区家纺服装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大经济规模、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体系,从纺纱、织布、染整到家纺、服装生产,形成了上下游衔接和配套,呈集聚化发展态势。

产品特色鲜明,与专业化市场互动,且拥有成本较低、素质较高、形成市场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和日渐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从而为产业的调整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至2008年底,全区拥有家纺服装企业3000家,从业人员21万人。

规模企业526家,其中家纺企业198家,纺织服装企业328家。

拥有亿元企业83家,其中家纺企业46家,纺织服装企业37家。

2008年,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73亿元,占规模以上产值的41%,纳税销售150亿元。

产品门类众多,品种齐全,主要由“巾、床、厨、帘、艺、毯、线、袋、绒”九大类组成,并逐渐由传统的床上用品向装饰、绿色、生态、环保等功能发展延伸,销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规模和品种系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家纺产业产能约占全国的10%左右,为国内重要的制造研发销售基地。

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家纺名城”和“中国纺织基地市”。

二是结构层次不断提升。

近几年来,我区家纺服装产业的工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拥有喷水、喷气织机等设备1万多台,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绗缝机、工业缝纫机3万多台;拥有喷胶棉生产线100多条,印花和染整生产线近百条,其它相关大型设备超过1000台,整体装备水平处于90年代后期水平,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集纺、织、印染、绗缝、包装、设计于一体的家纺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信息咨询、科研、产品展示以及金融、保险、贸易、物流、商务等中介服务机构蓬勃发展,拥有国内首家家纺版权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有力。

三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我区家纺服装产业从细纱纺织面
料发展到色织印染大提花,无论在传统技术还是在现代技术创新上都占有比较优势。

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十分注重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加强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横向协作关系,成立了产业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搭建了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通州家纺和纺织服装企业每年推出新产品数百只,拥有“罗莱”、“紫罗兰”、“宝缦”、“好心情”、“蓝丝羽”等20只知名品牌,其中“罗莱”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家纺品牌。

四是市场支撑力不断放大。

我区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用纺织品交易市场——中国南通家纺城。

家纺城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总投资24多亿元,内设面料、坯布、小商品、辅料、成品、仓储物流、行政商务七大功能区,欧式风格设计,规划建设继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德国法兰克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家纺中心。

2005年底,家纺城一期工程22万平方米的花布市场全面竣工,一经投入运营,就云集了众多国内外商贾,日客流量超过5万人,日平均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

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家纺城二、三期工程,市场规模和功能进一步扩大。

五是集群优势日益显现。

我区家纺服装产业已初具集群化发展态势。

家纺产业园形成基本框架,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实施,生产力布局日渐完善,家纺服装企业依托产业园和工业集中区集聚性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使集群
效应最终体现为区域性生产经营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

六是出口市场不断拓展。

2008年,我区家纺服装产业共出口总额68亿。

产品出口成为我区家纺和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2002-2008年家纺服装出口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递增。

有近3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少数企业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

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占居主导地位,比重达90%,显示出我区家纺服装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出口产品结构由粗加工产品向家纺服装等终端产品转变,制成品占出口总额比重达80%以上,终端市场从以亚洲为主逐步向欧、美、日拓展,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至2011年家纺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规模以上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5%,到2011年规模以上产值达570亿元;自营出口年均保持15%速度递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达到30%,有8-10只成为国内较具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二、机械电子产业
通州机械电子产业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整体扩张态势,具有持续发展力。

也是我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重点培育壮大的优势产业。

机械电子产业现有3家上市公司江苏综艺集团、江苏东源集团和多维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并已形成江海电容器公司、中联科技等一批上市梯队。

通州被授予国家级电子电器及原材料特色产
业基地市称号。

拥有以上市公司资产市值达百亿元综艺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20多家成员企业。

其中投资控参股的北京联邦软件公司为国内最大的正版软件连锁销售企业;南大苏富特软件公司为国内著名的网络商务管理软件供应商;北京综艺达软件公司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卡生产企业之一;深圳毅能达公司为国内著名的商用密码产品开发企业。

拥有产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五的电极箔及相关设备生产企业江苏中联科技集团,以及连续十八年销量名列国内第一、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的铝电解电容器生产企业南通江海电容器公司。

江苏东源集团公司是上市公司、华东地区高低压开关柜重点骨干企业,拥有年近6万台(套)的生产能力,生产的40.5KV系列铠装柜和ZN72-40.5系列真空断路器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成为电子电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08年机械电子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67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18.5%,纳税销售42亿元。

