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三个字。
(板书“叶圣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人的——
生:名字。
师:有关叶圣陶,你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生1: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作家,我看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叫《荷花》。
从《荷花》这篇文章里,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很会观察的人。
师:你真善于学习!还有吗?
生2:叶圣陶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编辑。
师: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又是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因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贴得非常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专门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篇观察范文,题目叫(手指课前板书好的课题,生齐读——《爬山虎的脚》)
师:叶圣陶爷爷在生活中观察到了哪些东西,又是怎样把它写成这篇文章的?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放开声音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我看到许多同学都举起了小手,已经读好了,是吧?刚才在读的时候,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当中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句子?你的小手举得最高,请你吧。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
生:感觉句子翻来覆去的。
师:你有“翻来覆去的”的感觉,是吧?这个句子有两个生字,的确挺难读的,不瞒你们说,老师第一次读的时候也出错了,所以我也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
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
) 师:现在谁有信心来读一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一男生读。
)
师:读得不错,尤其是这两个红色的生字(茎、柄),看老师写一写。
“茎”是草本植物,所以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什么部件?
生1:“经常”的“经”去掉绞丝旁。
师:(板书“茎”)对,这就是“茎”。
还有一个字就是“柄”,木字旁,它也是个形声字,右边是甲乙丙丁的“丙”。
(板书“柄”)师:那么,“茎”到底是在植物的哪个地方呢?“叶柄”指的又是什么呢?别急,请在作业纸的图边上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茎”,一个“柄”,把字写漂亮。
(学生书写。
教师板画“茎”、“柄”、叶图,请一生上黑板标注“茎”、“柄”)
师:他标注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茎”,什么是“柄”,一起读一遍,把这两个的后鼻音读准确。
(师范读、生跟读)
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在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请快速读读课文,找出来。
生: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真有一双火眼金睛。
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1: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长的地方。
师:对,写了它长在哪儿。
第二自然段写什么呢?
生2:爬山虎的叶子。
师:是的。
课文只有三至五自然段直接写——
生:爬山虎的脚。
(板书“3—5”)
师:那我们就直奔重点,先来学习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
请同学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在第三自然段中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他又是怎样把它写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圈圈画画,在你有收获的地方做简要的批注。
(学生自读作批注)
师:同学们静心读书的样子真让老师喜欢。
好的,现在愿意打头阵,先来跟大伙儿分享你的读书收获?
生: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观察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师:你从哪个句子中体会到叶爷爷主要观察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生:“茎上……触角”。
师:哦,关键在这里(教师点击,该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它的样子像——
生接读: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这就是爬山虎脚的样子,也可以说是它的——
生:形状。
(师板书“形状”)
师:爬山虎枝状的细丝和蜗牛的触角到底相似在哪里?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蜗牛的触角图片和爬山虎的脚图片,比较感悟相似之处。
再读句子。
)
师:除了写了爬山虎脚的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它脚长在哪里。
师:长在哪里?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师:说完整了吗?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师指板画图,让学生判断准确的位置)
师:对啦,读书就得认真,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
你看叶爷爷写得多么清楚。
(板书:位置)
师:除了写清楚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嫩红。
师:哪句话里看出来?一起读。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
师:嗯,叶圣陶爷爷用平实的语言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在——
(生齐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方面——
师:它的形状是——
(生齐读:茎上长叶柄的方面……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颜色是——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
师:瞧,爬山虎的脚,它的形状、位置、颜色都与别人不同,这就是它的——
生:特点。
(师板书“特点”)
师: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写出了脚的特点,让我们读来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写得这么精准、妥帖的句子,你能再用心地读一读,争取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
(生自读自背)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大多数都会背了吧?这么有信心呀!那这样,同桌互相背背,背得正确流利的别忘了夸夸他。
(同桌互相检查)
师:孩子们,叶圣陶爷爷能把爬山虎脚的特点描写得这么精准,他是怎么观察的?请再快速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的。
生:他是仔细观察的。
师:从哪个词看出?
