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墓志铭与魏碑的关系-word范文模板 (1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墓志铭与魏碑的关系
篇一:李松谈魏碑
李松谈魏碑的学习
201X-02-03 11:03:54|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本文引用自涤尘斋《李松谈魏碑的学习》
一、抓住和解决核心技巧
魏楷和其它字体一样,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
其独特的最主要的方面是——方笔笔法。
假如我们把魏楷的方笔舍弃,魏楷这种书体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这是站在魏楷特殊性的角度来看魏碑楷书的,不是宏观整体的评价魏楷。
这话的意思是,魏楷里不都是纯方笔,也有圆笔,也有方圆兼互的。
正是由于这种方笔笔法的特质和存在,所以,人们才把魏楷确认为楷书的一个门类或品种。
鉴此,我们学习魏楷,首要的要解决方笔技巧问题,这是魏楷笔法技巧的难点所在,也就是解决关键技巧问题。
(关于这个课题,大家可以浏览【李松在线】《张猛龙笔法分析》的帖子,里面专门详细地用图版讲解了方笔技巧的具体手法。
这里就不再发图分析了。
)
这里,我们必须提示的是,学习魏楷方笔,千万不能用“唐法解魏法”!
我们在实践中经常看到,一些朋友就是用唐楷
的方法写魏楷。
写出的字总是残存唐楷的意味。
可怕的是,一些教材,就明明白白讲地述用唐楷写魏楷的方法。
写的《张猛龙》都是“唐猛龙”。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员就是这样学习魏楷的,写的“唐猛龙”含唐量极高!最为要紧的是,最为麻烦的是,这样的书写方法不能提高笔速。
没有笔速的参与,笔画呆板僵滞,更不能出现墨的层次,了无书写性。
我们提倡的是“用最简捷最轻松的方法写出标准笔形包括变异的笔形”,这种方法才是合理的、科学的方法。
我们关注方笔技巧,也注意圆笔问题。
魏楷中也有类似唐楷圆笔的成分,这样
说似乎不和逻辑。
应该说唐楷之圆笔是继承了某些魏楷之圆笔。
在某种程度上说,此魏楷之圆笔非唐楷之圆笔。
于是,在圆笔问题上也不能纯粹以“唐法解
魏法”。
我们细细考察魏楷圆笔时发现,很多的圆笔也是魏楷所特有的笔法。
许多魏楷圆笔唐楷没有,而唐楷圆笔尽可在魏楷中找到。
我们尤其注重方笔技巧的训练,也不忽略圆笔的获取,所有这些不仅仅是纯技
巧的获得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一旦掌握方笔,又通晓圆笔,那么你就得到了打
开魏楷仓库的钥匙。
有了这钥匙,我们在临帖取
法上就十分自如,就少了障碍。
当我们笔法训练有素之后进入魏楷体系巡游之际,会发现临绝大多数的东西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的所有的学生在跟我学
习一阶段之后,都有这样的体会。
除少数范帖之外,临什么都能上手,都能临
得有模有样。
这样的教学理念和训练手段,会引导学员逐渐能够向魏楷的纵深挺进。
他们可
以按照自己的审美定势和艺术追求去临帖取法。
所以,学习魏楷第一要义就是必须掌握魏楷笔法的核心技巧。
(注:结构问题十分重要,它与笔法是并列的。
我们称之为技巧的两翼。
在这
里十分难以详细阐述其中的学术问题。
尤其字形字势发生变化变异时就更难描述。
因为有审美课题的参与,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林妹妹娇嗔,不见得
所有人都喜欢;虎妞粗蛮,未见得所有人厌弃。
恕在下力不能及,此话题就罢了。
)
二、慎重选帖
学习书法一定要注意选帖,不是所有的法帖都可以任意拿来学习的。
都是经典,都是好字,这么就不能学呢?这一点往往被误判。
比如刚刚学习魏楷,上来就
临《姚伯多造像》肯定会练坏的。
比如有的人练习中出现偏差,字越来越俗了,反倒强攻《元倪墓
志》,就会越写越俗。
总之,选帖是件复杂的事,大体的思路是,根据需要择帖,根据目的择帖,根据时机择帖等等。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依据学习的阶段性
择帖的问题。
仅就初级与中级两个阶段谈谈择帖的思路。
(一)初习阶段
初学魏楷,“开手之帖”很重要。
所谓“开手之帖”,实际就是“取法乎上”
的话题,更是“取法乎当”的问题。
我认为:开手之帖,取法乎当,显得尤其
重要!如果选帖不当,往往会干扰关键方法技法的学习和掌握。
比如,有的朋友开手就写《爨宝子碑》、《石门铭》之类,很难驾驭其技法与
风格。
这类的东西,不是开手之帖,应该是学习魏楷有一定基础的人发掘某些
东西的帖。
诸如《汝南王修塔铭》、《姚伯多造像》、《嵩高灵庙碑》、《郑
长猷》、《吐谷浑墓志》、《杨儿墓志》、《元彬墓志》等等,都不属于开手
之帖,都是学习魏楷某个阶段,根据需要临拟之帖。
比如,有的开手临《元倪》、《元怀》、《元珍》等墓志,或者是《郑文公》、《等慈寺》之类。
(这些东西我们不能说它们不好,只是因为这类字与唐楷接
近
或相似,还有一些虽然是北魏时期的东西,如《元晖墓志》、《常季繁墓志》、《元珽妻墓志》、《司马昞墓志》,把它们放入唐楷都属上品。
)很明显,这
类东西中魏楷的特征很不明显,所以,以这类东西训手训眼和写唐楷区别不大,重要的是获得不到魏楷笔法的关键技巧。
选哪些开手之帖比较适宜呢?
