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稳定性同位素与全球变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由(1)式可以得出: Ci / Ca = (δ 13C - δ 13Ca + a)/ (a - b ) (2) 利用上式定量重建 Ca 的前提是假设 Ci 恒定,这样, 通过比较两个时期 Ci/Ca 值,就可以知道大气中二氧化 碳浓度的变化趋势。 但是,Ci值并不能保持稳定,它与环境、气候条件 和物种特性都有一定关系。因此若不剔除这些因子的 影响,通过年轮δ 13C 来重建区域Ca 变化难以取得准确 的结果。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Arndt & Wanek(2002)利用水分胁迫下叶片碳同位 素分馏的降低,研究整个植物体的碳分配。 Hobbie 等 (2002)将13CO2标记到生长在高温和高CO2 环境中的花旗 松幼苗中,发现不同年龄的针叶在高温和高 CO2条件下对 CO2 的吸收能力不同,同时苗木结构性碳和非结构性碳的 分配规律也不同。Staddon 等(2003)利用13C 标记法研 究了高原生态系统植物根、冠以及土壤中碳的流通。
3.2
植物水分利用率的研究
传统方法:大气CO2 浓度升高和大气温度升高都会影响植物 的水分利用效率( WUE) 。确定单叶WUE 常用气体交换的方法测 定光合与蒸腾速率,这种方法测得的是瞬间值,容易受当时瞬间 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波动。 碳同位素技术:是一种间接测定作物单叶WUE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长期积累于叶片或其他器官中的碳代谢产物的稳定碳同位 素来评估叶片或植株生长过程中总的WUE特性。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
虽然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在国外已经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在国内能够进行稳定性 同位素含量分析的研究单位还很少,而且分析 费用较高,限制了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பைடு நூலகம்
全 球 变 化
3.4
13C
标记应用于碳循环的研究
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流通的影响,需要 经过标记将稳定碳同位素附加于植物体内或环境中以示踪系 统中碳在植物、大气和土壤之间的储存和流通。利用13C标记 法对碳循环的研究可以在不同时空尺度上进行。既可以应用 于植物个体水平碳分配和碳流通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植物 群落和更大空间尺度上碳的储藏、分配和流通的研究。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2.稳定性碳同位素的基本认识
2.1 同位素相关概念 1)稳定性同位素丰度:是指某一元素的某种稳定 性同位素占所有稳定性同位素的比例。例如,自然 界中碳的稳定性同位素只有12C和13C两种,那么, 13C的丰度是13C/(12C+13C),12C的丰度是12C/ ( 12C+13C )。 2)同位素分馏:由于同位素质量不同,因此在物 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过程中,一种元素的不同 同位素以不同的比例分配于不同物质之间的现象。
由于植物组织的碳是在一段时间( 如整个生长期) 内累积 起来的,其δ 13C 值可以指示出这段时间内平均的WUE 值。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3.3 植被动态的研究
由于光合过程中羧化酶对同位素的分馏效应以及气孔的扩散 分馏效应不同,C3植物、C4植物和CAM 植物的δ13C 有明显区别。 而土壤有机质绝大部分来自其地表生长的植物,因此不同来源 的土壤有机质也具有明显的δ13C值差异。利用土壤有机质δ13C值 的差异可以作为研究地上植被动态的途径。δ13C分析可以用于研 究时间尺度长于历史记载的森林 — 草原动态,森林草原交界地 带,高山树线附近时空尺度较大的研究。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3. 稳定性碳同位素的应用
3.1 树轮稳定性碳同位素与大气CO2浓度变化
关于大气 CO2 浓度变化的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 题 , Ca(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的改变必然对树木的生长 产生影响 ,而树轮的 δ 13C 很好地记录了Ca 的变化趋势。因 此测定树轮δ 13C组成已成为研究Ca 变化的重要手段。目前通 过树木年轮δ 13C的研究来重建Ca 变化 ,主要是依据 Farquhar 等的计算公式: δ 13C = δ 13Ca - a - ( b - a) ×Ci / Ca (1) 式中, δ 13C为树轮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δ 13Ca是大气CO2 中的δ 13C值;a 是气孔扩散CO2 时对δ 13C分馏作用,约为- 4.4 ‰ ; b 是光合作用对δ 13C分馏值,约为- 29 ‰;Ci是细胞间 CO2的浓度 。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2.2 碳同位素分馏原理
