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贺牛生日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七夕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欢迎查阅!七夕节的主要习俗1、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2、穿针乞巧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根据传统,凡间的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3、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起先我常以为“鸳鸯水”是“阴阳水”)。
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
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4、种生求子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5、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七夕节的习俗:贺牛生日_节日庆典

七夕节的习俗:贺牛生日
“贺牛生日”是七夕节的习俗。
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清代后期,在山东一带演变出七月七日贺牛生日的习俗。
这大概是因为牛郎、织女的婚配得益于老黄牛的帮助。
再则,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为人们付出了极大的贡献,也该为牛设个生日的缘故。
据咸丰《武宣府志》载曰:“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谓之贺牛生日。
”这一天人们要以酒食款待耕牛,以示恭敬。
1 / 1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大全_节日庆典

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大全七夕节的来历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1 / 10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关于七夕的风俗习惯和别称

关于七⼣的风俗习惯和别称 七⼣节,为农历七⽉初七,⼜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星期、兰夜、⼥⼉节或七姐诞等。
现在,跟着⼩编来看看关于七⼣的风俗习惯! 节⽇别称 双七:此⽇⽉、⽇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俗传七⼣⽜⼥相会,织⼥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满天飘⾹,故称。
星期:⽜郎织⼥⼆星所在的⽅位特别,⼀年才能⼀相遇,故称这⼀⽇为星期。
巧⼣:因七⼣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节:七⼣节以少⼥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节,亦称⼥⼉节、少⼥节。
兰夜:农历七⽉古称“兰⽉”,故七⼣⼜称“兰夜”。
⼩⼉节:因为乞巧、乞⽂等俗多由少⼥、童⼦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道德腊:七⽉七⽇,名道德腊,此⽇五帝会于西⽅七炁素天。
风俗习惯 七⼣乞巧 七⼣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巧”⽅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和“投针验巧”等⼏种⽅法。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西京杂记》说:“汉彩⼥常以七⽉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具习之。
”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七⽇,是⼣⼈家妇⼥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银愉⽯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七⽇,宫⼈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宫中以锦结成楼殿,⾼百尺,上可以胜数⼗⼈,陈以⽠果酒炙,设坐具,以祀⽜⼥⼆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线向⽉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民之家皆效之。
” 元陶宗仪《元⽒掖庭录》说:“九引台,七⼣乞巧之所。
⾄⼣,宫⼥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这也是较早的⼀种乞巧⽅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这十个七夕节习俗,你知道吗?这才是正确的过节方式

这十个七夕节习俗,你知道吗?这才是正确的过节方式一、祭拜织女众所周知,七夕有一个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天上的仙女织女下凡来来到人间,机缘巧合遇到了牛郎,二人相爱,却遭到王母的阻扰而天河相隔,不能相见。
而七月初七这一天便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相传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美丽聪慧的姑娘,所以凡间的女子都会在这一天祭拜织女,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心灵手巧。
少女、妇女们三五成群约好了一起举行仪式,摆好瓜果祭品,沐浴斋戒,焚香礼拜。
然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边吃瓜果点心,一边向织女默默许愿,如嫁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之类的。
大家嬉笑打闹,一玩就玩到半夜,应该非常好玩。
二、吃美食每逢佳节吃美食我想应该也是中国的传统。
七夕节也不例外,过节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专属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
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会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种好看的模样,自己做了端出来吃或者拿出去卖。
反正,七夕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三、供奉小玩偶供奉小玩偶这个习俗大概是为儿童准备的。
七夕时人们会做一些形象各异的小玩偶摆在家里。
最开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织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动物形象。
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
后来却越做越精致,不只用金银,还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样高的奇特玩偶。
这个习俗如果放到现代,应该也会很受小孩子欢迎。
四、穿针比赛七夕节有三大比赛,穿针比赛其中最早开始流行的,大约从汉代开始。
在七夕节这天,各家各户的女人女孩都会有出家门,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边猜女郎织女相会会说什么轻言密语,一边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
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五、蜘蛛结网比赛这个比赛咋一听有点奇怪。
这是三大比赛之二。
大约从南北朝开始流行。
女人们在七夕这天要抓一只小蜘蛛放进盒子里关起来,放一晚不理他,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揭开盒子。
看谁家的蜘蛛织的网最圆正最密,谁就是得巧最多的人。
这大概就是一种趣味比赛吧,把蜘蛛织的网看作女人织的布,网结的越好,布就织的越好。
七月初七什么节有什么风俗

七月初七什么节有什么风俗一、七月七日是什么节?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中国农历的七月七日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月七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七夕节既是拜七姐节日也是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古人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中国民间相传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月七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月七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七夕节既是拜七姐节日也是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古人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中国民间相传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二、七夕节有什么风俗?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你知道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吗?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针者则“输巧”、互相赠送,以示友情、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
1、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及注意事项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及注意事项“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颇具浪漫颜色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在这一天,满大街都洋溢着粉红色的恋爱氛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及留意事项,盼望对你们有关心。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一、穿针乞巧民间每逢七夕,妇女都要做对月穿针线等嬉戏,向织女恳求智巧,称“乞巧”。
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二、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这一天会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试顺当。
三、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掩盖,并依据肯定的标准来推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
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庆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懊丧叹息,甚至抽泣痛哭。
四、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五、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
由于传奇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六、晒衣晒书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宝的机会。
在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
七夕有哪些乞巧风俗 七月初七有哪些传统风俗

