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中《红楼梦》探究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上海专用)(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8 社科文中《红楼梦》探究题
【典例示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文时代,我们怎样读名著?
王晴飞
“怎样读名著”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源于最近网络的一个热点话题“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论断,提醒同好“慎入”。

所谓名著,我们不妨认为是指兼具比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禁得起不同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与阐释,且被权威文学体制认可的文学作品。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文学名著”等同于文学经典。

而“名著避雷帖”中的论断,便多有与我们所受的文学教育截然相反之处。

比如《月亮与六便士》是“渣男抛弃妻子横刀夺爱”,贾宝玉也是到处拈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这种网络文学培养出来的阅读方式,只看题材与情节,将人从具体的处境里剥离出来,而不愿意对人物处境及心理有“了解之同情”。

目前的网络文学,很多时候致力于给读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迅速让读者最基本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迎合,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得到补偿性的满足,对世界的既有的认知得到最直接的巩固。

而长期接受网络文学定向投喂的读者也被宠坏了胃口,宠没了耐心,不耐烦看到与自己预设不同的世界,要求作品中有最简单最纯净也最狭隘的人设,最欢快的剧情,最大团圆的结局。

“名著”却不能如网文一般致力于提供足够剂量的情感与欲望的快感,而要去表现人性的隐微,处境的复杂,带读者去领略善与恶两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甚至还会刻意纠正常识,冒犯观众,动摇他们的既有观念,自然会显得不够“道德”,人物也不够“纯洁”,令习惯了网文的读者心怀不满。

在以前的文学场域里,人们常常会以经典文学的标准评价通俗文学,要在通俗文学里找到严肃的意义;而现在熟读网文的读者则与之相反,以网络文学的标准衡量经典文学,要在鲁迅的作品里寻找爽点。

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认真品味的肠胃,也丧失了悉心涵泳的耐心,那么任何名著与类似题材的地摊读物都将失去差别,《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和诲淫诲盗的庸俗文学也被抹平差异——惟一的区别可能是名著的情节不够“过瘾”,对“第三者”的谴责也不够有力。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我们并不完全陌生。

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断,也不是网络时代的专利。

有学者说过一个故事,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在电车上听到有人评价安娜·卡列尼娜,说她是一个很“作”的女人。

而彼时我们的文学史判断则将她作为反抗秩序、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符号,视她的丈夫卡列宁为虚伪、庸俗的官僚。

其实,看起来代表普通民众看法的电车评论,与代表权威的文学史论断,结论虽截然相反,思维方式却并无不同,都是以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作为印证既有价值观念的工具。

文以载道本就是大众最重要的文学认知,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我们身处其间的现代社会,文学向来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解读文学作品也常常从是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入手。

事实上,我们也确实不宜将名著当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确的免检产品。

名著自然往往是“好”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好”除了永恒性,也会有其时代性和阶层性。

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遭遇许多现代人难以接受的价值观念,那些对于古人来说是“爽点”的内容,反会使现代读者产生不适之感,令人“不爽”。

即便是现代文学经典,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钱锺书的《围城》,被网友吐槽为“抖机灵”“刻薄”乃至“男性沙文主义和厌女”,这样的评价并非毫无道理,甚至可以弥补权威阐释之不足,其缺失不过是立论有失偏颇而已。

所以我们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指摘,只是在做判断的时候要保持整体感和分寸感,不去简单地完全抹煞其好处。

我们阅读名著,也要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设身处地去体贴更为复杂丰富的价值观念,以冲击自身的既有观念,拓宽我们的价值视域,使我们对世界与人性更多理解,而非更多偏见,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细腻敏感,而不是更加冷漠麻木。

名著也需要我们的“再创造”。

以网文的方式理解名著,视为待避之“雷”,固然简单粗暴,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将名著视为“雷池”禁区,当作仅供顶礼膜拜的僵死的遗物。

(有删节)7. 有同学阅读有关《红楼梦》“名著避雷帖”后,查阅《红楼梦》中下列内容,认可“贾宝玉是到处沾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的评价。

请结合本文以及阅读《红楼梦》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

附:《红楼梦》:“后人《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答案】
7. 我不认可这种评价。

这一评价简单依据《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待女子多情、对功名仕进的蔑视等情节,给人物作标签式评价,没有把人物放诸特定环境,认识到其多情背后对女子的悲悯情怀,对美好的人与物的珍视。

