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
捷径
彭坚,男,1948年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祖籍湖南岳阳县。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名老专家、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省政协常委,知名中医临床家。
出生于湖南著名的中医世家,70年代师从伯父,成为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彭崇让教授的学徒,1979年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学校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
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是铁杆中医》一书,以60万字的篇幅总结了彭教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擅长运用经方、古方、家传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用药简便验廉,深受患者欢迎。
“铁杆中医”, 原是邓铁涛老对青年一代中医的期许, 也是邓老一生行医的自况。
然而面对邓老的呼吁, 又有几个人能像彭坚先生那样, 心雄胆壮地站出来说:“我是铁杆中医!”
捷径:学医要会“偷”
30多年以前,彭坚跟随伯父彭崇让先生学徒时,伯父已经70多岁,正逢“文革”时,无法带彭坚上门诊看病。
在家中授课时,伯父经常教诲:“学医要会'偷’,要能'夺人之长’!偷谁的?偷古今名医成功的治疗经验。
治病完靠自己在临床摸索,几十年也出不了头,只有怀着谦虚之心,好学之志,偷学的本事,实施的勇气,多读书,勤实践,善于将别人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才能打破常规,迅速成才。
不会'偷’的医生,一辈子不会有出息。
”对中医而言,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还重要。
比如,在年轻时,因为临床的时间短,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从未见过,完全靠自己从头摸索,会耽误病情,走许多弯路。
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来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
铁杆中医, 就是磨砺的中医。
俗语有“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这种功夫就是磨砺的过程。
中医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摸爬滚打, 不断地探索创新, 才有可能积累经验, 锤炼技术, 提高认识, 升华智慧, 使中
医继续发扬光大, 老树新芽。
否则, 一辈子没有上过几天临床, 一天看不到几个病人, 哪能有过硬的本领?哪能铁得起来呢?
“偷”也有技巧
彭坚先生认为一辈子埋头临床,只重视自己的经验或家传的经验,而不肯花时间多读书,多吸取他人经验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医生,是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临床家的。
当然,读书是有诀窍的,要有计划地读,有选择地读,分阶段地读。
新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是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读书阶段,就要背诵,至少《伤寒论》、《温病条辨》要背熟,其他则要熟读,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
此外还要“备读”,即对某些书要完整地读几遍,尽量记住其中的内容,读完还要备用,时常翻阅,一辈子参考运用。
《医宗金鉴》、《张氏医通》和《临证指南医案》是彭坚先生年轻时所备读的综合著作。
这三本书,是号称清初三大国手所著,临床水平之高,有口皆碑。
读完以上,再上一层,则是一些单科著作以及小册子,还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傅青主女科》、《辨证奇闻》、《外科正宗》、《针灸大成》、《审视瑶函》、《医林改错》、《医学心悟》、《验方新编》、《串雅内外编》等,一定要读原著,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细微之处。
铁杆中医, 就是纯正的中医。
“既然学的是中医, 就应当以中医为本, 花大力气, 扎扎实实打好中医的功底, 用纯中医的方法治病。
”彭坚先生强调“诊断疾病, 全凭望闻问切;遣方开药, 纯用汤散膏丸;不会看片子, 不用听诊器, 不开西药, 治病的成败得失, 全凭中医的本事。
”
立场上站稳中医的脚跟, 思想上把握辨证论治的灵魂, 手段上突出中医的特色。
一句话, 就是坚持传统, 发挥优势, 衷中参西, 不排斥汲取西医的长处, 但在声、光、电、化各种检查的数字单据面前,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为所惑, 守住中医的砥柱, 辨病辨证, 始终是中医的套路。
中医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传承至今, 而且能在现代医学的强势挤兑之下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能在医疗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靠的就是显
著的疗效和老百姓的信仰。
中医立世, 靠的是望闻问切徒手作战, 每一个中医师都必须练苦功, 练实功, 没有两手过硬的功夫, 没有神圣工巧的水平, 是难以啸傲江湖的。
相信中医的历史, 相信中医的经验, 相信中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决不是几只小白鼠就可以验证。
当然, 落实到个人, 就是要像彭坚先生那样“铁心搞中医, 对中医事业充满信心,并且有能力运用中医自身的一套方法治好病。
”这种坚定的信念, 不仅来自对中医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热爱, 更要在临证中凝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