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课时作业(一)+第六章+一透镜(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一)
透镜
(3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13·徐州中考)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2.(2013·济宁中考)如图所示,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

其中凸透镜是( )
A.a
B.b、d
C.c
D.a、b、c、d
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向O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S点,去掉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1点,则该元件一定是( )
A.平面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4.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

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

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5.下列关于透镜光学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
B.若经过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则该透镜肯定是凹透镜
C.若经过透镜后的光线是会聚的,则该透镜肯定是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正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6.某人佩戴的眼镜镜片是凸透镜,其中心的厚度为1.7 mm,则该镜片边缘的厚度应 1.7 m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7.(2012·菏泽中考)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

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镜,对太阳光有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8.如图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在白纸上能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所在位置就是凸透镜的,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凸透镜的焦距是表示凸透镜会聚光线能力的一个物理量,另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为4 cm和6 cm,那么焦距为cm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一些。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9.(4分)(2013·扬州中考)如图,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AO,经过凸透镜沿OB方向射出,作出该凸透镜和焦点F的位置。

(保留作图痕迹)
10.(4分)(2013·凉山中考)根据图示的入射光线,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四、实验探究题(11分)
11.某物理学习小组,选择如图甲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甲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答: (选填字母序号)。

器材确定后,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乙的E、F所示。

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

(2)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
的关系”。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本题考查透镜的种类。

由题图可知,光线可以透过镜片,则镜片只能是透镜,A、B错误;题图中太阳光透过镜片后变暗,说明镜片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可判定镜片是凹透镜,C错误,D正确。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是相对于主光轴而言的。

由题图可知a、b、d光线经过透镜后变得发散了,而c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变得会聚,故C选项正确。

3.【解析】选D。

本题考查透镜对光的作用。

由题意可知,光线通过该元件发生了折射,故应为透镜。

而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使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的S点,故选D。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焦距的判断。

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很遥远,从太阳射到凸透镜的光线可以认为是平行光。

正对太阳光时,平行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入射,会聚于透镜另一侧的焦点上。

但若纸片不在焦点处,而是靠近或远离焦点时,在纸片上的光斑就不是最小,所以焦距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故选D。

5.【解析】选A。

本题考查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光心的特点。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会聚是指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更靠近主光轴,但折射光线可能是会聚的,也可能是发散的。

发散是指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更远离主光轴,但折射光线可能是会聚的,也可能是发散的。

6.【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外形特点。

透镜有两种,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本题中凸透镜中心厚度为1.7 mm,所以边缘厚度应小于1.7 mm。

答案:小于
7.【解析】本题考查透镜种类及作用。

饮料瓶内进入水后,水在瓶中是中间厚、
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容易点燃枯叶形成火灾。

答案:凸透会聚
8.【解析】本题考查焦点、焦距。

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所在的位置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1.00 cm;由于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所以焦距为4 cm 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一些。

答案:焦点11.00 4
9.【解析】本题考查透镜的特殊光线的画法。

入射光线AO经过透镜焦点,说明折射光线OB与主光轴平行,透镜与OB垂直。

故可先作出透镜,确定光心,过光心作平行于OB的虚线,即为主光轴。

答案:
10.【解析】本题考查光学元件对光线的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光线经过透镜发生了会聚,所以应是凸透镜。

答案:
11.【解析】(1)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应该选择材料相同而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不同的凸透镜,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应
是A、C。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必定经过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由乙图可以知道F中透镜的表面比E中透镜的表面凸,F中透镜的焦距比E中透镜的焦距小,所以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小。

(2)观察A、B两透镜,它们的表面弯曲程度相同,材料不同,所以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材料的关系”。

答案:(1)A、C 小(2)材料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本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

过程教案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

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

课堂是写作车间, 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 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 学生不断进行写作, 修改和再写作。

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 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 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 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 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