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伤口护理结合风险管理、个体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护理慢性伤口护理结合风险管理、个体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臧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伤口护理中结合风险管理以及个体化护理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1月治疗的88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风险管理以及个体化护理。

对两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知识评分、患者自护能力。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伤口护理知识、伤口愈合与营养、伤口愈合与活动、伤口愈合与生活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以及个体化护理,对慢性伤口患者效果显著,能加强患者自护能力,提升患者疾病认知能力。

关键词:慢性伤口;风险管理;个体化护理;自护能力;疾病认知能力
慢性伤口是指经过2周或更长时间,皮肤软组织损伤不能自行愈合的伤口[1~2]。

造成慢性伤口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为患者静脉功能受损,如周围血管性疾病、伤口感染以及原有的慢性疾病等,从而影响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受损,延长伤口愈合速度。

在进行慢性伤口护理过程中会有诸多影响因素,影响患者康复速度,因此,需要予以患者风险管理以及个体化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研究以2018年2月~2021年1月我院88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慢性伤口护理中结合风险管理以及个体化护理的疗效观察。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1月我院88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56~71岁,平均(63.13±7.23)岁。

观察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65~73岁,平均(63.27±7.17)岁。

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

使用双氧水以及生理盐水进行清创处理,再使用碘伏消毒、凡士林纱布伤口包扎处理,告知患者尽量避免伤口触碰水。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以及个体化护理。

护理人员采用本院拟定的风险评估表对患者伤口严重情况进行伤口风险评估,内容包括伤口颜色深浅、大小、伤口愈合速度快慢、既往病史、慢性疾病、血管性疾病等,结合以上资料帮助患者制定风险管理表,加速患者伤口愈合速度[3]。

多数患者在手术之前,易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的情绪,从而导致难以配合治疗。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予以言语鼓励,举例成功案例,增强患者信心,提高治疗依从度。

环境干预,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干净的治疗环境,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65%~75%为宜;为了确保病房空气清新,可以摆放绿植,定时开窗通风。

饮食干预,嘱咐患者多食用新鲜蔬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促进其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禁食油腻辛辣的食物。

除此之外,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发放知识手册或者视频,以此来提高对慢性伤口的认知。

1.3 观察指标
(1)疾病知识评分比较。

采用本院自行制定的疾病知识评分标准,包括伤口护理知识、伤口愈合与营养、伤口愈合与活动、伤口愈合与生活。

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2)患者自护能力比较。

采用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对患者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4部分内容: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

评分为百分制,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自护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伤口护理知识、伤口愈合与营养、伤口愈合与活动、伤口愈合与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评分比较(±s,分)
2.2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s,分)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41
科学护理
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方法研究
袁珠玮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A,江苏南京 210003)
摘要:目的:探讨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方法。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ICU收治的重症监护清醒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

分析两组护理前后心理情绪情况及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结果: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的心理情绪多以焦虑、抑郁、恐惧、不安及绝望为主,护理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相比护理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焦虑、抑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较多,通过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心理负性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心理分析;护理方法
ICU是重症监护病房,配有先进的监护和抢救设施,主要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包括严重创伤、大型手术及器官功能衰竭等患者。

由于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且变化迅速,因此需要进行24 h监护。

但期间清醒的患者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及孤独等不良情绪。

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心理分析,并给予针对性护理,从而便于患者病情恢复[1~3]。

基于此,本研究将我院ICU收治的重症监护清醒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ICU收治的重症监护清醒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

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1~75岁,平均(51.69±7.93)岁。

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0~76岁,平均(52.04±8.26)岁。

通过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P>0.05)。

所有患者均符合ICU收治标准,且精神正常;已排除患有恶性肿瘤临终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重度昏迷、心理疾病与精神异常等患者。

1.2 干预方法
1.2.1 心理问卷调查
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心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孤独、不安及绝望等,征求患者同意后,以观察法、会谈法等对患者进行护理前第1次心理调查,协助患者完成问卷,并于1周后进行第2次心理问题调查。

1.2.2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日常用药指导、病情监测及饮食干预等基础护理。

3讨论
慢性伤口是指无法通过正常有序、及时的修复过程达到解剖和功能完整状态的伤口。

临床上常指伤口未依预期时间愈合,或停留在某一个愈合阶段超过4~6周。

其中愈合的时间并非绝对,有赖于伤口部位、大小、病因、个体一般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

慢性伤口一般可分为5大类:静脉性溃疡、动脉型溃疡、糖尿病(足)溃疡、创伤性溃疡、压力性溃疡。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伤口护理知识、伤口愈合与营养、伤口愈合与活动、伤口愈合与生活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后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这说明采用风险管理以及个体化护理具有众多优势:有助于患者了解慢性伤口的认知度,缓解其负性情绪,极大程度降低患者的顾虑;为伤口愈合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环境;予以科学的饮食干预,可以有效促进伤口速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缓解病痛,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数,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巧以及工作水平,拉近患护之间友好相处[4~5]。

综上所述,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以及个体化护理于慢性伤口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加强患者自护能力,提升疾病认知能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玮,王晓春,黄求进,等.慢性伤口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
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4):3321-3325.
[2] 李飞,张欣,张冬梅,等.医院-社区联动慢性伤口照护模式的实
施及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11):1608-1611.
[3] 张芳,刘艳华,张燕.运用5W2H分析法建立慢性伤口患者标
准化管理流程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6):1000-1001.
[4] 鲁晓蕾.个体化护理干预在慢性伤口门诊处理中对风险管理的影
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3):288,292.
[5] 张静瑜,邱志红.慢性伤口门诊处理中的风险管理及个体化护理
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5):166-16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