生:注意。
师:是呀,只有很专注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秘妙。
(板书“注意”)叶圣陶爷爷是通过自己注意地观察,才能如此细致精准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那么在四、五自然段,叶爷爷又重点观察了什么呢?又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四、五自然段。
(生自读)
师:第四自然段,叶爷爷重点观察了什么?
生: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师板书“怎么爬”)师:到底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上爬的呢?拿起笔,圈一圈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词。
(学生默读圈词)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词?
生:触、巴、拉、贴(师板书)
师:整个爬的过程就是由这四个动词构成的,对吧?
师:真好!这四个是动词,我们可以尝试用动作来表现。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来演一演。
(师兴起自己的手臂)你的手臂就是爬山虎的茎,你这只手上的指头就是它的脚,明白了吗?(生边读边演)
师:谁愿意上台来演一演?大家来给她配音。
(一女生演,其他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一脚一脚爬墙的句子。
)
该女生“触”墙动作过猛,师示意学生停止。
师:我刚才看她是这么“触”的,你们觉得她这样“触”对吗?
生:不对,应该轻轻地摸。
师:如果像她这样应该用哪个词?
生:撞、碰。
师:为什么?
生:“触”应该是轻轻的。
师:对,“触”是轻轻的,此时的脚只是细丝呀,明白了吗?
(再次演、读)
该生在演“拉一把”的时候,把整条手臂贴在黑板上,教师及时表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演,这次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得要好,演得也要好,其他同学仔细看。
(两生上台读、演,朗读和表演都比较到位。
)
师:嗯,读得好,演得也好,看来同学们真明白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奖励大家,老师把爬山虎爬墙的动作做成了动漫,想看一看吗?
生:想。
(师边播放爬山虎爬墙的flash动画,一边解说。
)
师:诶,孩子们,在欣赏动漫时老师脑子里冒出了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壁虎也是在墙上爬的,那能说壁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生:不能。
师:那应该用哪个词来说壁虎往上爬的?
生:一步一步。
师:为什么?
生:壁虎的脚是可以移动的。
师:老师特意查过字典了,“步”是行走时两脚的距离。
爬山虎是一脚爬出去就——
生:固定在那里了。
师:然后再长出新的脚,爬出去又——
生:固定在那里。
师:壁虎是怎么样的?
生:壁虎的脚不是定在那里的,它会移动。
师:叶圣陶爷爷不仅观察得仔细,而且用词也用得非常——
生:准确。
师:是呀,非常精准、妥帖。
用词这么精准,他到底是怎么观察的?课文中叶爷爷也用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仔细。
(生齐读“如果你仔细……蛟龙的爪子。
”)
师:看来叶圣陶爷爷不但观察得很专注,而且观察得很——
生:仔细。
(板书“仔细”)
师:同学们,那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叶爷爷又重点观察到了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不触墙会怎么样?
师:我们来说说看,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怎么样?
(生齐读“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师:要是它触着墙呢?
(生齐读“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师:也就是说,这其实是爬山虎脚的一种——
生:变化(板书“变化”)
师:这种变化是一会儿就能看清楚的吗?
生: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一会儿呢?
生1:“不几天”、“逐渐”
生2:“后来”。
师:对!从这些词语里都可以看出来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时间很——
生:很长。
(板书“长时间”)
师:你要是不相信,我把这些词变成灰色,去掉它们你读读看,有没有长时间观察的感觉?
(生自读)
师:要是我把这几个词拿掉,你感觉他观察的时间很——
生1:很短,几秒钟就好了。
生2:很短暂。
生3:很快它就已经成长好了。
师:是的,所以这些词能不能缺少?
