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3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课时:1课时
知识与能力
字词、作者,整体感知。

进程与方式
分辨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不同。

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述,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有广漠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讨、朗诵法、引导法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咱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咱们此刻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燃烧了圆明园,现在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窗翻到讲义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繁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先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咱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作者链接
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踊跃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

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类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3、辨字形,读准字音
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
瞥见()赃物()恍假设()赞誉()劫掠()
4、说明词语:
(1)晨曦:晨光。

(2)瞥见:一眼看见。

(3)眼花缭乱:眼睛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4)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5)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6)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合作·探讨·展现
1.请小组回答下列问题?
先给大伙儿讲一个故事,之前,有两个强盗,为了一起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前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因此一晚上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损坏了。

瞬息间,旧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刹时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那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诞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昔时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咱们此刻只明白,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那个受难的家庭确实是咱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确实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确实是你确实是我确实是咱们大伙儿呀!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读懂课文。

①.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诵。

②.指名学生找出文中挖苦入侵者的语句并朗诵。

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提示:学生可从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3、有谁能给大伙儿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形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因此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

许多学生讲得比我明白的都多都出色。

4、请大伙儿先朗诵课文,看看做者在写法上有无不和谐的地址?
(一样小孩们感觉有不妥的地址,可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照。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挖苦劫掠者的语句。

5、雨果具体是如何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空想艺术中的最高成绩。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绩。

3)、是空想的某种规模庞大的典范。

(那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

我感觉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

也不明白到底对不对。

)6、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归纳——具体——归纳。

(小组合作。


7、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

)用了如何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希特勒上尉寡廉鲜耻的以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超卓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那个成功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成庞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语气,有辛辣的挖苦意味。

8、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

(那个地址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9、若是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遇。

)是的,你确信可不能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

可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咱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心,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久也可不能是强盗。


咱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贵的品格。

10、此刻咱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组内完成)
板书设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心,公正的立场
抗议入侵者——挖苦、谴责
教学反思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置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份,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
1. 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呵护(hē)杀戮(lù)纳粹(cuì)颤(chàn)巍巍
B. 瞥(piē)见给(jǐ)予珐琅(fǎ)赤裸裸(luǒ)
C. 闪烁(shuò)肃穆(mù)鞠躬(jū)眼花缭(lio)乱
D. 箱箧(qiè)向往(chōng)瓦砾(lì)片纸只字(zhī)
2. 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恍忽荒唐地窑不可名状
B. 脏物琉璃晨光荡然无存
C. 匍匐鞠躬破晓丰功伟迹
D. 制裁补偿恳切永垂不朽
3. 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____,街的两边满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样子令人_____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 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哭笑不得
B. 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忍俊不由
C. 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哭笑不得
D. 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忍俊不由
4.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沿池环水周围,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的环池路。

____________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周围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感念不忘。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来回,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A. ③④②①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5. 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选项是()
当咱们慢慢成长起来以后,咱们便也慢慢形成了对那个世界的观点,它_______来自于阅读,_______来自于直接体会。

_______咱们仍然酷爱阅读,_______仍然对阅读维持信任,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

A. 尽管更假设或
B. 因为也只要而且
C. 不仅更假设而且
D. 不仅也只要或
6. 上物理课时,教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副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A. 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进程,温度不变
B. 液体凝固进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进程,温度不变
D. 固体熔化进程,温度不变
7. 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 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十五届书市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B. 据报导,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天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

C. 日前,法国和荷兰前后确实是不是批准《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决,由于反对票过半,而且未获通过。

D. 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8. 下面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刻。

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仿佛说:“看明白了?”
B. 女主人不行意思地说:“您的……心意咱们领了,咱们以后必然……”
C. 我以为言确实是花的香气,行确实是花的形象和花期的久暂。

D.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二)课外拓展阅读:
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扑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操纵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确实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屋子奔去,急急地敲门。

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

”安道特说,“你情愿收藏我吗?”
“哦,固然啦。

”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

她的丈夫和三个小孩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寻这周围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那个伞兵。

德国人按老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

妻子和小孩大哭起来。

_____________于是把安道特临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确实是树林。

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觉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

从那时的情形看,逃跑毫无希望。

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

看来抓住他只是是时刻问题算了。

他没有什么机遇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遇,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身。

他敲着厨
房的门,女人来得专门快。

她满脸惨白,眼泪模糊。

他们面对面,或许站了一秒来钟。

她笔直地注视着那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小孩们变成了孤儿。

“你情愿收藏我吗?”他问。

“哦,固然啦。

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

三天后,诺曼底地域解放了,他得以重返军队。

1. 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 关于如何处置那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

B. 关于如何处置那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 关于如何处置那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

2. 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固然啦”,对这句话,下面明白得正确的选项是哪一项?
A. “我应该爱惜你,因为你为解放咱们而战。


B. 从道义上讲应该爱惜那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那个法国女人只好用如此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 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确信的。

D. “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3. 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上下文看,“盟军”包括_____________国和_____________国的军队;而敌对的一方是 _____________。

5. 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两个破折号之间部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七段中“押了一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八段中“她满脸惨白,眼泪模糊”是_____________描述,说明她处在_____________当中。

接着,作者加上了一句:“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小孩们变成了孤儿。

”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若是要为这篇文章加题目,你以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1)第二次选择
(2)自我捐躯
(3)一个一般而一般的法国女人
A. 主人公
B. 情节
C. 所表达的主题
10. 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B
2. D
3. B
4. C
5. C
6. A
7. C
8. C
(二)课外拓展阅读:
1. A
2. A
3. 大无畏的捐躯精神
4. 美法德军
5. 不能。

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寻。

6. 说明说明环境推动情节进展
7. 再次回到那农舍中藏起来
8. 肖像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强调法国女人的捐躯精神
9. (1)B(2)C(3)A
10. 德国士兵想不到要再来搜寻这栋屋子,因此他们明白得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在做过一次捐躯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