同时,该同学对《红楼梦》中词作的理解也存在偏颇,作者借词明写贾宝玉徒有其表,无能不肖,实则明贬实褒,批驳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评定标准,暗示贾宝玉是一个不同流俗的多情率真的反叛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亮明观点,“我不认可这种评价”,然后结合文体和《红楼梦》阅读进行分析。

结合原文“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论断”“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断”“要去表现人性的隐微,处境的复杂,带读者去领略善与恶两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可知,网络文学阅读容易脱离人物特定环境,给人物作标签式评价。

“贾宝玉是到处沾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的评价,简单依据《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待女子多情、对功名仕进的蔑视等情节,给人物作标签式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多情背后对女子的悲悯情怀,对美好的人与物的珍视。

《西江月二首》见于《红楼梦》第三回。

这两首词集中地描绘了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批判。

全词所用的主要手法是反语,实现了外贬内褒、正话反说的效果。

“贾宝玉是到处沾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的评价,显然没有正确理解词作内容,也没有正确、全面地认识贾宝玉的形象。

【对点演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与效果
①对于多数人来说,“真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感受。

如果时间与空间构成意识内部不可或缺的坐标,那么,“真实”则是维持生活经验稳定及连续的基本保证。

②“真实”是一种如此强大的需求,而“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表现出多数“虚构”作品所不具备的硬朗与粗犷气质。

③体现在非虚构写作上,其内容必须确有其事,它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

但是,这个举足轻重的前提通常依赖作家的自觉遵从,非虚构作品发表之后也并未跟随一个严格的鉴定程序。

事实上,“虚构”与“非虚构”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源自文类、文体以及叙事修辞形成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由话语规则决定的。

④比如小说、戏剧、电影可以尽情虚构,并且可自如地调度各种相关的叙事修辞,而新闻报道之类的非虚构写作既新且旧,它与多种文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叠,同时又与它们保持相当程度的差异,它仿佛是在诸多文体的接壤地带被重新规划出的另一种特殊文体。

人们无法正面描述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特征,而只能从对非虚构写作与诸多文体异同的观测中逐渐确立其某些界桩。

⑤那么,如何辨识非虚构写作与典型的虚构作品——譬如小说?显然,“非虚构”与“虚构”的差异已渗透到具体的叙事修辞中。

“虚构”通常带有更为明显的传奇性,对于小说而言,所谓的传奇不仅在于事件的离奇和曲折,也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时常包含人物心理活动,甚至直接叙述“意识流”或者片段的感官印象。

因此,小说的叙事具有更大的细节密度,情节内部织入更多独特的性格或者人物内心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在深层的意义上决定了情节的发展逻辑,即所谓“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相对地,非虚构写作更接近新闻话语,作家更为注重的是事件外部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非虚构写作对于社会事件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个别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重视。

在“非虚构”的作品中,交替出场的众多人物与纷杂线索的交汇共同组成一个公共事件。

⑥此外,与非虚构写作共享同一种话语规则的还有历史话语。

历史学家很少耗费笔墨还原个别人物的肖像、服装、言行细节——除了君王。

文学话语的分析单位是“人生”,譬如,小说的情节轮廓通常由个别人物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来填充,情节的延伸线路与人物的命运几乎同辙。

而现在,人们似乎在小说与历史话语之间再度发现了非虚构写作的营地。

较之小说的人物刻画,非虚构写作更为倚重事件的逻辑及其外在的完整性;较之历史话语,非虚构写作的视角集中于人物及其活动轨迹的后果。

非虚构写作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远逊于小说,但又极大地超过了历史话语的概括性陈述所具有的程度。

⑦当然,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话语规则的范畴。

然而,除了话语规则包含的文化默契,人们很少进一步区分“虚构”与“非虚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是小说、历史话语或者非虚构写作,均不存在固定的、始终如一的标准形态。

一种文类、文体的兴盛和衰败更多取决于时代的文化环境。

非虚构写作充当了文体谱系之中新的一员,尽管我们可以鉴定它与左邻右舍的异同,但是,真正必须追问的是,时代的文化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呼唤了非虚构写作的出场,同时,“虚构”又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追问是判断非虚构写作前景——也是判断各种文类或文体前景——的前提。

7. 小浦在阅读《红楼梦》后,发现书中多处内容与作者曹雪芹家世存在对应关系(见下表)。

由此产生了疑惑:《红楼梦》是否有“非虚构”写作成分呢?请结合以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红楼梦》曹雪芹家世
荣宁二府的祖先贾源、贾衍兄弟自陈“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

