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关系
内容摘要:2010年以来,中国式影子银行蓬勃发展,拥有超过10万亿元的资本规模,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风险,如何抓住机遇并将影子银行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成为当下一大热门话题。

而影子银行与银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业务上也有相同之处,在经济作用上各有裨益。

若能达到影子银行和银行的相互融合,则中国式影子银行将取得巨大成功。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机遇相互融合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特征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于2007年在美联储的年度会议上提出,主要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定义。

狭义上,影子银行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各类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

广义上,影子银行是指传统银行体系之外能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或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依赖于传统银行的存在和参与,与传统银行机构共同形成信用中介链条。

但是,与传统银行相比,影子银行也具有一系列不同的特征:1.高杠杆运作。

2007年底,美国五大投行平均杠杆率超过30倍,主要对冲基金的杠杆率超过50倍,房利美、房地美杠杆倍率高达62.5倍,高杠杆在经济向好条件下可以带来较高收益,但在进入下行区间时其副作用会被极度放大;2.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敏感度高。

由于其资产,特别是短期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依赖于经常发生巨大波动的汇率、股票、大宗商品等资产,而这些资产的大幅波动会造成相关资产的剧烈波动,再加上高杠杆率影响,更容易扩散;3.缺乏监管约束,并容易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没有信息披露的要求,资本运作有着极大的不透明性,影子银行提供的短期资产等金融工具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将通过杠杆扩大,同时溢出到传统银行体系,有可能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况
自2010年以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扩张,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风险层面,我们从影子银行的特征即可看出,影子银行甚至被列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之一。

机遇层面,下面将从影子银行融资方、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投融资中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以及它带来的积极作用。

(一)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可主要归因于房地产开发商、地方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白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着旺盛的融资需求。

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体经济资金相对短缺的局面。

受到重点调控的行业( 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 以及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缺口更为严重,这极大地催生了影子银行的发展。

中国房地产价格在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期间再度快速上涨,导致中国政府从2010年年初开始对房地产行业实施以限购令为特征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各大银行纷纷收紧银根。

银行贷款的收紧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房地产行业对外部融资的
旺盛需求是导致中国式影子银行在2010年至今发展迅速的重要动力之一。

同一期间,由于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存在财务杠杆过高、资金管理混乱等问题,从2010年起银监会和央行开始大力清理整顿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导致地方融资平台资金短缺。

为了保证投资项目不沦为烂尾工程,地方融资平台不得不寻求其他渠道筹集资金。

这也为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兴起提供了动力。

(二)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主要是中国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等)来看,由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影子银行的利率直接由供求市场决定,突破了针对银行基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金融抑制,使得影子银行产品的收益率大大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提高了中国居民对这类产品的投资需求。

(三)从投融资中介方面来看,中国影子银行兴起是中国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监管的结果。

从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来看,中国影子银行与国外影子银行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从本质上而言仍是由商业银行主导的;第二,尽管银信合作具有一定程度的资产证券化特征,但总体而言中国式影子银行几乎不涉及证券化产品;第三,杠杆率普遍较低;第四,主要通过零售渠道(向居民与企业销售产品)进行融资;第五,购买影子银行产品的投资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

从上述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有益的补充。

首先,影子银行发挥商业银行的替代效应。

当商业银行的贷款难于满足客户的要求时,影子银行通过创新的工具和风险分散,使一部分融资变为了可能,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其次,影子银行是解决银行常规渠道信贷投放不足的补充机制。

当银根紧缩,资本供不应求时,影子银行弥补了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缺口;再次,利率市场化程度高。

影子银行的贷款利率基本是由市场决定的,提高了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也推进了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总的来讲,中国式影子银行解决了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资本的优化配置,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体系,影子银行在中国并没有相应的监管体系,缺乏法律法规的引导,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大多为所欲为,追求高收益,忽视存在的风险,这无疑是给中国金融市场埋上炸弹。

三、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关系
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关系正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局面,这是中国金融市场自身进步的结果,但在融合过程中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有利引导和严格监管。

(一)、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融合
如表1所示,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银行理财业务资产规模约为7.1万亿元,中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约为7.5万亿元,两者相加即为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14.6万亿元,中国银行理财业务资产占到了中国影子银行总资产规模的48.6%。

从表中看出,“银行的影子”占据了影子银行的很大份额。

所谓“银行的影子”,即商业银行参与的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业务,将表内资产转向表外,从而规避监管、牟取超额利益。

商业银行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正面临更大的挑战,纷纷通过业务创新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影子银行创造出的巨大商业利润诱使其纷纷进入该领域。

正是由于银行内部的金融创新和分工细化,内生出影子银行部门,非银行机构才能贴近商业银行丰富的客户、资金和项目资源,成为影子银行。

银保合作、银担合作、银信合作、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等,
使得银子银行业务随之得到较快的发展。

分业经营原则与影子银行不能创造信用的属性,将促使二者在广泛的领域互补合作。

一是影子银行将承担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将银行部分业务移至表外交易,双方建立合作和连带关系;二是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和信用保障的代表,将为影子银行相关机构的产品提供信用增级服务,从而降低了筹资成本;三是创新金融工具规避和降低风险,更加离不开双方共同创造。

随着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交叉持股和业务合作与渗透的不断加深,金融体系的关联程度将越来越强。

(二)、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相互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
1.银行的表外理财产品。

信贷紧缩对银行的贷款额度产生显著抑制作用,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绕过信贷规模管制,对借款企业间接地实现了资金的支持,在保留客户的同时将风险转嫁到投资者,扩大了中间业务规模,造成了表外业务继续扩张。

理财产品热销的同时,一度成为满足企业贷款需求的替代品。

2.银行委托贷款。

法律禁止企业间直接贷款,但以银行作为中介而实现借贷的委托贷款则不受禁止。

对银行而言,委托贷款不是为单纯的获得中间业务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稳定信贷客户资源和沉淀可观的存款。

在信贷畸形分配之下,不少经济实体搁置主营业务,异化为高利贷经营者,此行为隐含风险很大,对业绩支撑不具有可持续性,但短期内却能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利润。

3.商业银行与其他机构主体融合。

在银根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机构跟部分银行员工串通,将银行的信贷资金借出转作高利贷,从而获取利润。

正是这些非银行机构吸收了大量的银行资金和民间资金,形成了民间借贷网络,使得银行信贷资金成了高利贷资金的来源之一,助推了高利贷的恶性发展。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融合的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总的原则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避免资金链断裂影响金融系统的平衡。

同时要理性看待银子银行,引导影子银行发展阳光化、规范化,只要在有限的杠杆率之内,就采取容忍态度。

如果禁止影子银行的发展,会付出丧失金融效率的巨大代价,甚至会逼迫其转入地下,将越发隐蔽,越难监管。

而且要区别看待影子银行,定期评估影子银行的风险,确定适当的监管方式和强度,并实行动态监管。

对于影响小、风险低的采取市场自律、监测等监管方式;对于影响大、风险高的则纳入宏观监管。

[参考文献]
1.蔡雪珍.关注影子银行潜在风险、完善金融资产服务监管.财经时评,2011(3):19-21
2.张振轩,陈伟.浅议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监管.宏观经济管理,2013(5):65-67
3.邱峰.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融合及其风险规避.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4):7-10
4.张明.中国影子银行:界定、成因、风险与对策.国际经济评论,2013(3):82-92
5.毛泽盛,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国际金融研究,
2012(11):65-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