生:不能。
师:来,我们把这几个词突出地读一读。
(生齐读“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师:同学们,你们看,叶爷爷在观察爬山虎脚的时候不但很(教师指板书)——
生:注意。
师:而且很(教师指板书)——
生:仔细。
师:观察的时间(教师指板书)——
生:很长。
师:写的时候才能写得非常精准。
假如你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你又会怎么介绍自己呢?拿起笔,任选一个主题,可以是写爬山虎脚的特点,也可以是写怎么爬,还可以写脚的变化,不过,要以第一人称写。
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的语言以及精准的描写,你都可以用。
(生边写,师边指导、批改)
师:刚才,我一巡视走一边批改,有一些同学写得不错,请打过五角星的举手说一说。
(三个主题各请一名学生来说一说)(师读第一句“我是爬山虎的脚”,生接读)
生1:(第一自然段)我躲在绿叶底下不引人注意。
我长在茎上,叶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把“我长在茎上”改成“我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后面的“叶柄”去掉,这样就非常清楚了。
生2:(第二自然段)我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就立即巴住墙,把嫩茎拉一把,让它紧贴在墙上。
后来,我的脚会逐渐变成
灰色。
师: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很不错。
不过,细丝触着墙前和触着墙后的变化如果能写一下就更好了。
生3:(第三自然段)我和墙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没有墙,我不几天就会枯萎了,后来可能痕迹都没有了。
如果触着墙,细丝和小圆片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谢谢,非常好。
看来同学们在写的时候,都能学着叶爷爷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写清楚,写准确。
可是,同学们刚才说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不是写爬山虎的脚,那叶爷爷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第一、二自然段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为什么?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生1:如果没有第一、二自然段就不知道爬山虎的位置了。
师:嗯,那就不知道它长在哪儿了。
生2:如果去掉第二自然段,别人就不知道它有没有叶子。
师:那就光长着爬山虎的脚,就没有美感了。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爬山虎长在墙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叶子。
师:所以叶爷爷先写引人注意的叶子是不是更有道理呢?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合理呢?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地去学习、去琢磨吧!
《爬山虎的脚》课堂教学实录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出个谜语,大家可要听好了,
第一个: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生:丝瓜
师:正确,听好第二个: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生:葡萄
师:非常正确,这丝瓜、葡萄都属于攀爬植物。
今天,咱们也要学习一篇关于攀爬植物的文章——(手指课前写好的课题,生齐读)师:爬山虎这种植物,不用咱们给它搭架了,自己有脚,可以自己往上爬。
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爬的?
生:想
师: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并想想:文章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后,咱们先看看文中的生字生词你都掌握了吗?(出示生字生词)有哪位同学可以带领大家读一读生字词?(一生读生字词,其余学生跟读。
)
师:真棒,预习得很充分,词语掌握得不错,那么有没有觉得特别难写的字,需要大家一起来写一写?
生:叠字很难写漂亮,写起来很长,很复杂,不好看。
师:确实是这样,咱们一起来写一写。
写“叠”字的时候,上面的三个“又”要注意,写扁些,下面写得宽点儿,“且”字的最后一笔要写长一些,托住上面部分,让这个字站稳。
下面,请同学们在写
字本上写写这个字。
(生自由练写。
)
师:写好的同学同桌互换,给同桌提提建议。
(生自由交流)
师:下面,咱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爷爷在介绍爬山虎的时候,写了它很多方面的内容。
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在你最感兴趣的那一方面停下脚步,拿起笔来,画一画,写一写,写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生自由默读课文,作简要批注)师:读好了吧,下面小组进行交流,看看你的学习伙伴都对爬山虎的哪些方面感兴趣。
(小组内交流)
师:看同学们交流得热火朝天,老师也很想先听听大家的介绍,谁愿意把你的读书收获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呢?呵呵,自信的小伙子,请你来!
生: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大家一起来看看,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吗?
生:它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很美呢。
师:是吗?你从哪里读出来它很美呢?
