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摘要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日益增长,掌中宝的教育理念与教养方式,
逐渐淡化了幼儿自立能力培养目标,导致绝大部分幼儿在面对问题时显现出依
赖性过强的实际状况,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许多幼儿即是以告状的方式
向家长或教师求助,逐渐形成了当代幼儿最明显的心理特征,更是幼儿阶段较
为突出的行为之一。
大班幼儿群体中由于思想意识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告状行为更具有频发性
与重复性的特点,虽然告状行为并不能视为幼儿道德品质上的严重问题。
但是,如不及时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与解决,不但影响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会引
发教师与幼儿的信任危机,最终对幼儿幼小心灵形成诸多的负面影响,为其未
来健康成长与性格品质的良好形成埋下隐患。
为了更好的解决大班幼儿告状现象的行为,本文通过文献法、案例法、访
谈法等方法,分析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并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所存在
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为大班幼
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幼儿园大班是告状行为的高发群体,据调查在日常活动中教师所解决的各
类问题中绝大多数以告状内容为主,该趋势如不能得以有效的控制,势必会加
重教师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负担,扰乱幼儿园一日生活秩序。
由此对大班幼儿
告状行为的现状形成了关注,在本文研究之初,通过自身对研究内容的理解,
本着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与提高大班幼儿行为规范的目的,进行幼儿告状行为的
现状的深入研究,虽然在调查中能够感知到告状行为具有普遍性,但告状的方
式与类别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积极与消极并存,如无法得到教师及时与准确
的处理,不但会为幼儿之间形成隔阂,更影响了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影响了
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在此背景下,介入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与教学活动
之中,了解告状行为的形成原因,在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辅助下提出解决策略,
旨在提升大班幼儿对告状行为的认知,提高教师处理与解决告状行为的能力,
引导大班幼儿能够积极的运用告状来维护集体利益,杜绝消极的告状行为,为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保驾护航。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告状,幼儿常见的行为之一,是幼儿人际关系与处理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
标志。
但是,如缺乏有效的引导,消极的告状行为会受到同伴们排挤,嘲笑,
阻碍幼儿同伴关系的良好建立,严重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由于我
国素质教育发展缓慢,对幼儿告状行为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家长面对
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时,轻率处理,并未重视幼儿的心理动态与诉求,导致仅解
决了告状中的问题,并未改善告状这一现象,甚至在解决后更加重了幼儿的心
理负担。
介于此,本文通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的深入探索,发现原因,提
出解决方案,激发告状行为中的正能量元素,以实现通过告状行为引导幼儿发
现真善美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以教师的角度进行幼儿告状行为成因的深入探索,研究结果能够提升教师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知与理解,深化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理论,为幼儿园
行为教育提供教育内容的补充,提高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方面研究的针对性,实现本文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的详细分析与探讨,拟定解决策略,增强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的实践能力,力图在全面
提升幼儿园行为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幼儿告状行为中的负面原因与动机实现
有效的控制与制止,提高幼儿对规则意识的掌握,加深道德评价能力的水平,
满足幼儿同伴关系良好建立的教育实践需求,增强本文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告状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尤其在幼儿阶段,该行为发生的频
率始终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
据2016年,学者李娜在研究《大连市L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中,通过调查得出:幼儿园大、中、小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发生频率最高,个体幼儿每日告状行为的频率最高可达5-7次。
