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育情感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师教育情感的培养
论教师教育情感的培养
摘要、、
我们都说教师是行走在学生心灵上的人,如
果学生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教师就是园丁,这一职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要求,我们
说教育的世界是主观的世界、情感的世界,教师的教育情感无疑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
要因素之一,但在教育日益功利化的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师本身的
职业情感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教育语境。
教育情感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需,更是
优化教育效果的保证;不仅彰显教师的人格
魅力,更是教育实现其化育功能的内在基
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情感的良性互动
把幼小的生命推向更丰富、更深刻的发展阶
段。
本文基于目前职前教育专业情感培养的
现状,分析培养的重要性与指导思想,探讨有
关培养措施。
正文:
刚踏上工作的我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满怀憧憬,一腔热情,希
望自己能踏实的去做好每件小事。
但在这之前对于教师行业也是不理解,感情上很淡漠,相信很多和我一样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
这样的状况,而且当下教师教育机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建构、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很重视,但对于教育专业情感的培养的力度却显得薄弱。
所以有效的教育专业情感培养势在必行。
,应是能使教师在专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有的毕业生思想上根本就不准备做教师,不少学生包括师范生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表现在学习教育专业课程、实习与见习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敷衍了事,暴露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缺乏教师教育专业的情感,没有强烈的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同时我们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家境不错而本身出类拔萃的学生通常情况下不会主动报考师范院校,虽然有了重点师范院校招收免费师范生政策,但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些免费师范生把师范教育当作跳板的担心,提出相关的制约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教育情感。
以及怎样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感。
教育情感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起着精神引领和行动准则的功用。
教育信仰的养成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二是确立积极的教育情感;三是形成坚强的教育意志。
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教师教育情感就会逐渐养成。
当前,教师对教育的事业心不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只是教师得以生存的职业,而不是一项为之奋斗而无悔的事业,这导致在教育领域产生诸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追本溯源,多是教育情感缺失造成的。
如何重建教育的崇高精神,让教师怀着虔诚的事业心,运用教育智慧去育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都需要教师的教育情感。
什么是教师教育感情?教师教育感情必须在教育关系中理解,它是教育感情主体、教育感情客体二者关系的反映,这种教育关系实质是价值关系,表现为教育本真属性和教师的自身需要二者所构成的价值关系。
教育的本真属性就是生成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实现心灵和心灵的交流,精神和精神的畅游,教师的需要就是用教育智慧来培养学生,生成学生的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追求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实现和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从而提升教育境界和人生境界。
教师教育信仰必然存在于教师和教育所构成的价值关系中,是教师对这种价值
关系的评价及对评价结果的持有。
因此,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评价教育本真属性和教师需要关系的基础上,对于某种被认定的终极价值的极度信奉和自觉追求。
二、教师教育感情的功用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感情,没有感情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
”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包韵得性两方面的教育:一是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最终使学生拥有智慧;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精神境界进行提升,最终使学生拥有道德。
在实施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教育信仰,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活动。
1.教育感情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
教育感情首先是教师对某项事业价值的极度信奉。
所谓极度信奉,指的是教师在精神层面上对终极价值极度相信、热爱和仰慕。
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对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这一终极价值的极度相信、热爱和仰慕,表现为教师把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作为自己的精神目标,并在终身的教育活动中去实现。
实现了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教师就成就了幸福的教育生活,提升了教师的教育境界和人生境界,从而完成了这一精神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信仰成为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
2、教育感情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行动准则
教育感情同时是教师对某种终极价值的自觉追求。
所谓自觉追求,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把所极度信奉的终极价值转变为具体的教育行为,这种具体的教育行为具有持久性的特点,不会因为外界的原因而改变。
教育感情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总是相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教育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因此,教育感情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行动准则。
3.教育感情是教师实施成功教育的保障
教育感情是教师对某种被认定的终极价值的极度信奉和自觉追求,表现为对终极价值的信奉和追求的统一,即对信奉的终极价值在精神上高度认可,在行动中忠实地执行。
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把信奉的终极价值转化为精神信念,成为实施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环境不会因为外界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精神信念。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把信奉的终极价值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在每一项教育活动中都认真的遵守自己的精神信念,变成具体的教育行为。
只有把精神信念和具体行动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就会取得成功。
三、教师教育感情的养成
1.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仰来源于教师刊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教师对客观教育世界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即教师通过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活动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通充扭里性认识,教师获得教育知识经验、个性化教育理论观念、教育信念。
这些理性认识结果都是对教育世界正确的反映,即正确地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正是因为是正确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才能被教师所信奉和遵从。
可见,理性认识是教育信仰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的理性认识主要通过三个阶段来进行:
(1)教育知识经验的获得。
教师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初步的教育实践,获得了教育知识经验。
这一过程是教师对所学习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加以机诫运用的过程,还没有进行个性化的提升,仅是对学习结果和实践结果的初步认识。
(2)个性化教育理论观念的形成。
在获得教育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教育知识经验的分析,并不断把这些分析的结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加以论证和检验,经过多次的论证和检验,教师就会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独特的认识,这些独特的认识经过不断的加工整理,会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观念。
(3)教育信念的树立。
所谓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确信为真的观念和理论,是对教育观念和理论的肯定性持有。
教师经过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对个性化教育理论观念的论证.会逐步坚信所持有的教育理论观念能够解决其教育生涯中面临
就会成为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并在行动中加以贯彻落实,最终使这一教育信念转变成教育信仰。
(2)结合积极的教育情感。
教师追求的目标确立以后,在对教育世界的认识和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就要紧密结合积极的教育情感,充分发挥教育情感的现实力量,促进教育信仰的养成。
在认识教育世界中,带有积极教育情感的认识具有极强的能动性,能够更好的认识教育世界。
在实施教育行为中,带有积极教育情感的行为是发自教师内心的,具有极强的主观倾向性,有利于教育行为的展开和教育活动的完成。
(3)具备持之以恒的教育行为。
持之以恒的教育行为是教育信仰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作为教师,要养成教育信仰,就必须把追求的教育信念转变成教育行为,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环节和教育细节中,而且这种教育行为是持之以恒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
只有具备了持之以恒的教育行为,教育信念就会持续不断的转变为教育行为,教育情感就会不断通过教育行为而提升,教育信仰就会逐渐养成。
教育信念、教育情感、教育意志三个因素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时,教师就会进入一个坚信为真而不加怀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并为这一目标不断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教育信仰就会逐渐养成,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精神引领和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