现有企业 4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主要生产汽车传动器、割草机、扫雪机、印铁烘房、新型纳米水泥保险柜、核能废料处理设备、无级变速器、节能灯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电容铝箔、电子高档封装材料、电器开关、电子印刷线路板等系列产品。

近几年来,通州大力建设以特色产业链为基础、集关键部件制造、组装加工、技术研发、运营服务为一体的机械电子产业聚集区,已初步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块状化产业高地。

平潮
镇是江苏省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的生产基地之一。

兴仁、兴东两镇软件和电容器业已初具规模。

十总镇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成套高低压开关设备的生产基地。

开发区是华东地区电子接插件和电子汽配件生产的重要基地。

至2011年机械电子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2010年、2011年全区机械电子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分别为260亿元、325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

坚持机电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核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发展汽车零配件、纺织机械、数控机床、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新生和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及产品、船舶配件、电容器、集成电路、线路板等九大产品领域。

全力推进雄邦压铸汽车零部件、三原电子微型电容器、新型电脑提花编织机、电子污水处理厂,机电产品物流中心建设、电子职业学校建设等七大项目,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全力打造区域性机械电子产品品牌,努力形成高科技技术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区。

三、船舶海工产业
通州被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船舶及钢结构之乡”,拥有现实的基础和加快发展的条件。

我区拥有江岸长15公里;其中深5米的长江岸线有6.6公里长,可供修造船舶的专用岸线为3公里之多,具有得天独厚的船舶修造地理优势。

江岸线主要集中在平潮、五接二个镇,已有明德重工、韩通船舶、蛟龙重工、华飞船舶、恒通公司等多家船舶及配套企业入驻,以西部沿江岸线为基础的船舶海工产业园现已具有一定规模,目
前有船舶修造及各类配套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96家,造船企业5家,各类配套企业91家。

2008年,完成造船完工量69万载重吨,实现规模以上产值89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10%,纳税销售88亿元。

通州船舶海工产业基地经过几年的技术大投入、人才大引进,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

装备优势。

通州拥有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的数控等离子水下切割、数控火焰切割、光电跟踪切割等生产和检测成套设备。

拥有国内技术领先的H型钢制造流水线和卷管生产流水线。

拥有生产大型船舶所需的相应规格的船坞、船台、起重、制造、放样、X射线无损探伤等专用设备。

拥有国内最大的集抛丸、涂装、烘干于一体的预处理生产线,拥有壳、舾、涂一体化的造船工艺,产品质量均达到国内船舶行业的先进水平。

人才优势。

通州技术人才较为集中,有一批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上万名熟练的船舶钢结构产业工人和近万名在外施工安装人员,还有专门从事船舶分段建造的技术力量和专业队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到12%以上,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占到35%以上。

基地拥有高精尖人才200多人,其中国外专家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高级工程师19人。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效益,在突出高级科技人才和高等院校毕业生引进,基地建有2所技术人才培训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各种层面的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聘请
国内著名的企业管理专家、学者和高等院校的教授定期前来讲授、培训。

年培训各类技术工人10000多名。

技术优势。

明德重工生产的高附加值化学品船,拥有AVM-APS这一入级符号,填补了在全国化学品船入级符号中的空白,是国内首制挂丹麦旗的船,化学品船的货仓特涂技术在国内遥遥领先。

韩通重工生产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平台的建造水平和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蛟龙重工研发的国内最大的多功能半潜式驳船,按照美国船级社(ABS)规范设计,可用于五万吨级船舶和大型海洋石油平台下水,也可用于海洋工程模块的装卸运输、大型船舶和海洋石油平台修理承载、多功能海洋工程辅助平台以及救助打捞损坏的船舶等多种用途,还可商船军用,在战时可保障海洋及水面物资运输、舰艇维修维护、医疗救护船、军事人员与武器装备运送、直升飞机起降、海上军事指挥中心等储多方面,对我国国防实力具有重要使用价值。

2008年底耗资150万美元成功收购一家新加坡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成立了蛟龙重工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聘请国内外多位海洋工程专家,参于驳船的技术研发。

客户优势。

客户分布较为广泛通州拥有结构良好的客户群,除国内中远集团、中建三局、中建八局、大连造船、上海港机、江南重工、中铁山桥集团等知名公司外,还与芬兰麦基嘉、德国TTS、日本三菱重工等国外著名公司有着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使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得以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更为今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配套优势。