(第五回)曹家先祖曹振彦、曹玺父子在清王朝建立过程中屡立战功而发家,到雍正初年被抄家,时间跨度将近百年。

太祖皇帝仿舜南巡时,江南甄家接驾四次。

(第十六回)曹寅曾在江宁织造任上四次接待康熙南巡。

贾母听戏时提到《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

(第五十四回)《续琵琶》是曹寅的作品,《胡笳十八拍》就是此剧第二十七出《制拍》。

【答案】
7. 示例:《红楼梦》具有“非虚构”写作成分。

本文作者观点“非虚构”写作前提是作品内容确有其事,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

“非虚构”写作在话语规则方面更重视社会事件的呈现,作家更注重事件外部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

首先,依据表格,《红楼梦》与曹雪芹家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家族跨度“近百年”“接驾”及“续《琵琶行》”等,人物、时代、细节均有事实,符合“非虚构”写作内容必须真实发生的前提条件。

其次,小说中的“四次接驾”充分展现江南甄家盛极一时的气势及地位;“功名奕世、富贵流传”等都围绕社会事件要素展开, “真实”背后即以曹家的发展史折射时代环境的整体风貌,符合“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及效果。

基于以上,《红楼梦》具有“非虚构”写作成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红楼梦》具有“非虚构”写作成分。

结合原文“体现在非虚构写作上,其内容必须确有其事,它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可知,“非虚构”写作前提是作品内容确有其事,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

所给材料有小说《红楼梦》与作者曹雪芹家世的对比,从对比中我们不能看出小说中的人物、时代、细节均有事实,符合“非虚构”写作内容必须真实发生的前提条件。

结合原文“非虚构写作对于社会事件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个别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重视”“非虚构写作更为倚重事件的逻辑及其外在的完整性”可知,“非虚构”写作在话语规则方面更重视社会事件的呈现,作家更注重事件外部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

而“曹寅曾在江宁织造任上四次接待康熙南巡”充分展现江南甄家盛极一时的气势及地位;“荣宁二府的祖先贾源、贾衍兄弟自陈‘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真实”背后即以曹家的发展史折射时代环境的整体风貌,符合“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及效果。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安伯托·艾柯在《开放的作品》一书中认为,阐释者、演绎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开
放的,这是隐喻意义上的作品之开放。

②从上来看,一切艺术作品皆是开放的作品。

这是因为“在刺激和理解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反映活动中,作品的任何一个欣赏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都有自己的受到特殊条件限制的感受能力,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水准、品位、爱好和个人偏见,这样一来,对作品的理解就是按照个人的特定方向来进展了。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所处时代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在意识活动中建构的文本形象就会有差异。

鲁迅先生也曾经在《读书琐记》中谈到不同时代不同的林黛玉形象。

他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

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

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
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

但试着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③文本的丰富阐释性,还与文本的结构有关。

伊瑟尔曾详细阐释了读者的阅读活动,他认为,人们在阅读活动中成功的交流,将依据文本在何种程度上作为相关物在读者意识中建构自身。

阅读活动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而我们的理论所关注的重心,则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语言学符号和文本的结构,在读者理解活动的不断激发下发挥其功能,读者的理解活动虽然由本书引起的,但却不完全受本书的控制。

如果文本的构成之物过于清晰,使读者殆无想象之余地,或者其构成之物过于晦涩,使读者根本无法想象,这两种情况都无法使阅读活动中的双方达成完善的交流。

④真正吸引读者的文本,应该包含一些“未定点”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活动中。

以弗吉尼亚·伍尔芙评论简·奥斯汀的小说为例,来看文本中空白点的保留。

她说:“简·奥斯汀是这样一位感情笃深的女主人,尽管外表上不露痕迹。

她激发我们去填充空缺。

虽然她所提供的是一些琐事,但却是一些在读者大脑中延伸并赋予外表上卑琐的生活场景以最为恒久的形式的东西,一般人们强调的总是人物呀性格呀……而现在对话的反转与扭曲则造成了我们的悬念。

我们须将注意力一半盯着眼前,一半又须想着未来。

”文本中的空白,与语言的模糊性有关,它营造了结构上的悬念、突转、否定以及语义的多重性。

譬如,麦尔维尔《白鲸》开篇句子,“叫我以实玛利”。

这句话的未定点,刺激读者作出如下解读:一是“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自称为以实玛利”;二是“我其实不叫以实玛利,但我要让你叫我这个假名”;三是“我命令你叫我以实玛利”。

