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所以,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补充农村教学资源的缺乏,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别,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很多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

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仅仅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准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

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

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个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

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相关“青蛙”的资料,能够亲自去田里看看,能够问爸爸、妈妈,也能够找找相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

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展开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展开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水平,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有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
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理解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

”的表面。

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

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

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能够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

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很多,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

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

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教师要擅长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
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能够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来说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

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理应擅长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

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能够敞开心扉纯真表达,所以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所以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

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

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使用图片、文章等形
式分别对这几方面实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实行交流、宣传。

2、开启矿产资源,理解资源状况。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

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说一说,谈一谈,再组织学生实行实地考察,亲自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最后以各种形式描绘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这样既使为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深入理解,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理解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

3、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月光曲》写到“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本文通过描写《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传说故事,把贝多芬对穷苦人家的友善与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说”成了生成“课程资源”的一个亮点。

乡村学生生活纯朴真实,在他们的身边积淀着很多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

如:安溪茶乡自古来家喻户晓的“乌龙茶传说”,清水岩“枝枝朝北树”的传说,清水祖师陈普足广行善事的传说……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实行整理、编写、交流,展开以“传说故事”
为主题的活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管理科学。

我真佩服佛祖的管理艺术。

”这是学生由清水岩传说——“弥勒佛与韦陀”的故事有感而发。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展开工作。

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持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