七夕有哪些乞巧风俗七月初七有哪些传统风俗七夕有哪些乞巧风俗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2、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5、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6、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7、拜织女:“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8、拜魁星: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9、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10、七姐诞:广州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我国各地七月初七的风俗广东:七娘会七娘会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6月做准备工作,临近七夕便要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摆上八仙桌,大献巧艺。
广西:七夕储水在广西是一些地区,当地居民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陕西:结扎巧姑黄土高原地区会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如结扎穿花衣的草人、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等活动;同时还要栽种豆苗、青葱和占卜。
浙江:七夕香桥会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湖南:妇女洗发、接露水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洗发,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而且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情人节手抄报内容(最新)

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的习俗1:祭拜织女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节的习俗2:祈求姻缘美满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的习俗3: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4: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夕礼物推荐既然七夕是一个让男女互表心意的节日,那么凭礼物表达自己的想法便成了时下男女流行的选择。
一般来说,七夕送礼物可以根据性别、性格、喜好和星座等不同的方面去挑选礼物。
七夕礼物推荐1:情侣装、情侣戒指、情侣鞋、情侣包等。
一双一对的物品最能表达人们对于这段感情的看法,而且这样穿出去,看到的人都会知道你们是情侣哦。
七夕礼物推荐2:玩偶摆设。
可爱的玩偶公仔是送礼物的经典选择,选择一个她喜欢的卡通形象,这个七夕也可以是很温馨浪漫的。
七夕礼物推荐3:创意礼物如夜光灯、盆栽等。
喜欢挖尽心思送礼物的朋友绝对是潮流的掌握者,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人,可以向他取取经。
七夕礼物推荐4:DIY礼物。
DIY最能体现心意,如果时间足够多,不妨来个DIY的七夕礼物。
网上有不少这样的DIY礼物,买回去按照说明自己组装就可以了。
七夕各地习俗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
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
乞巧七夕的习俗参考

乞巧七夕的习俗参考乞巧七夕的风俗参考七夕节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好玩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洁,只是陈设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好玩: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奇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风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殊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化。
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奇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见所致。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奇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风俗。
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设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很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密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见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盼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妙美好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见,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久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奇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七夕情人节的习俗介绍

七夕情人节的习俗介绍七夕的习俗介绍1、穿针乞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2、喜蛛应巧捉蜘蛛放入盒子内,第二天看看,如果结的的圆网,说明得巧了多,反之则认为得巧少。
3、投针验巧将针投到水中,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鸟兽之类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锤子、细的如发丝就失败了。
4、种生求子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5、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其实为牛庆生体现了农耕时代人们对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农家如果没有一头牛,日子该是何等的艰辛!6、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7、七姐诞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七夕节的风俗传统

七夕节的风俗传统七夕节的风俗传统在七夕节到来之时,每家每户都会将庭院打扫的干净整洁,年轻的女人要向织女星进行祈求,希望织女星让自己心灵手巧,并且会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穿针成功者,意味着她能够心想事成。
同时,儿童会在七夕节这一天将采摘回来的野花挂在牛角之上,又被称为喝牛生日。
因为人们为了纪念老牛,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去见织女,所以便有了为牛庆生的风俗。
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女子穿针比赛。
他们准备好结彩线,将线穿入七孔针之内,谁穿得越快越多,就意味着谁能够有更好的婚姻感情生活。
七夕节的寓意七夕节的寓意是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智慧、勇于创造、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
七夕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恋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七夕节意味着男孩女孩可以祈求未知的爱情,恋人可以聚在一起过节,情侣可以在这一天纪念牛郎织女的故事,加深和珍惜彼此的感情。
七夕文化中有乞巧、祈福等活动,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等,女孩们乞求天上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关于七夕节的由来1、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而古人为了更好地“分星”,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后来经过民间的发展,这才有了现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的美丽故事传说。
2、时间数字的崇拜因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间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
七夕节日习俗常识汇总

七夕节日习俗常识汇总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而在现在的七夕节,男生们送女生一瓶指甲油,并为她染指甲,也算是参与了七夕传统。
结扎巧姑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婚育恋曲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
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
作为古老的汉族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夏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志,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
七夕前几天人们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实际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种。
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七夕习俗。
妇女洗发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七夕七夕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
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
这项七夕七夕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2022七夕节的习俗及传统美食

2022七夕节的习俗及传统美食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的习俗及传统美食,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七夕节的习俗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七夕节节日的习俗

七夕节节日的习俗七夕节习俗一: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七夕节习俗二: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七夕节习俗三: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七夕节习俗四: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七夕节习俗五:为牛庆生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七夕节习俗六:晒书晒衣七夕节习俗七: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七夕节习俗八: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节习俗九:拜魁星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_七夕送什么礼物

