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案例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案例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案例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
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
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教学中我力求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加强积累,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
一、抓文章主线,读中感悟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
“‘给’永远比‘拿’愉快”是文章的一条主线。
“栽花赏花”是本文情感河流的源头,10岁的儿子就像刚播种的花草苗儿嫩嫩的、纯洁可爱,他顾不
花。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高尔基,看着满院的鲜花,你想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问题一出,学生话匣子打开了,父子亲情自然流淌。
接着我设计了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回信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写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展示实践的收获,这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
随后我就进行拓展延伸,要他们联系实际,说说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加深他们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学生们的回答畅所欲言,滔滔不绝,例如有的同学就说:“庄某某学习不认真,老师您让我多督促他学习,现在他作业按时完成了,您有时还表扬他,看到他进步了,我心里也高兴。
”……我知道,此时他们都已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体验到了“给”的快乐!
不足之处:
要学生们代高尔基的儿子回一封信时,我直接让学生写信,而没有跟他们一起回忆写信的格式,结果,很多同学交上来的小练笔,格式都不对,这是我的疏忽,以后的教学一定要再细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