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距对乌苏1号无芒雀麦产籽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行距对乌苏1号无芒雀麦产籽量的影响
摘要不同行距对乌苏1号无芒雀麦产籽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乌苏1号无芒雀麦种子生产以行距60 cm条播为最佳播种行距,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无芒雀麦;乌苏1号;行距;产籽量;影响
EffectsofRowSpacingonSeedYieldofBromusinermisLeyss.cv.WusuNo.1
WU LanBADENGQIQIGEZHANG Xi-shan
(Wusu Grassland Station of Xinjiang,Wusu Xinjiang 833000)
AbstractField plot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row spacing on seed yield of Bromus inermis Leyss.cv.Wusu No.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row spacing on seed production of Bromus inermis Leyss.cv.Wusu No.1 was 60 cm. The results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forage.
Key wordsBromus inermis Leyss.cv;Wusu No.1; row spacing; seed yield;effect
乌苏1号无芒雀麦是2003年经国家审定通过,准予在全国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的人工育成新品种[1-2]。

该品种除具无芒雀麦共有的特点外,其再生性强,短根茎发达,多分布于15 cm以上的土层中,二年生根茎侵占半径为25.3 cm,三年生平均可达28.1 cm,产草量高(营养分蘖)。

侵占半径对生殖枝的影响,即对产籽量的影响尚鲜有报导[3-6],本试验以三年生乌苏1号无芒雀麦为材料研究其产籽情况,以期为无芒雀的种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乌苏市西湖镇一家地村牧草种子良种繁育基地。

该地处冲积扇扇缘,灰漠土,pΗ值8.00~8.37,有机质含量为0.61%~0.43%,速效磷为9~14 mg/kg,速效钾为270~620 mg/kg,粉质,蓄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前作物为棉花地。

试验材料为乌苏1号无芒雀麦原种,由乌苏市草原站提供。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0 m2播种量均为15 kg/hm2,四周设保护行。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行距40 cm,6行区(A);行距60 cm,4行区(B);行距20 cm,12行区(CK)。

1.3试验实施
播前泡地,耕作前施腐熟的有机厩肥30 t/hm2和二铵300 kg/hm2。

2004年5月14日播种,每小区播15 g种子。

播种后7~10 d即达全苗期,及时数苗和补苗,以使参试各处理间小区苗数相近,减少试验累计误差。

牧草生长期内需灌水,采用井灌。

每处理小区定株观测3株,每4 d观察1次,测定株高及物候期,种子产量测定(收获)在蜡熟至完熟期进行,同时测定秸秆产量、种子净度等,乳熟至蜡熟期取样点测定穗病率。

2结果与分析
2.1物候期
第1年物候期推迟,生长天数多(多年生禾本科共性);第2年趋于平稳,处种子高产期,相应物候期趋于稳定期。

第3年各处理物候期见表1。

由表1可知,各处理在生育期天数上存在差异,处理Β生育期为94 d,较CK提前5 d,早熟;处理Α生育期为97 d,较CK少2 d,较早熟;CK短根茎侵占互作大,地表生草层形成,透气性差,生育天数推后,为99 d。

因此,以行距60 cm、4行区为最佳种子生产行距。

2.2产籽量
由表2可知,播种第1年未收到种子;第2年丰产期,收种子2茬,且产量高;第3年收种子1茬,产籽量呈下降的态势。

2005年,处理Β第1茬种子产量为1 605 kg/hm2,为最佳种子生产条播行距,1年(生长季)内收种子2茬,其产籽量高,在无芒雀麦种子生产上是一大突破,较CK产籽量高405 kg/hm2;处理Α较CK产籽量高80 kg/hm2。

试验第3年收种子1茬,较第2年呈下降态势,处理Β种子产量为293 kg/hm2,较CK高37.56%;处理Α种子产量为240 kg/hm2,较CK高12.68%,表现较好。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乌苏1号无芒雀麦种子生产以行距60 cm为最佳种子生产条播行距,其在乌苏地区年收种2茬,在无芒雀麦种子生产上是一大突破。

乌苏1号无芒雀麦对水肥较敏感,栽植第1年,施底肥(腐熟的有机厩肥30 t/hm2加二铵300 kg/hm2),苗期中耕除草2~3次,是关键措施。

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按中等农作物管理水平灌水4~6次,拔节至乳熟期喷施叶面肥3~4次,中耕除草2次左右,适时收获,即可获得丰产。

栽植3年(包括第3年)后,短根茎侵占性增大,已形成生草层,应切断短根茎,增加透气性,还可推迟2~3年的丰产期。

4参考文献
[1] 张希山,梁卫国,王建国,等.乌苏1号无芒雀麦新品种选育区域试验[J].草食家畜,2007(3):46-50.
[2] 张希山,王志杰,乌兰,等.乌苏1号无芒雀麦新品种选育生产试验[J].新疆畜牧业,2008(1):58-61.
[3] 张希山,乌兰,祖丽菲亚,等.乌苏1号无芒雀麦新品种选育[J].草原与草坪,2008(5):56-58.
[4] 张清斌,张希山,张鸿书,等.乌苏1号无芒雀麦栽培技术[J].草业与畜牧,2008(11):59-61.
[5] 张鸿书,张希山,张清斌,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DB65乌苏1号无芒雀麦栽培技术规程[J].草食家畜,2009(1):77-80.
[6] 张希山,木拉提汗,乌兰,等.乌苏1号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试验[J].新疆农业科技,2009(2):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