[1]因此,在该趋势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幼儿告状行为的相
关研究中,理论成果较为明确、清晰的文献,如:2016年,学者区绮筠在《中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探究》中,指出: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有意义与无意义两种:首先,有意义告状行为,指当幼儿情感或身体受到伤害时向监护人或其他成年
人告状的行为;其次,无意义告状行为,是指幼儿情感与身体均未受到伤害时,以引人注意、确认规则等因素为目的的告状行为。
[2]该理念的提出也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的分析提供了研究目标,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但在发展中,
大部分学者们对幼儿无意识告状行为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也是目前研究领域
的主要内容。
2017年,学者余巧仙,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中,通过
实践案例指出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首先,与幼儿自身利益相关的告状行为;
其次,与幼儿同伴利益相关的告状行为;其三,与教师要求相关的告状行为;
其四,教学或游戏规则相关的告状行为。
[3]该观点的提出,为本文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形成原因方面的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
2018年,学者汪浥尘,在《大
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中,通过幼儿园工作中对大班幼儿告状行
为的观察后进行总结:首先,幼儿的告状行为多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内容;其次,比较突出的类型分别为求赏类与求助类;其三,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频繁的
领域为自由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告状行为明显减少;其四,幼儿发生告状行为
的主要根源是独立性差与依赖性过强。
[4]以上,在该研究成果的总结中,能够全面的对幼儿告状行为内容、类型、环境与发生源进行了明确,不仅表明了幼
儿告状行为会受到来自不同外因的影响,同时也来源于幼儿的自身因素,为本
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1.3.2 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网络等平台的检索,发现国外由于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并未形成幼
儿告状行为的专项研究,文献研究成果十分匮乏。
但从幼儿认知与行为教育的
相关文献中,能够发现潜在的研究痕迹,虽然无法为本文提供直接的参考,但
从另外的维度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拓展思路,故在本文中也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如:2001年,学者Judy Dunn在Understanding Other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Interactions in Young Children》研究中,以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同化与顺应的理念提出:在集体活动中,幼
儿个体要与群体的思维保持一致,才能淡化个体差异,以理解他人的角度实现
幼儿友谊的建立。
虽然该研究并未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但在如何建立幼儿之
间友谊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策略,能为文本在拟定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中
提供目标[5]。
2015年,学者Bryce,Whitebread,Szűcs等人在《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xecutive functions,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5 and 7 year-old children》研究中,依然在元认知发展理
论的影响下,对幼儿执行能力进行了总结:首先、不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要
引导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树立执行思维;其次、由外在事物逐渐的进行内化转变,提高幼儿执行意识;其三、引导孩子在群体中的适应方式,激发执行能力。
[6]以上,研究者对如何培养幼儿执行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反观,幼儿之所以产生告状行为,其原因即是本身缺乏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在一定层面也体现
出执行力不足的因素。
因此,该研究能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提供更
多元化的思路。
以2014年后的硕博、期刊文献为核心,进行分析后,可见,我国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
在幼儿告状行为理论层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完善性,对幼儿告状行为内容、类型、环境与发生源等因素也进行了明确,为该领域研究的继续深化夯实了基础。
