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文化视野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文化视野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浅析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文化角度来看,立足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动态进程上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变迁,本质内容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内容的推广与传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民族性时代性
文化是继承、创新和传播过程的累积,是在一定时空范畴下的实践总结。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这种物质力量的发扬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明确要求,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理念,以及苏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之精华,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新生,拥有了新的土壤,在不断的时代化过程中完成了创新和发展。

文化的种源只会被适合它的民族发现,并在其地域范围内生根;文化的种源只会在适当的时候被发现,并在不断的时代变迁中繁衍。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民族性
民族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而民族性更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同种群共同特征和共同习惯的概括,如“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民族气概”等。

马克思主义最早产生于西方,是在西方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由西方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们在不断的学术创造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打上了浓厚的西方特性,这是历史的现实,无法改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下成功实现文化嫁接的思想文化—
禀赋了中国休养和中国精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研究的是:在中国如何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神,包括受众面如何扩大、普及方式如何变化等,以达到理论掌握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价值目标等等,所以,具体来讲,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民族性,就演变为对其中国元素的挖掘性探究上。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基于中国的地域情境研究。

文化学在探讨地理环境时,毫不吝啬地理环境对社会人群影响作用的阐释,这就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所坚持的地理环境是物质资源的唯一来源一样。

不同地理范围下的社会人群,由于环境不同,最终导致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是不等同的。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
展,呈现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具有地域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民族性首先也是最低层的,就是统一的地理环境内所涵括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同人群共同体周边一切的物质环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像物理学上有关力的说明一样,有作用力就应该有作用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作用的是人,当然要研究包围人的社会地理环境,也就是文化民族性的最底层—民族物质文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核心应该集中在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人群,进行方式上有所差别化的推广和普及活动,如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深入的理论研讨和互动,论坛、个性化网页以及领导与网民的直播互动等方式,效果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在西部偏远地区,可以通过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谈心以及小班教学等方式,让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群众也能掌握马克思主义这把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其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基于中国的民族行为研究。

我们所要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运动是全民族的,全国范围内的自上而下的运动,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先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物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实践之中,指导行动,产生有利的社会实践效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观与方法论渗透到全民的社会实践当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树民族形象,实现社会大踏步前进,完成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要研究的民族行为,中国的小农思想、集体主义以及等级观念都将为民族行为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

最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加强基于中国的民族精神研究。

民族精神研究中,民族思维、民族理想、民族信念将扮演重要角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民族,更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远大理想的民族。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存在腐朽与禁锢,但更有对未来的不懈追求与执着坚信。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先辈与后继者们就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也坚信了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蓝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普及与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民众的信心问题—民众会不会坚信,会坚信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等等,这是精神文化固有排异性的表现。

只要我们的大众化工作做细做科学,就完全可以消除这种文化信念、文化心理上的惰性,让科学的理论掌握群众,服务群众。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时代性
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淘汰文化,每个时期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形态特征,都是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形态特征和存在方式就是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时代性是一种被
动反应,它因社会发展、时代背景转变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不断呈现新特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普及的就是富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应然的文化普及行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时代性探佚,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把握文化的时代特质、时代异化和时代缺失研究。

时代特质就是一种文化在它的产生和流行过程中,相关该文化的文化源头、文化载体及文化走向等等,所有具有表征性的特性总和;时代异化是指在这一过程中,明显偏离了文化主流方向,并且对文化载体的传播具有现实或潜在危害趋势的所有表现总括;而时代缺失是指所有预期应该发生或已经发生但短期内消失的所有良性特征。

当前,我们所要普及的是极具时代特色和现实考量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对其进行有效的时代性研究和探讨,更加凸显理论的现实魅力,更加深化理论的本质内涵,更加彰显文化的软实力。

1、时代特质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顺利完成的必然要求。

分析当前社会环境,发展处境,紧紧抓住新历史条件下的大众化任务,分析大众化所具有的新特征、新气象、新形势,这是大势所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文化工程,可能要好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会显效,在现有的发展基点之上,应该准确定位目标,研究进度,分析环境,避
免毫无针对性的盲举。

总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呈现欣欣向荣、各方关注以及向更底层民众渗透的趋势。

政界牵头、学界主导、基层群众积极响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上以集团军形势在作战,前途光明。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期,文化软实力在短时间内还没有财富的现实力更具有吸引力,群众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首先考虑的还是经济因素。

可以看得出,大众化进程中另外一个时代性特质就是受众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足,不能站在新形势下客观审视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不充分。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异化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非主流现象。

作为科学的指导性文化理论,要想扎根于民众,只有在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对文化的需求上升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而顺利完成。

而且时代的发展,大众文化素质也会相应的提高,这时将更有利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吸收。

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惟金是从、贪污受贿、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等,都客观上阻碍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迈向普通老百姓的步伐。

主流文化变的不主导、不领先,甚至让群众迷失方向,各种非主流群体甚至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异化现象泛滥,社会的危险系数就将上升,应该引
起高度重视。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缺失要求我们制定大众化的有效预算和评价体制。

人民群众是现实的,只有现实的力量才会吸引他们,这就为效果不能立竿见效的马克思主义埋下了隐患。

在我们的大众化过程中,我们曾经预期达到的并没有实现,如在基层社区和村委会的宣传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反感。

有民众一提起‘马克思主义’就打瞌睡,甚至用‘老掉牙’来形容马克思主义,可见危险系数之高。

所以,无论是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还是大中型国企,都是我们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战场,基层党组织要严密组织、客观预测,而且对事后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准确上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