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童心园——南通市城中小学三里墩校区建筑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心圆、童心园——南通市城中小学三里墩校区建筑设计
孙科峰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9(037)010
【总页数】4页(P36-39)
【关键词】小学; 快乐校园; 人性化外部空间设计; 视觉设计
【作者】孙科峰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4.2
南通市城中小学三里墩校区建筑设计是一次为孩子创造快乐学习、自由成长的“童心园”的设计实践尝试。

小学坐落于南通市崇川区,规划用地逾4.3万m2,总建筑面积约3.5万m2。

小学规模为6个年级54个班,可容纳学生2400多人(图1~3)。

在三里墩校区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基于人性化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视觉设计两个方面来落实快乐校园的实现。

而人性化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包括走廊、架空层、庭院等空间设计;视觉设计包括色彩设计及圆形几何元素的设计运用。

1 人性化建筑外部公共空间设计
在基本教室单元格局及总平面布局有明确的规范限定和空间结构相对固定的前提下,
能够承载使用者更多快乐活动并结合教学模式探索、展开多样化活动的场所,更多地存在于建筑外部公共空间。

三里墩校区的外部公共空间系统设计自然成为了空间探索的主体,对廊道、灰空间、庭院等场所尺度、空间组织、界面设计的研究贯穿设计始终。

我们对传统的教学空间、走道空间、连廊空间的尺度和位置进行了适当改变,同时也强调各类灰空间的可达性以及人性化设计,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快乐活动的户外空间,鼓励他们自发、自主地探索和创意使用,并为老师展开非体系内教学实践提供了载体。

1.1 走廊空间设计
三里墩校区基本教室外的廊道宽度为2.4m,只是满足了基本的交通功能。

而自北向南串联起所有建筑物的纵向主廊则是具备承载多样性活动的大尺度户外场所。

我们从场所尺度、游走空间组织、界面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场所尺度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廊的最小尺度有最低标准的规定,外廊宽度不小于1.8m,内廊宽度不小于2.4m,这个数值是廊作为交通联系所作的规定,而廊道作为小学校使用频率最高的户外空间,它所承担的应该不仅仅是交通功能,在尺度上应该为多样化的使用留有余地。

芦原义信对于外部空间尺度的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廊空间。

我们将廊的宽度设定为D,高度设定为H。

“以D/H=1为界限,在D/H<1的空间和D/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

换句话说,随着D/H比1增大,即成远离之感;随着D/H 比1减小,则成近迫之感;D/H=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的存在。

”因此,在廊空间的尺度控制上,除了满足多样性的活动需求,也可以通过上述定义来营造适宜性的廊道空间,避免产生过于高耸或者过于空旷的廊道空间,从而对使用者产生负面心理影响。

我们设计的纵向主廊最窄处5.9m,最宽处8.9m,横向尺度的扩展,为各种活动
的发生提供充分的载体,而为了避免宽度过大而可能产生的乏味和空旷,则通过弧形转折和圆形天井的设置来改变主廊的宽度和行进方向,使多种活动的发生有了空间上的心理暗示。

(2)游走空间组织
相对于功能空间的确定性,作为一种游走空间的廊道具,是有模糊的边界和随机游走的多样性、启发行为发生的舞台性。

建筑师在营造这一游走空间的时候,所关注的不仅是空间本身,更重要的是强调对于空间舞台的塑造,赋予其艺术性、叙事性和心理暗示性。

纵向主廊与其他连廊一起构成了交通联系、行为发生的“大舞台”(图4)。

从交通的角度分析,长廊在纵向上串起整个学校建筑群,从南侧行政楼,穿越教学楼,到达科学艺术楼和体育馆;横向上西侧联系横向的教学楼教室外廊,往东侧经过横向的教师办公区、厕所等辅助功能区块的外廊,连接面向运动场的纵向外廊,竖向上沿着纵向长廊均布竖向交通——楼梯。

它们一起构成了串起整个功能区块的“大舞台”。

图1a 一层平面图
图1b 二层平面图
图2 学校主入口
图3 基本教学楼局部
图4 空间组织分析图
图5 纵向主廊中的圆形天井及叶形天窗
从行为发生的角度分析,连廊系统自西向东产生了由静到动的行为变化,横向的教学楼教室外廊沿着基本教室布置,宽度为2.2m,更多的是承担交通联系以及临时短暂的户外活动;到了纵向的主廊,纵向主廊布局上脱离于基本教室之外,宽度为5.9m到8.9m,走廊空间转折,形成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尺度、不同界面的流动
空间、停留空间、通过橙色的圆形天井制造节点和趣味中心,圆形天井上下贯通,产生竖向空间扩展,运用“空间投射”的方式来形成场所内新的情节和体验,增加了场所趣味性(图5)。