开篇句子的模糊性,就构成了文本空白点,从而形成了语义的丰富性。

⑤此外,包含象征结构和象征意义的文本,也是对文本新的反应和解释开放的。

很多现代主义作品就是建立在象征的运用基础上的,显然,这些作品是开放的作品。

安伯托·艾柯用作品的“开放性”理论,对卡夫卡、乔伊斯等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他说:“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种开放性的作品。

”确实,在我们阅读卡夫卡的小说时,不能从百科全书所定义的含义上去理解文意,无论是城堡、诉讼还是等待、酷刑等,都包含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可能是生存意义上的,也可能是心理、神学意义上的。

文本的意义不再是唯一的,读者的重复阅读,有助于揭示出新的价值和意义。

这也是开放的文本赐予读者的可贵的精神旅行。

(节选自张屹《赛博空间与文学存在方式的嬗变》,有删改)
7. 请结合你的《红楼梦》阅读体验,在下面两则材料中选择其一,谈谈其中的“未定点”对激发读者想象力的作用。

材料1
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

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

”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

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

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

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

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

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材料2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答案】
7. 答案示例一:材料1中写王熙凤和贾琏的对话,说起给薛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顺带提及了黛玉,看似是无意闲谈却形成了文本中极为精彩的未定点。

特别是其中的一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那么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不同;林黛玉作为贾母的亲外孙女,小说中为什么不去描写给她做十五岁生日的场景,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预留空白点,正如文中所说,“我们须将注意力一半盯着眼前,一半又须想着未来。

”这一不写之写恰是暗示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黛玉的很多不合时宜的弱点逐渐暴露,随着贾府的衰败,她在贾府的地位每况愈下。

答案示例二:材料2中黛玉临终前所说的“宝玉,宝玉,你好……”表面看是黛玉临终话未说完,然而未说完的话形成了文本的未定点,也就是话语的空白,这个空白让读者产生想象,黛玉未说完的话到底是宝玉你好狠心,对宝玉负约娶宝钗的失望痛心,抑或是“宝玉,宝玉,你好好活下去”表达对宝玉日后生活的担心,还是其他,留待读者的想象,同时不同的想象内容也对黛玉离世时形象的产生影响,形成了作品的开放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未定点”对激发读者想象力的作用,主要出现在原文第四段,如“真正吸引读者的文本,
应该包含一些‘未定点’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活动中”“文本中的空白,与语言的模糊性有关,它营造了结构上的悬念、突转、否定以及语义的多重
性”“开篇句子的模糊性,就构成了文本空白点,从而形成了语义的丰富性”。

示例一:材料1中“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你今儿糊涂了。

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

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想来若果
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王熙凤和贾琏的对话,说起给薛宝钗过十五岁的
生日,顺带提及了黛玉,看似是无意闲谈却形成了文本中极为精彩的未定点,属于营造了结
构上的悬念、突转、否定以及语义的多重性。

“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
不同了”,会激发读者想象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不同;林黛玉作为贾母的亲外孙女,小说中为
什么不去描写给她做十五岁生日的场景,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预留空白点,正如文中
所说,“我们须将注意力一半盯着眼前,一半又须想着未来。

”这一不写之写恰是暗示说明
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黛玉的很多不合时宜的弱点逐渐暴露,随着贾府的衰败,她在贾府的
地位每况愈下。

答案示例二:材料2中黛玉临终前所说的“宝玉,宝玉,你好……” 属于语言的模糊性,构
成了文本空白点,从而形成了语义的丰富性。

表面看是黛玉临终话未说完,然而未说完的话
形成了文本的未定点,也就是话语的空白,这个空白让读者产生想象,黛玉未说完的话到底
是宝玉你好狠心,对宝玉负约娶宝钗的失望痛心,抑或是“宝玉,宝玉,你好好活下去”表
达对宝玉日后生活的担心,还是其他,留待读者的想象,形成了作品的开放性。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应该有所敬畏
王学泰
①就在不远的二三十年前,“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同义语。

电影或戏剧中,当创作者写到他心爱的英雄人物时往往要加进一句“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再配合一些假大空话,以鼓舞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自己,从而使剧中的人物“高大”起来。

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

然而人们在过分的“无所
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

于是,社
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

②四十年前的“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
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结果是“玉
皇”“龙王”都没有当成,“天”“地”也越“改”越糟,越“换”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