但
在实践层面研究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未能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幼儿告
状行为引导措施的提出;其次,未对幼儿告状行为在实践中的危害进行详细的
探讨。
因此,未来在国内的发展方向,必然会以理论为基础,提高实践发展的
针对性与关联性。
国外,由于未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故而仅对幼儿认知与伙伴
关系方面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证实国外对该问题研究不足的实际现状,为我
国研究成果在国外相关领域的渗透提供空间。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以解决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为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大班幼儿告
状行为的类型介绍,对幼儿告状动机与心理进行定位。
其次,进行大班幼儿告
状行为现状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幼儿告状行为所形成的原因进行明确。
再次,根据相关研究方法所积累的资料,明晰理论,以辅助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形
成原因的详尽分析。
最终,在实践研究资料充足的基础上,提出大班幼儿告状
行为的解决策略。
1.4.2 研究方法
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论文工作的辅助研究。
首先,运用文献法,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平台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梳理与总结,积累
理论素材。
其次,运用案例法,选择目标幼儿,进行关于告状行为形成原因方
面的个体案例追踪,为论文中假设问题的实践印证提供证据。
最后,应用访谈法,以解决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为目标,通过与部分教师、幼儿的访谈,获悉相
关的建议,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信息,为本文提供实践研究依据,并在理论的
指导下,完善关于论文中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收集工作。
最终在多种方法的运用
下拟定论文的纲要,实现对论文的准确研究。
1.5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大班幼儿为研究案例,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为目标,进行大班幼儿
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的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拟解决以下两个主要
问题:首先,进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的详细调查,查验出大班幼儿告状
行为的原因,解决幼儿教师长期对幼儿告状行为类型不明确的困惑;其次,通
过理论的辅助提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为一线教师更科学的处理大
班幼儿告状行提供参考。
2相关概念概述
2.1 大班幼儿
我国学前教育规定,应根据不同幼儿年龄进行班级的分配,降低幼儿年龄
差异性,有利于幼儿在同龄中获得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科学发展。
在这一要求下,一般将4-6岁龄的幼儿定义为大班幼儿,即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以4-6岁幼儿
为主要编制的教学集体,便于幼儿园对幼儿特点的区分与管理[7]。
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看大班幼儿较中、小班幼儿具有更加强烈的主观意识,能够掌握更
复杂的学习技能。
从现代教育角度来看,幼儿园大班已成为幼小衔接的关键要素。
2.2 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是基于同伴关系理论下的交往行为,是人际关系系统中的一种。
在幼儿期,同伴是指幼儿与幼儿之间相处过程中,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社会认
知能力的同龄人;而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仿的幼儿之间所进行的共同活
动中的互相协作关系,同时也能够代表同龄幼儿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
体之间的交往过程,并在交往过程中建立与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8]。
2.3 告状行为
从字面意义中对本概念进行剖析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由于某件事
情发展过程中的需要,进行司法请求后形成相关案件,通过案件审理的方式来
对这项事物进行解决[9];其二,由于个体自身的社会行为遭受到他人的不公平待遇或欺负,从问题解决的角度中向他人所在单位的上级领导或是长辈投诉,
以期待问题的解决[10]。
而本文中的告状是基于第二个层面之中,对年龄范围
也给出了界定,也就是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概念,具体而言,首先是在
一定的环境与区域之中,由于幼儿自身或他人受到来自外界的欺负或不公正的
待遇后,向教师或家长诉说的行为[11] 。
同时,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中,普遍
的诱因是由于在集体活动中,同伴在违反或打破了某项个体幼儿所不认同的规
则与规范,或者,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同伴没有遵循教师要求时,向教师