天井同时也形成了空间节点,缓解廊道作为交通空间的贯穿性,增强停留性。

根据校方的反馈,天井周边是学生们最喜欢停留的趣味点——孩子们在这里探头仰望,低头俯视,上下呼喊互动;也有的孩子围绕圆形天井
追逐奔跑,乐此不彼。

以上要素的变化使原本总体呈线性的单调的纵向主廊道空间演变为丰富多彩的交流、游戏空间,为使用者各种活动的发生提供载体;而穿过小体量次要功能区块所到达的面向运动场的纵向外廊,这里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它同时也是一处多层看台(图6),使用者在这里可以观看运动场发生的各项活动。

(3)界面设计
对走廊空间的感受变化影响最大的界面是走廊的两个侧面,而侧面的围合度以及视距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纵向主廊自南向北界面产生变化,南段左右侧均是庭院,开放度高,中段开始进入教学区,右侧由一系列小体量建筑围合(图4),对廊道空间产生一定的压迫感,给使用者带来区域氛围变化的心理暗示,而小建筑之间形成的视线通道导向开阔的运动场,也为使用者心理释放的期望留有空间通道,压迫和释放的矛盾性,激发廊道空间的多样化使用——从训话(图6)到奔跑玩耍,都可以在这里发生。

左侧面向尺度适宜的教学庭院,配合右侧的建筑压迫,形成一定的空间导入暗示,引导使用者通过水平向的教学楼外廊到达基本教室。

1.2 架空层
教学楼底层均设有架空层,事实上,这些架空层的产生源于这些位置不能满足教室基本的日照要求。

架空层除了能够形成良好的通风,使各个庭院得以相互连通,相互渗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特别吸引力的全天候活动场所。

架空空间事实上是一种上下围合的空间形式,同时侧面局部以构架和植物围合(图7),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灰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处“私密空间悄悄
屋”。

儿童在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

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教授编著的《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一书指出,儿童的秘密是儿童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为儿童开辟出一片“自我的领地”,使儿童形成自我的多个层次的心理空间,如亲密的自我、困扰的自我、非法的自我和阴暗的自我,从而形成自我认同和个性,并构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这几处架空层的设置,同时利用底层建筑造型的变化及其景观绿植来增强其围合性,私密性,正是源于这个方面的尝试。

1.3 庭院
三里墩校区庭院包括四个位于教学区的外庭院及一个处于综合艺术楼内部的内庭院。

外庭院南北由四层教学楼围合,间距25m,东侧为纵向主廊,西侧敞开。

庭院宽
度约为40m,纵深25m,地面标高高出西侧学校内部道路50-60cm,场地的抬
高增强了庭院空间的独立性和内聚性。

可以看出,庭院的大小与围合庭院的建筑物、构筑物有着适宜的尺度关系,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场地规划》中
也提到,社会环境中舒适度较好的空间尺度应控制在25m左右。

图6 教学楼群落东立面及沿运动场展开的多层外廊兼看台
图7 廊道的多样化使用
图8 教学楼及其架空层
图9 教学楼群落与周边雷同且高密度的高层住宅
综合艺术楼内庭院由弧形界面四面围合,庭院南北纵深约20m,围合庭院的建筑
高度约为13m,尺度上存在一个适宜的空间比例。

内庭院四周所围绕的教室包括
图书阅览、书法美术、计算机网络等相对较为安静而内向的功能空间,内庭院的存在强化了空间的内聚性和内向性,构建出一处适于静思的外部空间(图3)。

2 视觉设计
2.1 色彩设计
小学建筑色彩设计的出发点为儿童对于色彩的感知及喜好。

根据研究数据统计,儿童多喜欢极其鲜艳的色彩,婴儿偏爱红色和黄色;4~9岁儿童最喜欢红色,在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中选择,99%的孩子喜欢红色。

9岁的儿童喜欢绿色;7~15岁的学生中,男生偏爱的颜色次序依次为绿色、红色、青色、黄色、白色和黑色;女生偏爱的颜色次序为:绿色、红色、白色、青色、黄色、黑色。

伴随年龄的增长,人的色彩喜好逐渐转向复色。

并向黑色靠近。

由此可见,小学生对于颜色具有相应年龄段的偏好,小学建筑是以6~12岁年龄段的儿童为主体使用者,对环境色彩的感知较为敏感,运用色彩认知的原理,将儿童心理学及色彩心理学结合起来对小学建筑进行色彩设计,成为小学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三里墩校区周边围绕的是雷同而密集的高层住宅,大面积的住宅呈现的是单一和沉闷的暖灰色系,成为整个街区的城市文脉记忆(图9)。