拥有各类配套企业200多家,年加工钢材量300多万吨,基地配套产品以石油钻井平台模块、风力发电设备、大型船尾舵、舱口盖、船舶分段、船用柴油机机箱、港口机械加工制作为主,同时涉及建筑钢结构、铁路钢结构、海上风电等领域,全球最大的首制舱口盖生产线在蛟龙重工集团公司,该公司与新加坡PPL公司、瑞典TTS公司等著名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至2011年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2010年、2011年全区船舶海工实现规模以上产值分别为250亿元、400亿元,年均增长60%左右;到2011年,将把船舶海洋工程产业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船舶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形成年产200万载重吨造船、300万吨年加工钢材量的生产能力,400亿元船舶产业销售,船舶配套本地化率达到30%,高新产品占比达到50%以上,成为我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主导产业。

四、轻工食品产业
我区轻工食品产业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是比较成熟的产业。

至2008年底,我区轻工食品行业中的规模企业达到186家,其实现规模以上产值为106亿元,占规模以上产值的11.8%,纳税销售28亿元。

其中食品加工企业20家,亿元企业5家,实现规模以上产值40.7亿元,约占全行业产值的38.4%。

近年来,通州积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一大批诸如江苏大富豪啤酒公司、南通一德实业公司、江苏银河面粉公司等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在市场上具有较
强的竞争力,有力地带动了通州轻工业企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区以培育名、优、新、特产品为抓手,大力开展创建名牌活动。

至2008年,全区轻工食品企业共获名牌17只,其中中国名牌3只,江苏名牌4只,南通名牌10只。

大富豪啤酒获中国名牌称号产品,其产销量、综合效益连续14年名列江苏同行业榜首,跻身中国啤酒工业十强企业之列。

中国名牌“新中”牌乳腐年产量800万瓶,名列江苏第一。

至2011年轻工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2009年至2011年,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30亿元、160亿元和2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其中食品加工业55亿元、80亿元和110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

培育1个销售收入超20亿元、2个销售收入超15亿元、3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10个。

五、新能源产业
近几年来,我区新能源产业迅速兴起,发展加速。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带状集聚发展态势,成为我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至2008年底,全区新能源产业中的规模企业达到66家,亿元企业达到16家,实现规模以上产值90亿元,纳税销售40亿元,占规模以上产值的比重达到10%。

通州的新能源产业具有四大鲜明的特点:
一是产业发展快。

通州新能源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主要分布在四安、兴仁、西亭等镇,随着国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通州新能源产业正呈加速发展之势,
以年均递增4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二是企业规模大。

综艺光伏、通达动力科技、球墨风电、金驰机电、东源电器以及桑夏太阳能、久泰电缆等企业不仅规模大,而且扩展速度快。

其中江苏通达动力科技股份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电动机、发电机定转子冲片和铁芯的专业生产企业之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2008年其投资5亿元新上风电项目,并积极推动企业上市。

企业上市后,三年内生产规模将达到30亿元。

三是技术含量高。

通州新能源产业源自于通州机电产业发展,而通州机电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生产基础夯实,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世界一流的数控机床、定子压装、高速单槽冲压、离心铸铝等先进设备以及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主要产品为系列成套开关设备、系列化真空断路器、变频器互感器、配电箱、电线电缆、风力发电机配件、风电塔架、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变压器、铝电解电容器、电缆、太阳能集热器等,拥有职工80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1000多人,中高级以上科技人员200多人。

目前,全区重点骨干新能源企业都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可从事各种风电产品的设计和研发。

四是配套能力强。

目前,通州新能源制造主要为南车集团、东方电机、ABB、SIEMEMS等国内国际大中型电机企业和风电机生产企业生产加工配套为主,主要生产电动机、发电机转子、冲片、铁芯铸件等系列产品,风电冲制能力达到6万吨/年。

南通虹波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主要配套生产风电塔,年生产400
套1.5兆瓦级风电塔筒,该公司二期工程投资1.2亿元,形成1200片叶片的生产能力。

江苏通达动力公司总投资2.5亿元的5万吨风电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这将进一步增强通州风电产业的加工配套生产能力,有效提升通州风电产业水平。

至2011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产能迅速扩张。

2010年、2011年全区新能源及加工配套实现产值分别为180亿元、250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加快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4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3家(桑夏太阳能、通达科技、球墨铸铁和虹波机电中确保3家),超50亿元的1家(综艺光伏或南通明阳),布局更趋优化,形成以开发区为核心,兴东、四安、平潮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