研究表明,C 从大气进入叶片并参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发 生了两次重要的分馏作用: 1) 大气 CO2通过叶片气孔向叶内扩散 过程的分馏。在这个过程里,含有轻同位素(12C)的 CO2分子要 比含有重同位素(13C)的 CO2分子的扩散速度更快,结果造成 δ 13C 值降低 4.4‰左右; 2)CO 进入光合作用循环,合成有机物 2 过程中的动力分馏。由于 13CO2健能较 12CO2大,参与同化作用较 多,导致 δ 13C 值降低 27‰~29‰。如果光 合 作 用 消 耗 的 CO2 量 远 远 超 过了所能补充的 CO2量,12CO2的相对量减少,分馏作 用对13C的阻碍将显著降低。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前
言
稳定同位素记录的环境信息十分丰富,包括植物生 长环境的CO2浓度、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所以,近几 十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领域受到重视并取得 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并与遥感技术、数学模型一起被认 为 是 三 大 现 代 技 术。 全球变 暖 和 大 气 CO2浓 度 升 高 对 植 物 生 理 生 态 过 程 产 生 了 深 刻 影 响,植 物 与 环 境 因 子 间这种 复杂的关系可以通过树木年轮的物理指标或稳定同位素 组成反映 出 来,因 为 树 木 年 轮 中 含 有 大 量反映过去 气 候 变 化 的 信 息。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3)同位素比率:在自然界中,任一元素的重同位 素含量与轻同位素相比低得多,用绝 对 量 表 示 同 位 素 的 差 异 比 较 困 难,所以通常使用相对 量来表示物质的同位素组成,也就是同位素比率。 对碳来讲,可定义为: δ 13C= [ ( Rp /Rs) - 1] х 1000, 式中: Rp是样品中碳元素的重轻同位素丰度之比 (13Cp/12Cp);Rs是国际通用标准物的重轻同位素 丰度之比(13Cs/12Cs)。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4.结语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各个领域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全球 碳循环的研究中,同位素示踪技术解决了常规方法所面临的许多 难题。比如,使用碳同位素技术只需采集少量植物样品就能够得 到截至采样时植物生活过程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减少了大量繁 琐的工作和数据的不确定性。利用树木年轮稳定碳同位素含量能 够获得较大尺度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在植被动态研究中能够进行 较大时空尺度的研究。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在树轮碳同位素研究中 ,几乎遍及全球各地的树轮δ 13C记 录都呈现出自工业革命以来明显的下降趋势,见下表:
上表可以清楚地表明 ,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应用 ,导致自 工业革命以来 Ca 急剧增加 ,进而对全球的气候及生态环境变 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根据水分利用效率的定义,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 Ci和Ca 有密切的联系,这可从下列方程式中看出: A = g х( Ca- Ci )/ 1. 6 (3) E= g х ∆W (4) WUE= A/ E= ( Ca - Ci ) / 1. 6 ∆W (5) 式中, A 和E 分别为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g 为气孔传 导率,而∆W 为叶内外水气压之差。这样,δ13C 值可间接地 揭示出植物长时期的水分利用效率: WUE= Ca[ 1- (δ13Ca - δ13C)/ a(b- a )] / 1. 6 ∆W (6)
稳
定
性
碳
同
位
素
与
全 球 变 化
McPherson 等(1993)对美国亚利桑那州东南部土壤各 层 δ13C 含量的分析表明,现今生长于那里的森林(主要是 C3 植物)是由以 C4 植物为主的草原演替而来的。 Dorale 等于 1992、1998 年先后用研究洞穴碳酸盐沉积物中的 δ13C方法来 探讨美国中纬度地区的植被动态。Street-Perrott 等对东非热 带地区的肯尼亚山和艾尔根山上2个高海拔的湖泊沉积物的研 究揭示了CO2 浓度的升高,使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处于劣势的 C3 植物扩大了分布区。
streetperrott等对东非热带地区的肯尼亚山和艾尔根山上2个高海拔的湖泊沉积物的研究揭示了co3413标记应用于碳循环的研究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流通的影响需要经过标记将稳定碳同位素附加于植物体内或环境中以示踪系统中碳在植物大气和土壤之间的储存和流通
汇报内容: 1. 2. 3. 4. 前言 稳定性碳同位素的基本认识 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