学校的色彩运用希望给乏味的城市整体意向带来一抹亮色,外墙以白色涂料为基调,其余色彩的运用与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主要逻辑一致,建筑立面主要逻辑包括水平向的外廊及内凹的开启窗,色彩的主体也是基于这两项立面逻辑而形成——外廊栏板的色彩强调了立面上的水平线性构图,而内凹窗框的色彩则强化了进退的纵深感(图3)。

在色彩的选择上更多的是来自于自然元素和基于儿童对色彩的喜好,水平向选取了介于土黄和橙色之间的色系,将黄色大地的基调提高了饱和度及亮度,内凹窗则选用了儿童偏爱的绿色,同样也是选取了饱和度和亮度相对较高的绿色系。

建筑其他部分的色彩选择则是基于这两种色系产生,如东侧山墙图案选用了更接近自然基调的深棕色和草绿色,西侧山墙也选取了更接近于自然基调的浅土黄色。

2.2 圆形几何元素的设计运用
图10 教学楼山墙楼梯间的圆形框景
图11 阅览室中的圆形元素运用
图12 舞蹈室中的圆形元素运用
圆形是为大家所钟爱的几何原型之一,几乎在所有种族的文化中,它都有圆满之意,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

在中国,“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精神符号,司空图《诗品·雄浑》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
如太极然。


事实上圆形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设计元素,它很容易成为一个视觉焦点,使人愉悦而放松。

三里墩校区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引入了圆形几何元素:教学楼西侧山墙由大小两个圆洞构成,加强了建筑沿街面的识别性,同时也成为从楼梯向外眺望的框景(图10);纵向长廊的圆形天井是构成廊道节点的重要元素,这里成为孩子们乐
意停留的聚集中心,在这里可以环绕奔跑,可以通过层层圆形天井仰望天空(图4);位于综合艺术楼和体育馆之间的椭圆形建筑体块,内部功能为报告厅及音乐教室,在建筑群落中成为从教学楼过渡到艺术体育综合体的连接体,纵向主廊到了这里,开始围绕椭圆建筑分向而行,分别通往艺术综合楼和体育馆,最后汇聚,环绕而行,交通流线到了这里充满趣味性及期待性(图3);圆形同时也作为室内设计的几何元素在内部空间呈现,增添了室内空间的趣味性(图11~12)。

结语
设计团队希望通过人性化建筑外部空间以及视觉设计这两个主要着眼点,在单调乏味的高层住区环抱的城市意向中,为使用者提供一处开放自由的“童心园”。

三里墩校区投入使用近一年,整个校园设施也逐步全面启用,建筑师对于校园空间的使用方式的构想也处于使用者的体验和证实中,据校园的使用方及运营方的反馈,对于通过设计组织实现的各项功能使用的便利性、舒适性,以及一些独特的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给使用者带来的惊喜、快乐,还是给予了充分肯定,期望这座校园的场所实践与建筑构想能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注:项目地点:江苏省南通市
业主:南通市崇川区教育体育局
设计单位:杭州在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孙科峰
建筑设计:王轩远戴旦徐照黄秀芙闻伟国王好海景观设计:吴维史钧波唐挺
结构设计:孔魏揭智渊韩锡袁
机电设计:全权方淑君卜雪雅
摄影:简直建筑空间摄影工作室
施工单位:南通五建跃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层数:地上6 层,地下1层
结构形式:框架
设计时间:2014年 8月—2015年4 月
建造时间:2015年6月—2017 年3 月
占地面积:43335m2
建筑面积:35447m2)
资料来源:
图4:作者自绘;
图7,12:校方提供;
其余图片均为简直建筑空间摄影工作室提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孙磊磊,等. 叠透与弥散:空间的非功能性[J]. 建筑学报,2017(6):58-61.
[2] 朱培栋,吴海文. 关联的语义——杭州古墩路小学[J]. 建筑技艺,2018(4):36-45.
[3] 石华. 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设计实践[J]. 建筑学报,2016(3):78-79.
[4] 王方戟,游航. 场地与几何的基本策略——南京岱山小学及岱山幼儿园建筑设计[J]. 时代建筑,2017(3):104-109.
[5] 宋凌琦. 城市公共空间的互联网精神——以嘉定实验小学景观改造为例[J]. 装饰,2015(4):134-135.
[6] 张斌,李硕. 垂直书院——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设计手记[J]. 建筑学报,2017(6):67-69.
[7] 靳明明,张东辉. 探讨我国小学校园建筑开放空间设计[J]. 华中建筑,2014(11):64-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