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第2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与法德代议制的确立课时作业(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与法德代议制的确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某某双鸭山一中高二期末)下图是1832年伦敦等城市增加议员名额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A.议会权力至高无上B.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
C.内阁权力开始膨胀D.工人获得了政治权利
答案 B
解析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伯明翰、伦敦、曼彻斯特三个工业城市议员名额增加,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新兴的工业城市崛起,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力,B项正确。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就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排除A项;内阁权力的膨胀是在19世纪70年代,排除C项;议员席位增加代表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工人阶级,排除D项。
2.(2019·某某某某高二期末)1907年,英国保守党的X伯伦首先使用了“影子内阁”一词,影子内阁由下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同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
影子内阁不附和当任内阁,给当任内阁施加种种压力。
它的出现是() A.政党政治恶性斗争的结果
B.“责任内阁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C.资本主义金钱政治的体现
D.英国某某政治日渐成熟的表现
答案 D
解析“影子内阁”是英国维护某某政治的产物,也是英国某某政治日渐成熟的具体表现之一,D项正确。
“影子内阁”是政党政治良性斗争的结果,排除A项;“影子内阁”并非“必然要求”而是客观产物,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金钱政治,排除C项。
3.(2019·某某双鸭山一中高二期末)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
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
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
材料反映了()
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某某趋势
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等信息可知,法国国王提出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这体现了对国王权力形式上的“制约”,因此可判断,B项正确。
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等信息可知,贵族的抵制、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等措施并不是“反封建”,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三级会议的召开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C项错误;根据材料“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可知,贵族反对国王的“强权做法”,而不是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D项错误。
4.(2019·某某某某一中高二期末)史学家钱乘旦先生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某某制度。
”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派取得绝对优势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D.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某某制度”是指通过了1875年宪法,一票某某,确立了某某政体。
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某某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因此,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
如果君主派取得绝对优势,就不会出现妥协的局面,故A 项错误;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上,而不是到1870年后才产生影响,故C项错误;美国独立战争在18世纪70年代,对将近一百年后的法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故D项错误。
5.(2019·某某长郡中学调研)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某某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某某党人西蒙任总理。
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某某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
麦克马洪此举()
A.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B.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打破了保守派与某某派力量均势
答案 C
解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某某国宪法中规定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因此麦克马洪此举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C项正确。
君主派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主X君主立宪政体,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议会对总统的制约,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一做法打破了保守派与某某派的力量均势,D项错误。
6.(2019·某某某某一中高二期末)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某某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
但是某某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某某派又获参议院多数。
上述过程说明了() A.总统违背了第三某某国宪法
B.某某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C.某某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
D.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
答案 B
解析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可知总统并未违背第三某某国宪法,故A项错误;根据“某某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某某派又获参议院多数”可知某某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宪法的制订,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君主派和某某派势力的消长,未体现君主派已被清除政坛,排除D项。
7.(2019·某某某某一中高二期末)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和首相为帝国的皇帝和首相,形成了“普鲁士是由贵族领导的,帝国则是由普鲁士领导的”局面。
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由普鲁士占据主导B.德国统一由普鲁士完成
C.德国缺乏实施宪政基础D.德国资产阶级势力弱小
答案 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普鲁士在德国的独特地位,这是由于整个德国自身的统一都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故B项正确。
A项是这一局面出现的结果而非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不缺乏实施宪政基础,排除C项;德国资产阶级势力弱小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8.(2019·某某枫叶国际学校高二期末)1871年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据此说明此时的德意志帝国() A.内阁首相全面控制国家军队
B.正在努力构建某某某某制度
C.立法机构掌握国家实际权力
D.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 D
解析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说明此时的德国尽管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但皇帝仍然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故选D项。
皇帝统率帝国军队,排除A项;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是皇帝,立法机构在形式上掌握立法权,排除C项。
9.(2019·某某某某高二期末)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统治阶级的“防御性”策略的产物,即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增加现代色彩。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能反映这一策略的是()
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B.规定帝国为联邦制
C.普选产生帝国议会D.内阁须向宰相负责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增加现代色彩”,这里的现代色彩指的是代议制,或者某某成分,结合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可知,通过普选产生帝国议会体现了某某原则,C项正确。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向宰相负责体现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能反映出某某成分,排除A、D两项;实行联邦制无法体现某某,排除B项。
10.(2019·某某某某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政治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
该学者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
A.妨碍了某某政治的实施
B.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促进了德国工业化发展