或长辈发出的一种互动诉求,而在这种诉求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一诉说行
为来引起教师或家长们的注意,最终得到来自于外界的帮助对于所诉说的问题
进行解决的一种行为[12]。
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分析
3.1 告状行为频率过高
大班幼儿具有较明显的个性特征,规则意识逐步强化,当集体中发生不符
合活动规则与教师要求的现象极其容易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13]。
同时,大班
幼儿自我意识逐渐的向社会化层面发展,但对是非的辨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依然停留在不成熟的阶段中,在一日生活与集体活动中稍有风吹草动即会引发
大班幼儿的告状意识与行为,导致告状行为频率过高的现状愈发严重化,该现
象如无法得以合理的遏制势必会影响大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良好情绪。
3.2 告状表现行为过强
独生子女家庭的严重化,使得大班幼儿在家庭中的关注地位极高,家长们
始终围绕于幼儿周围,溺爱度极高[14]。
但步入幼儿园后,已习惯成为焦点的
幼儿通常由于在集体中被覆盖,告状行为成为了大班幼儿鹤立鸡群的重要手段,无论大事或小情常常将教师,谁如何。
挂于嘴边,比如:老师,谁抢了我的玩
具!老师,谁刚刚打我!老师,谁不听话!尽管告状的内容各异,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以自我表现为主的引人注意的行为动机。
因此,在当前大班告状行为现状的
了解中,表现行为过强的告状是大班幼儿普遍存在的行为。
4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4.1 教师层面的原因
4.1.1 教师管理过严
教师为了能够科学的养成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通常会实施规范化的班级
管理制度[15]。
正因如此,恰恰是强效的规范制度成为了激发幼儿告状行为的
重要因素。
比如:在大班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教师强调排队时要将两手并于双腿两侧;经过小班教室要脚步轻轻,禁止大声喧哗;区域活动中严禁抢夺、打闹等规则,当部分幼儿由于自控能力薄弱而触犯教师所制定的管理要求时,表现欲望强的幼儿为了展现出自身对教师管理制度的遵行,即刻会抓住同伴的失范行为向教师进行告状,以达到获取教师表扬的目的。
因此,在教师对班级管理过严的背景中,导致大班幼儿互相监督的行为加重,极易滋长告状行为,增强了告状行为的发生频率。
更在打小报告的氛围中恶化了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为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
4.1.2 教师疏于管理
教师管理过严易发生告状行为,但在疏于管理时,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同样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通常在该情况下所出现的告状行为以试探型为主,在部分幼儿出现行为失范时,教师未及时进行纠正,其他幼儿对不正确行为产生跃跃欲试的意识,易引发其他同伴的告状行为。
比如:在午间饮水活动中,个别幼儿为了方便,饮水后将水杯随意摆放,引起其他幼儿的模仿欲望,在此种情况下处于试探教师态度的心理引发告状行为,如教师及时对不守规则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幼儿将得到肯定答复,确定自身将水杯放回原位行为的正确性;如若教师未及时进行批评与纠正,告状幼儿则会通过告状达到试探目的,获得随意摆放水杯的默许,参与到不守规则的队伍之中。
因此,教师在疏于管理的情况下也会助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频率。
4.2 家庭层面的原因
4.2.1 家长教育观念偏误
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中,一个孩儿的家庭结构逐渐形成了不能让幼儿在外受欺负的教育观念严重化的发展趋势,在该教育观念中,当大班幼儿步入集体生活后,一旦遇到侵犯家长即告诫幼儿立刻找老师解决,如果教师未及时解决幼儿的告状内容,家长甚至会亲临幼儿园为幼儿撑腰,指导教师该如何解告状中存在的问题,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比如:幼儿在家庭中与家长沟通时显现出在幼儿园与同伴不和谐因素,在追问的情况下,家长郑重的告诉幼儿必须要找教师进行解决,才能保证自己在幼儿园的地位。
在此
种家庭教育观念中,幼儿迫于家长的压力只能不断地通过告状来实现同伴之间
问题的解决,加重了大班幼儿爱告状的行为习惯。
4.2.2 家长溺爱程度严重
在当前家庭教育中,溺爱已成为核心关键词,尤其在有隔代家长成员的家
庭中,溺爱的教育方法更加明显[16]。
大班幼儿在此种家庭教育的熏染下,各
种小皇帝、小祖宗层出不求,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逐渐升级,导致一旦进
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会出现分享意识不足的实际情况,为告状行为的发生提供了
动机。
比如:家庭溺爱中已习惯独享玩具的幼儿,在幼儿园或其他集体活动中
始终把持自己喜欢的玩具不放手,认为共用玩具就是自己的,当同伴想要与其
分享无果即形成了抢夺行为,导致大班幼儿产生告状行为,且告状行为呈现出
双面性特点。
一方面:老师,他抢我的玩具。
;另一方面:老师,他霸占玩具
不给我们玩。
,不仅增加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频率,更呈现出告状内容的复杂
性特点。
4.3 幼儿层面的原因
4.3.1 幼儿缺少自理能力
通过实践工作的观察,能够看到,自立能力缺乏的幼儿告状发生频率要高
于其他幼儿,在面对问题或同伴行为时,自立能力差的幼儿通常会表现出紧张、焦虑以及情绪压抑的实际状况,而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感,由于无法读懂同伴的
