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月考试
高一(上)历史试题卷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2分,共计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请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 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B. 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
C. 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
D. 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统治者借“天”来发布命令。

BCD与材料相符,不选。

材料没有体现用武力强化中央集权,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夏商周时期政治•分封制
2. 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 男尊女卑思想
B. 专制王权的影响
C. 个人主义心理
D. 家族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反映的是把“家族”放在第一位,体现了浓厚的家族宗法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男尊女卑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专制王权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的姓位于名字之后体现了个人主义心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家族宗法观念
3. 商周时期的文献《礼记.王制》和《礼器》中记载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的庙祧制度,这一制度的建设有利于
A. 保证宗族的繁衍
B. 巩固宗法等级制度
C. 完善祭祀仪式
D. 消除贵族之间争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庙祧制度是为保证宗族的繁衍,故A项错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可以看出天子和诸侯庙祧数量是不同的,反映的是政治地位的不同,因此可以看出是巩固等级制度的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更多体现的是庙祧数量差别,与祭祀无关联,故C项错误;庙祧制度本身不能消除贵族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 挟天子以令诸侯
B. 极力维护宗法制
C. 主张废除分封制
D. 推崇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诛杀(对父母)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能因为小妾年轻漂亮)就把妾立为正妻。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信息可知,齐桓公要维护嫡长子和正妻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

C项材料所示不是分封制,故排除。

D项材料维护的是宗法制,而不是法家思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修改了商朝时期的继承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

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虽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思想流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姓与名的组合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5. 一件出土的周代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某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 说明周王朝实行宗法制
B. 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
C. 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 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将一个贵族分封到某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基本情况。

6. 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C. 郡县制的消亡
D. 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答案】A
【解析】周代的用鼎制度是用来维护分封制的,按照其用鼎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可以用九鼎,但是考古人员发现的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却出现两套九鼎,这就意味着地方诸侯国在僭越天子的地位,所以这意味着战国时期分封制受到了挑战,故选A;B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 《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一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二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这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8.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
A. 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 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 丞相自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D. 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答案】C
【解析】丞相制度出现于秦朝,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故A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B;由于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意味着丞相是由“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演变而来的,所以C符合题意;D与题干中的材料无关,故排除。

9.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这一论述最能说明他
A. 赞扬嬴政统一全国的意义
B. 洞悉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
C. 认同西周宗法制度的弊端
D. 肯定秦朝郡县制度的功效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认为秦朝时期没有实现分封制也没有受到来自外来的侵略,所以可以看出其是在肯定郡县制度的功效即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10.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皇位世袭,传之无穷
B. 借助神灵,维护统治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C
【解析】“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众星拱辰、屏藩帝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故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

11. “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

其原因可能是
A. “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B. 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太尉”在秦朝主要由皇帝兼任
D. 长期兼并战争导致军事人才匮乏
【答案】A
【解析】由于太尉是掌管军事的最高中央官员,所以对于刚刚通过战争而建立的秦朝皇帝秦始皇而言,如果任命一个军事才能高的人来担任太尉,将会有可能威胁到自身至高无上的皇权,故选A;BC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2. 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26分。

答案请写在答题卡上!)
13.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左传·桓公二年》:“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
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答案】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延续性:皇帝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
适应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由材料一中的每一横行都可以看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而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之间则体现了分封制,再结合材料二中的“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意思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可知这都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由其中的大小宗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材料二中的“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可以体现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延续性:这里的延续性是指与之前的西周相比,两者的一致性,根据材料三中的“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得出,秦朝的皇帝世袭制延续了西周“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与西周时期的“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相比,材料四中的郡县制取代了材料三中的分封制;这也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原因:变化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要分析春秋战国与秦朝这个阶段与西周相比,在政治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国家出现了局部统一,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西周以来的分封制不利于统一;秦朝则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则适应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4.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

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

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新制度,新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案】政治上:废除封建国家和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

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1点答到其中4点即得满分)
(2)秦郡县制特点:
第一,按地域划分。

第二,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第三,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没有独立性,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列举”。

由材料中的“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等信息可以归纳出政治上的措施;由材料中的“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可以归纳出军事上的措施;由“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可以归纳出经济上的措施。

(2)由“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这种制度是郡县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特点有三个,即
第一,按地域划分郡县的行政区;第二,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第三,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没有独立性,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