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居官三字诀--清慎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书工作》2014年第1期“灯下漫笔”专栏
古代居官三字诀
——清、慎、勤
文/ 田永清
最早提出居官需“清、慎、勤”的,大概应当属晋武帝司马炎。
他曾对诸大臣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
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以后,“清、慎、勤”这三个字,常被奉为居官第一箴言,并且屡被后人论列。
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指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
明朝有一个人,我对他的尊姓大名不得而知,其生卒年月亦不详,但此人对“清、慎、勤”却作了深刻阐述:“操持不外‘清、慎、勤’三字,清者大节,慎者无误,勤则能理,昔人所谓三字符也。
取全条而熟玩之,有贵其刚毅无私者,亦由清而致;有贵其谦抑不肆者,亦由慎而致;有贵其关防不漏者,亦由勤而致,则斯三言可以该矣。
舍此三言,其亦何能为政哉?”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更是经常亲书“清、慎、勤”这三个字,并“刻石赐内外大臣”,用以激励各级官吏。
古人为什么常把“清、慎、勤”这三个字称作为官从政的第一箴言呢?
清人方大湜解释说:“晋司马炎居官三字诀,曰清,曰慎,曰勤。
真西山先生云,士大夫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
三字之中,自以清为第一要义。
官若不清,虽有他美,不得谓之好官。
然廉而不慎,则动静云为,必多疏略;廉而不勤,则政事纷繁,必多废弛,仍不得谓之好官。
”
我没有细考这位方大湜为何许人也,但他对于“清、慎、勤”这三个字的先后次序和互相联系,竟论述得如此精辟、透彻,不能不令人佩服之至。
古人已经把“清、慎、勤”这三个字说得明明白白,用不着今人再加赘述。
简单说来,所谓“清”,就是不贪,为官要清廉,是为官的分内之事,是最起码的为官道德。
正如包公所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所谓“慎”,就是为官要谨慎,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
谦虚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慎独”是谨慎的最高境界。
只有善始善终,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所谓“勤”,就是不懒,为官者要勤于政务。
政不勤则百事殆。
为官者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只能是昏官、庸官,古往今来为人们所不齿。
说起古代的清官来,我们可以列出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大名,如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包拯、苏东坡、于谦、海瑞、于成龙,等等,真可谓代不乏人,不胜枚举。
如果我们在古代清官中,再选出一个典型,我认为,诸葛亮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他堪称古代清官的楷模,是“清、慎、勤”三者俱备的典范。
先说诸葛亮之“清”。
他在任蜀之丞相时,就向刘后主自报家产:“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再说
诸葛亮之“慎”。
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可谓位高权重,但他一贯比较谨慎,为官执政“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毛主席曾送给叶剑英一副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三说诸葛亮之“勤”。
他一心谋国,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然,历史上的一些清官,与我们今天的一些优秀领导干部,不可同日而语。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低估了古代崇廉鄙贪的思想意义和政治价值。
“清、慎、勤”这三个字,不仅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是留给今人的宝贵政治遗产,值得继承和发扬。
古人还说,“清、慎、勤”这三个字,“三岁孩子道得,八十岁老翁做不尽”。
为官者要真正践行好这三个字,恐怕需要终生努力。
(作者系总参谋部原兵种部政委、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