行为,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而激发了告状动机。
比如:幼儿园晨间操中,由于
幼儿较为集中,不小心将小亮的鞋子踩掉,由于缺乏穿鞋子的能力,即可哭喊
着向老师告状:老师,他们把我鞋踩掉了,怎么办呀?又如。
在家庭中衣来伸
手饭来张口的模式下,形成了独立性不足的问题,在母亲让幼儿做一些利索能
力的家务时,即可像平时溺爱他的长辈告状:奶奶,我不会扫地,妈妈非让我
扫地。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看出,缺少自立能力是形成幼儿告状动机主要的原因。
4.3.2 幼儿缺乏交际能力
纵观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出现的告状行为,绝大多数是同班之
间沟通不畅而引发,主要原因即是交际能力的缺乏。
比如:在幼儿园淘气堡游
戏中,幼儿之间在自定的小规则范围内以轮流的方式逐步实现滑梯游戏的使用权,而浩宇小朋友由于不善于言谈,并未参与到游戏的规则之中,在不敢说、
不会说的意识中,始终无法竞争到玩滑梯的权限,在看着其他同伴一次次的实
现了滑梯游戏后,按耐不住自己心中的焦急性情,和小朋友们说:我也想玩滑梯,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我后面是小娜,你问她让不让你玩。
在小娜的口中依
然是:我后面是张伟,你问他吧。
在多次沟通未果后,委屈地向教师告状:老师,他们不让我玩滑梯,我想玩滑梯。
从以上案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部分大
班幼儿由于自身缺乏交际能力,无法融入与参与到集体之中,而引发的告状行为。
5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
5.1 教师层面的解决策略
5.1.1 为幼儿创建宽松的教育氛围
缓解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教育氛围,建立幼
儿与幼儿之间互相关爱的关系,形成友爱意识,在教育环境的支持下互相交往
建立情感依托,有利于缓解幼儿出于表现而引发的告状行为。
比如:在班级规
则制定中要尊重幼儿的情感,提升幼儿参与性,在讨论规则的过程中建立友谊,形成伙伴关系。
在集体思想中孕育出的班级规则的过程中建立幼儿互相关心的
桥梁,而非监督机制,才能在部分幼儿出现示范行为时通过伙伴关系的互相提
醒来纠正不良行为的发生,在宽松的教育氛围中将告状转化为关爱,不仅缓解
了大班幼儿在一日常生活中的告状频率,更为教师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
了空间。
5.1.2 为幼儿构建秩序化教育课堂
蒙特梭利曾经说过:秩序性的教育环境是引导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因素。
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在规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时,应积极地构建秩序化的教育
课堂,并在日常活动中激发幼儿维护课堂秩序的行为。
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
手段引导幼儿认识到具有秩序性教育课堂是确保利益个体均衡化的重要元素。
比如:教师要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合理进行课堂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便于
幼儿拿、取与及时放回所应用的日常用品,为秩序化课堂的创建奠定基础。
并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导入环境引导标识,时时引导,避免不规则行为发生打乱班级整体的秩序性,而引发遵守规则幼儿的告状行为。
因此,为幼儿构建秩序化的教育课堂,能有效地控制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5.2 家庭层面的解决策略
5.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缓解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家庭教育观念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能引导大班幼儿科学的对告状行为进行认知,合理的处理在集体生活中的关系。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与邻里之间的关系要保持和谐,并引导幼儿积极的帮助他人,付出并不意味着要求回报,在他人试探性侵犯的过程中要提高自我修养,以帮助他人纠正不友善的态度,合理的去解决问题,才能改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缓解大班幼儿由于琐事而引发的告状行为。
同时,在个人修养提高的前提下,增强幼儿交流与处事的信心,在无私奉献思想中拓展幼儿的胸怀,在科学的教育观念中树立幼儿正确看待问题观念,方可减免不必要的告状行为发生。
5.2.2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是幼儿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运用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动机与频率。
因此,针对大班幼儿告状频率较高的实际现状,应当科学的运用家庭教育方法予以缓解。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通过亲子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在《共同的乐园》积木搭建游戏过程中体现出互相帮助元素,在构建停车场时,引导幼儿将自己最心爱的小汽车分享出来,才能实现搭建作品的饱满性,不仅增强了小汽车的功能,更为作品添加了丰富的素材。
让大班幼儿深刻的了解到在互相分享中才能实现建筑物的搭建目标,通过分享才能体验更多的乐趣,并在分享过程中培养大班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幸福感,减少溺爱对大班幼儿的负面影响,以达到缓解告状行为的教育目的。
5.3 幼儿层面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