我们的判断是:
1、选最具魏楷笔法特征的帖
2、选风格相对“中性”味道的帖
3、选技巧含量比较高的帖
下面分别描述一下:
1、选最具魏楷笔法特征的帖
这种帖要有鲜明的方笔特征,最好是具有典型的“标准型方笔”特征。
2、选风格相对“中性”味道的帖
所谓“中性”是指既不呆板机械单调,又不跌宕野逸狂狷。
3、选技巧含量比较高的帖
技巧含量是选帖的重要参数,因为,单一的手法,技巧的模式化,会在训手的
阶段容易导致僵化,
篇二:试论魏碑书体的学习与实践
试论魏碑书体的学习与实践
魏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现有的碑版等拓片,几经拓磨风化等
原因的缺失,损坏严重,已失去了它本来面貌。
还原魏碑书体的本身面貌和溯
源书体的历史背景,是学习书法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习字、创作前读
帖是环节之二,做到碑帖互为滋养,则是环节之三也。
我结合自己学习书法的
历程,谈一点关于魏碑及《张黑女墓志铭》习、临和创作等方面的感受与探索。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的书法
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张黑女墓志铭》又名《张玄墓志》。
原石不复存在,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裱本而闻世。
因海内
孤本,故极为珍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张黑女墓志铭》书于北魏晋泰元年(五三一公元531年),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
此碑运笔中侧互用,逆笔中锋方
笔兼备,时有藏露,刚柔相济,圆润多趣。
其结体呈横势而宽绰,含有一定隶意。
秀雅端庄而又气局博宏,字体精美,妙趣横生,称得上是北碑佳品上作。
清代大家何绍基评此贴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
精古,未有于比肩《黑女》者”。
包世臣评曰:“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
折如《朱君山》,疎朗如《张猛
龙》,静密如《敬显隽》。
崇恩评此书赞曰:“秀逸不凡,萧散多致,古香古色,令人意消,在元魏墓石中洎是铭心绝品。
学者由两京古刻以求楷则,固不
可无此津梁也”。
康有为亦是大加赞叹:“《张黑女碑》雄强无匹,然颇带质拙,出于汉《子斿残石》,《马鸣寺》略近之,亦是卫派。
唐人寡学之曰:惟
东坡独肖其体态,真其苗裔也。
诸先贤大师皆赞此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记得我到中国美院书法本科班学习书法,在楷书习作课上我写的是钟繇的楷书,指导老师对此很有异意,认为钟繇的字体高古难以学习控制!最好现在不要去
琢磨它,等到人书具老再研究不迟。
但我还是按自己的思路追寻它的行迹,
我被钟繇古雅疏朗的庙堂之气所沉醉着迷。
在接下来的魏碑课,我即着手临写《张玄墓志》,呀!迎面扑来的气韵,似曾相识。
此时此刻,我忽然明白,是《张玄墓志》继承了钟繇书体一脉,散发出了晋人的古朴风范。
另外我认为在习字前,首先要读帖,也就是做到心中有数,方才下笔。
赵孟頫
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所以应该先读后临,或者边读边临,
边临边读,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形入神,由微入妙。
第二步是临帖,
临帖和读帖是互为作用的,读帖是对其本身意味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临帖则
是将读范本获得的感受付诸
笔下,达到自己所理想境界。
习书临帖时要对所临字帖全神贯注,以客观为主,更要有主观的分析。
首先是对临,反复临,达到非常熟悉的地步。
就像一个人走一段陌生的林间小
路弯转曲折,第一次走过的时候好奇紧张还夹杂着兴奋,回味所见所闻,几乎
没有印象。
第二次走过似曾相识;第三次再走过,虽然是当初的好奇紧张兴奋
已过,但会对走过的环境印象加深,也会对前次看到的景致有所印证。
要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