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走失等等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安全教育:岗前培训,临床实习学生,进修医生 自我防护意识:接触的血液和体液都是具有传染性的。 作好预防接种:HBV的接种 使用安全工具 完善防护措施 建立职业暴露的相关制度 污染血液/体液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操作时注意力集中 避免在昏暗光线,嘈杂的环境操作 使用针头,手术刀等利器格外小心,按常规操作,不要直接用
二天早上外出走失,第四天后在沅江发现患 者的尸体
……
18
三、发生针刺伤的应急及处理
19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
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 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 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发生意 外针刺伤或黏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 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 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发生医 院感染的危险。
手传递器械 操作时戴手套,口罩,必要时防护眼镜,面罩
26
使用手套减少血量50%! 锐器要放入耐刺的容器中!
27
思考题? 在你巡视病房时发现病人不在,是否会立即
查找?应该怎样进行应急处理?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28
29
6
7
自杀预警信号
1、经常谈到自杀(要杀死自己); 自杀的香港明星张国荣 2、总是谈到或想到死亡; 3、对绝望、无助或无价值感发出议论; 4、经常说“我不在这里就好了”或“我要离开”; 5、日渐严重的抑郁(深度悲伤、兴趣丧失、睡眠和饮食问
题); 6、突然的、出乎预料的由悲伤情绪转为平和安详,甚至表
21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进行血源性 传播疾病的血清血水平基线检查,在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 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及 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 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 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10
患者自杀防范与应急处理
【处理措施】 (1)发现患者自杀,立即判断患者相关情况,
就地抢救;同时立即报告护士长、值班医师、 科主任。 (2)保护现场,清理无关人员,减少不良影响。 保存自杀用具,协助公安部门调查取证。 (3)对死亡者做好尸体料理。无家属在场时, 需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清理患者的联络和安抚工作。
22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指导原则(试行)
2004-6-1
23
标准性预防 标准性预防原则是假设所有病人均为
HIV、HBV、HCV感染者。 标准性预防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
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 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 黏膜,凡与上述物质接触者,均需采取隔离 及防护措施。
(3)医务人员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若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不能刺穿的利器盒内或毁型器内 进行安全处置;抽血时建议使用真空采血器,并应用蝶型采血 针;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 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5
职业暴露:预防重于治疗
11
患者自杀防范与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患者自杀→就地抢救、逐级上报→协助取证 →清理死亡患者遗物→安抚家属。
12
案例介绍 一吸毒男子用水果刀刺伤心脏自杀 一癌症患者在病房上吊自杀 多名患者跳楼自杀 患者走失后自杀
……
13
二、患者走失的防范及应急处理
14
患者走失防范与以及处理
【防范措施】 (1)做好入院告知 对新入院患者及家属详细
介绍入院须知。特殊情况外出前需征得经管 医师和护士长同意方可离开。 (2)加强巡视和交接班,对有走失危险的高危 患者(如精神、智能障碍者、无陪幼儿、老 年患者等),及时与家属沟通。 (3)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对于精神、 心理、智能障碍患者,要求家属24小时陪伴。
9
患者自杀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巡逻,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对有自杀
倾向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并及时报告医师和 护士长,进行重点交接班。 (2)及时与家属沟通,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 情绪变化,与家属共同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告知家属需24小时陪伴。 (3)检查患者室内环境、用物,清除不安全的 器具和药品,必要时对患者给予针对性约束。
15
患者走失防范与以及处理
【处理措施】 (1)发现患者走失,及时寻找。了解患者走失
前状况、有无异常表现,查看患者物件(留 言、信件等),寻找有帮助价值的线索。 (2)确认患者走失,立即报告医师、护士长及 保卫部(晚夜班报告总值班)等,与家属尽 快联系,共同寻找。 (3)分析患者走失原因,进行相关处理。
患者自杀、走失及针刺伤的 防范及应急处理
感染科
1
患者自杀的防范及应急处理 患者走失的防范及应急处理 发生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2
一、患者自杀的防范及应急处理
3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 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全球第一个“预防自 杀日”。
“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是由创建于奥地利的国 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03年开 始设立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是由奥地利心 理学家Ringel于1960年在维也纳成立的, 1996年后总部改为轮流制,现总部在法国。
现出愉快的样子; 7、有“死的愿望”,并尝试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 8、对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 9、拜访或打电话与别人告别; 10、把事情安排停当、整理要丢掉的东西、更改遗嘱; 11、专心考虑自杀的方法,寻找付诸实施的有关信息(如
互联网),同时寻求获得自杀的手段。
8
防止自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既是 幸福的前提,也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恐惧 死亡,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类为什么会自杀?德国哲 学家叔本华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 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那么什么是最大的生存 恐惧呢?很简单,就是绝望,就是一个人对现状或未来彻底失 去生存勇气的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要想防止自 杀,首先要防止产生绝望的土壤。
20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 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液
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 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 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 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 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 按照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暴露,依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 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 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 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阶球蛋 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2暴露程度评估按照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依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阶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16
患者走失防范与以及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患者走失→了解情况,联系家属→确认走失 →报告备案→共同寻找→分析走失原因→进 行相关处理。
17
案例介绍
肝性脑病患者走失 糖尿病患者走失 癌症患者得知自己病情后的出走 2013年3月一艾滋病患者走失自杀 2013年6月一肝硬化反复住院患者在入院的第
5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 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就有一 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 因,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自杀在众多死因排序中高居第13位。 据WHO的统计数字,2000年全球约100万人自杀死 亡,自杀未遂者则为此数字的10至20倍。这意味着 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每3秒就有一人企图 自杀。自杀,已从个人行为演变成威胁人类发展的一 大隐患。
4
世界预防自杀日 历年主题
2012--加强保护 灌注希望 2011年——多元文化社会之自杀预防 2010年——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全球携手预防自杀 2009年——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 2008年——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 2007年——终生预防自杀 2006年——理解激发新希望 2005年——预防自杀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2004年——拯救生命,重建希望 2003年——自杀一个都太多
24
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1)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必须戴 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2)在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 医务人员除需戴手套和口罩外,还应带防护眼镜;当有可能发 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有污染操作者身体的可能时,还应 穿上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