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林宗闻而让蕃让:责备
B.请署功曹署:代理
C.滂后事释释:释放
D.以利刃齿腐朽齿:割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检举的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上书揭发欺压百姓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D.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忍拘捕范滂,县令郭揖要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敬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②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4)请根据文章二三段内容,概括范滂为官特点。
【答案】(1)C
(2)C
(3)①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
②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
(4)①同僚相处,耿直自尊;②不畏豪强,揭发佞吏;③志不能伸,率性辞官;④不徇私情,严整疾恶。
【解析】【分析】(1)A项,句意为: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
让:责备。
正确。
B项,句意为: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
署:代理。
正确。
C项,句意为: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
释:解除,查清。
错误。
D项,句意为: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
齿:割除。
正确。
故选C。
(2)C项,“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错误。
文中“寝而不召”的意思是“范滂把宗资用李颂为吏这件事压下去了,不任用李颂”。
故选C。
(3)本题第一句中,“格”,要求;“成”,成全;“去就”,辞官;“得无……邪”,恐怕……吧。
第二句中,“恨”,遗憾;“既”,已经;“令”,美好;“寿考”,长寿;“兼得”,同时得到。
(4)本题中,由“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和“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可以看出,范滂耿直自尊。
由“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可以看出,范滂不畏豪强。
由“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可以看出,范滂因为壮志难酬,率性辞官。
由“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可以看出,范滂不徇私情。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①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
②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
⑷①同僚相处,耿直自尊;②不畏豪强,揭发佞吏;③志不能伸,率性辞官;④不徇私情,严整疾恶。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
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
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
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为光禄勋主事。
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
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
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
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
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
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
”(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
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
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
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
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
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
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
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
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
”宗资于是作罢。
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
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
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
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
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
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
”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
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
这一年,范滂
三十三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召权知开封府。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臣年六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帝喜曰:“徐当议之。
”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
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朋党”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
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C.“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甲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借鉴前事,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D.龙图阁,宋代阁名,本是宋真宗纪念宋太宗的宫殿。
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以及宗室名册、谱牒等。
又先后置待制、直学士、直阁等官。
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以“包龙图”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为官清廉,刚正直谏。
他任端州知州期满后不拿一方砚台回家;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
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
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使官府小吏不敢再欺瞒。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
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
他要求后代子孙当官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放归本家,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他在地位显贵时,衣食用具依然如布衣时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②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答案】(1)B
(2)B
(3)A
(4)①包拯在朝廷中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为他而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怕他。
②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解析】【分析】(1)句子大意是:“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主来诉,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拯”做“曰”的主语,“诉”和“拯”之间应该断开,排除CD。
“盗惊服”,“盗”做主语,独立完整的句子,“盗”前停顿,排除A。
故选B。
(2)B项,“‘朋党’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理解错误。
朋党的意思是“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
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故选B。
(3)A项,“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张冠李戴曲解文意。
原文是“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梳理一下结构层次可见“又列上……又上言天子……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朝廷大多施行之”中的“之”应该指代上文中的建议,其中包括“愿置之坐右”可见,并非只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是泛指,上到皇帝下到大臣。
故选A。
(4)本题关键词有:①为,因为;敛,收敛;皆,都;惮,怕。
②备位,担任朝廷官职;乞,请求;豫建,预先设立;万世计,长远着想;“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判断句;“是疑臣也”,判断句;“是”,这。
故答案为:⑴B;⑵B;⑶A;
⑷①包拯在朝廷中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为他而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怕他。
②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
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
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朝廷下召任命暂时管理开封府。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臣宦官都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贵臣宦官都很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考虑。
陛下问我想
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
”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 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责成各路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
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
不久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包拯性格正直,厌恶官吏克扣百姓,做事忠厚老实,虽然很痛恨贪官,但有时因为他们忠诚宽恕他们。
包拯和别人不苟且合作,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他人,家里没什么私人藏书,旧识亲人都不在。
包拯虽然富贵,但衣服用器饮食像平民的时候。
包拯曾经说:"后代子孙如果做官,有做出贪污的事情,不允许让他回家,他死后不得安葬在大墓地里。
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
3.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
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2)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
(3)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2)程颢程颐
(3)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都用程朱理学选取士人。
做官的途径一放开,做学问的人就把程朱理学作为追求富贵的途径罢了。
程、朱的言论有错误,他们还信奉却不敢有一点违背,这本来是数百年来读书人的陋习啊”。
其中“而已”“也”一般放在句末,据此可知“而已”和“也”后应断开;“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的主语应是“其得”,故应断在“其得”前断开;“其言有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在“失”字后断开;“利禄之途一开”的主语是“利禄之途”,故应在“利禄”前和“一开”后分别断句。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正确断句。
(2)本题要求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考生可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段提供的语境来分析。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
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
故此题答案为“程颢”“程颐”。
(3)本题信息在文段的中间部分,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意思是等到宋朝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出现,确实对古人精深的意旨掌握了很多,而仔细探求言辞应对酬答,也更为曲折深刻,不像古代的儒士呆板不通达又不合于人情,据此可概括出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