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_七夕送什么礼物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古人过七夕的方式有三种: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和为牛庆生。
穿针乞巧是少女们在月光下快速穿过九孔针的习俗,称为“得巧”。
投针验巧是人们在中午将针扔进水中的倒影,以判断是否讨到巧。
为牛庆生是人们关注牛的生日,儿童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
这些习俗和现代庆祝七夕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古人对七夕节的庆祝和关注。
古人七夕节送什么礼物1、送香囊。
古代女子都会针线活,年轻女子比较喜欢刺绣,倘若女子喜欢某个男子,她就会精心地绣上一个香囊,送给暗恋之人。
若男子接受了此物,那就代表男子接受了女子的爱慕,两人就相当于定情了。
男子出门佩戴香囊,便代表着心有所属。
认为,这和现代人送戒指意义类似。
2、送罗帕。
罗帕是古代女子的贴身之物,又可当作饰物。
古代罗帕,常常用于传情,代表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缠绵之意。
试想,一位佳人,手执罗帕,微遮娇容,对自己心上人羞羞抿笑,暗送秋波,男子那是何等欢喜。
所以,罗帕既然是女子贴身之物,又附带特殊意义,那么古人定然不会轻易地送给他人。
因此,罗帕在古代被定义为定情信物,七夕节当天,女子将罗帕送与爱人,便代表私定终身。
3、同心结。
同心结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术品。
同心结,顾名思义,就是夫妻、情侣之间同心同意,古代,同心结象征着情人之间心意相通。
古代男女结婚,新房子内就会挂上同心结,代表着喜庆恩爱。
七夕节,古人会互送同心结,代表着真情实意。
4、玉佩。
玉佩是一种贵重之物。
古代,平民百姓家一般少有,都是一些富家子弟或者皇家贵族才会拥有。
古代七夕,男女之间互送玉佩,不仅代表着忠贞不渝,更代表着以身相许。
玉佩是古代男女之间常见的定情信物。
5、梳子或发簪。
古代,梳子和发簪都是女子随身之物,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
头发,代表着长相思,男子用梳子为女子梳头发,代表着解开相思之苦。
何人能解女子相思之苦?唯有女子的爱恋之人!发簪代表着一箭穿心、一往情深。
所以,七夕节,古人常常互送梳子、发簪,代表彼此都是意中人,一往情深,情定终身。
七夕节习俗有哪些

七夕节习俗有哪些七夕节习俗有哪些七夕节习俗有哪些一: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习俗有哪些二:喜蛛应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 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节习俗有哪些三: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 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2022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及礼物

2022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及礼物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及礼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夕节的传统活动1、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2、穿针乞巧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根据传统,凡间的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3、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起先我常以为“鸳鸯水”是“阴阳水”)。
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
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七夕节送什么礼物1、送簪子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它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女子也经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铙歌十八曲》之《有所思》2、送同心结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
七夕节的习俗及食物

七夕节的习俗及食物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最具有浪漫爱情颜色的节日。
在这很多年轻的姑娘和少妇会进行拜祭,并向织女乞巧,祈求拥有和她一样的才智和巧艺。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的习俗及食物,盼望对你们有关心。
七夕节的习俗乞巧:每到七夕,姑娘们仰视星空,查找牛郎星和织女星,恳求上天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称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奇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殊崇拜魁星,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考运亨通。
炸“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设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以供织女。
结扎“巧姑”:陕西地区的妇女们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要手端一晚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
做“巧芽汤”: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讲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称之为“巧芽汤”。
喝“双七水”:在广西西部,传奇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翁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做“巧灯”:在山东曲阜,七夕之时会做“巧灯”,造型有荷花、月季、牡丹、芍药、海棠、佛手、梅花等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
“喜蛛应巧”:在七夕这天,姑娘们捉蜘蛛放在小盒中,到其次天早上打开盒子看蜘蛛网的稀密程度,蜘蛛网越密,求到的“巧”越多。
“迎仙”:在广东地区,从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头至七月初七晚,姑娘们穿山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乞巧节的习俗

乞巧节的习俗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
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见的情节,山西民间存有乌像是庆祝之谓之,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叠成一对青年男女像是,代表牛郎、织女相见。
在像是前敬献瓜果桃李当众祝贺。
星汉美好之际,如果看见天河中存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指出就是牛郎织女相逢的征兆。
旧时此刻必须叩头,恳求牛郎、织女恩赐。
据传牛郎织女就是勤奋的化身,所以叩头者谋农求织示爱均可。
谋金求银求暴利则必须适得其反。
一人就可以恳求一事,谋多则自作聪明。
在吉祥征兆面前,已连续三年诚心诚意恳求一事,则必然应验。
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已连续三年恳求一事当属于难于。
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诉说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所产的'崭新麦秸编制成一座桥,配上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放置案头。
或是用彩色纸,剪上述景物,张贴在墙上。
祷告后,拎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去穿着针孔,能一次成功沿着七个针孔者就被指出车师王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太阳一盆水,因微尘飞舞,盆水的表面构成了一层薄薄的膜。
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置放水面,能漂浮者则被指出就是车师王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
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
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必须诛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
第二天观测蜘蛛的结网浓淡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做成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