D.削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根据“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并
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某某政治发展,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故C 项正确。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某某政治的特点,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的要求,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德国政体变革与宪政民意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1.(2019·齐鲁名校联考)在德国联邦议会58个议席中,普鲁士17席,拥有否决权(14票否决权),但据宪法,其他各邦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确保自己的权利,实施否决权。
这能说明1871年宪法()
A.专制色彩浓厚B.普鲁士地位显著
C.具有联邦主义色彩D.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 C
解析1871年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联邦制,“其他各邦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确保自己的权利,实施否决权”体现出各邦联合的特点,说明该宪法体现出联邦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德意志宪法专制主义色彩,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该宪法具有联邦制特点,并不是突出普鲁士地位,故B项错误;此时德国已经完成统一任务,故D项错误。
12.(2019·某某某某九中月考)1883年,在俾斯麦的主持下,国会通过的《疾病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不考虑缴费者的身份、民族、地位、性别。
这一规定()
A.打破了容克地主对权力的垄断
B.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C.消除了工人运动对社会的威胁
D.加强了帝国议会的行政监督权
答案 B
解析社会保险不考虑缴费者的身份、民族、地位、性别,这属于社会福利领域,并不能说明权力的垄断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社会福利的全民性,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故B项正确;社会保险并不能消除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社会保险的普遍性与帝国议会的行政监督权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0-1870年,法兰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疑是欧洲最现代化的国家。
”
——《法兰西100年》材料二1848年12月,法国总统选举中,农民把几百万X选票投向了拿破仑一世的侄
子路易·波拿巴,致使路易·波拿巴当上了总统。
不久(路易·波拿巴)又发动了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到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交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
他们……“成为拥护某某主义的了,这一转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拿破仑三世》材料三德国,1800年之前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
马克思曾经不无讽刺的评论道:所谓“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亦非罗马。
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一开始就是有名无实的。
——《俾斯麦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铁血的统一道路》材料四“让我们把德意志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
——奥托·冯·俾斯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某某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俾斯麦是如何“把德意志扶上马”并促使其“策马奔腾”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经济基础: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基础:法兰西第二帝国变本加厉横征暴敛,损害了农民利益,使得农民由支持帝国转向支持某某。
(2)“扶上马”:俾斯麦通过领导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871年,德意志第一帝国建立。
“策马奔腾”: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促使德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迅速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3)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强;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封建势力强大,军国主义传统浓厚。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1850-1870年,法兰西……是欧洲最现代化的国家”及材料二“第二帝国……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农民……拥护某某主义”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把德意志扶上马”是指俾斯麦通过领导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871年,德意志第一帝国建立。
“策马奔腾”是指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促使德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迅速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两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资产阶级力量等方面来分析造成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1875年宪法法案通过,第三某某国在政治制度层面上真正得到了确立。
其
后,某某派和人民为维护和发展某某某某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普遍接受某某思想,农民的皇权思想也逐渐消退。
在以后的议会选举中,某某派取得胜利。
议会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国庆日。
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某某国总统。
”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材料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并竖起某某某某国的旗帜。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封建军阀的手中。
军阀们或者打着某某的旗帜,实际却干着专制的勾当,或者干脆复辟帝制。
孙某某目睹专制政治对人民的压迫比清代更加残暴,于是为维护某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这些斗争包括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1916年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1918年和1921年的两次护法运动。
其中除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由于和梁启超、蔡锷等人发动的护国运动相呼应而取得成功外,其余都失败了。
——《为什么孙某某为维护某某某某的斗争都失败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确立某某方式的相同点和维护某某方式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法两国某某某某的不同结局,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1)确立方式相同: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法律文件。
维护方式不同:法国:宣传某某思想,发动民众参与;依靠议会,修正和补充宪法,打击复辟势力。
中国:依靠武力斗争,脱离群众。
(2)结局:法国:某某制度得以巩固,稳定发展。
中国:徒有某某之名,而无某某之实。
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众参与维护某某斗争。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革命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勾结破坏中国革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众忠君思想浓厚。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相同,结合材料中法国和中国革命、一系列文件可以得出方式为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法律文件。
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某某派和人民……接受某某思想……议会选举……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得出法国宣传某某思想,发动民众参与;依靠议会,修正和补充宪法,打击复辟势力。
根据材料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这些斗争包括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1916年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1918年和1921年的两次护法运动”等得出孙某某依靠武力斗争,脱离群众。
第(2)问,第一小问结局,结合史实即可得出,法国:某某制度得以巩固,稳定发展;中国:徒有某某之名,而无某某之实。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以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条件等三个方面分
析得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众参与维护某某斗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革命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勾结破坏中国革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众忠君思想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