生: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原来是这里,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生读)
师:很好,有感觉。
来,孩子们,我们也来轻柔地、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真美!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第二自然段?哦,你手举得老高,你找的也是这句话吗?
生:不是,我觉得“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这句话也很美,写叶子长得那么和谐,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师:哦,孩子,你不仅会读书,更可贵的是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了不起!那你能带着这种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吗?(生读。
)师:读得真不错!来,继续交流。
生:我找的是第四五自然的,这是写爬山虎怎么爬的,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师:画出这一部分的同学有哪些?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呀。
生点头。
师:那么爬山虎是靠什么爬的呢?
生:脚
师:在了解它是怎么爬之前,老师觉得有必要先认识一下它往上爬所用的脚。
你们觉得呢?
生:嗯,有道理。
师:(出示图片)看看,这就是爬山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
文是怎么写的?请用心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体会。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
师:书是靠自己读懂的,孩子们,这么一读,现在可以告诉老师了吧,爬山虎的脚长在——呵呵,只是在茎上吗?对啦,读书可一点儿马虎不得,是茎上长叶柄地方的反面。
爬山虎脚的形状是——颜色呢?
师:看来叶圣陶爷爷描写得细致明白,大家一读就印象深刻了。
老师发现,叶老先生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用了一个特殊的句式,写得非常形象,你找得到吗?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这是个比喻句。
师:嗯,爬山虎的脚许多人没见过,可小蜗牛的大伙儿都认识,它头上的触角都见过吧?用上这个比喻句,咱们在读这句话时脑海中马上就呈现出爬山虎脚的样子,多形象呀!所以,咱们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合理地运用上修辞方法。
师:了解了爬山虎脚什么样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吧?这位小男生,你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了,有话想说是吗?
生:刚才在自己读第四自然段时,我在桌面上演了一下,我来给大家演一演吧。
(生到台前把手臂当爬山虎的茎,手指当爬山虎的脚,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爬山虎爬的过程。
)
师:多好的办法,用演示来辅助讲解。
同学们发现了没?他刚才演示的那几个动作非常重要,你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圈出描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有哪些同学能够找出文章中相关的语句
生读,圈画。
师:找出动词来了吗?谁来说说。
生:作者用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非常有动感。
师:嗯,体会得很深刻呀!诶,孩子,刚才你说爬山虎的脚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山,那我要是说它是一步一步地往上年爬,行吗?为什么?
师:看大家都议论纷纷,有不同看法是吧?不着急,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有见解想发表了吗?哦,请你吧!
生:不能说成“一步一步”,因为爬山虎的脚爬出去就固定在那里了,它想再往上爬就得再长出新的脚,爬出去又固定在那里,就是这样,爬一截长一只脚,再爬一截再长一只脚,不停地爬不停地长出新的脚来。
它不像壁虎那样可以移动四只脚,所以只能说是“一脚一脚”。
师:分析得让人心服口服,太了不起了!看来叶圣陶爷爷用词真是太准确!来,孩子们,带着刚才的读书体会咱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生齐读)师:听到这,老师想问问大家,爬山虎的脚,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样子吗?
生:不是
师:哪有什么变化呢?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看出了爬山虎很厉害,
生:“……要是……休想……”我读出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很有力量。
师:对呀,小小的爬山虎的脚,却那么有力量,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好了,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很多,能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怎么往上爬。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虽然很简单的一个小小脚,但是却有很大的力量
生:我知道了写好一个事物,可以写一个比喻句,让人家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生:我觉得爬山虎很让人敬佩,不用人帮着它们生长,自己就这么一脚一脚地爬那么高。
我们胡同头上就有一家种着爬山虎,爬了满满一墙,很有生命力。
师:是呀,一株小小的爬山虎,在叶圣陶的笔下,那么形象地爬
满了一墙。
有同学提到了你也见过爬山虎,见过的举手。
你有仔细观察过爬山虎吗?
生:没有。
生:有,但是,没有叶圣陶那么仔细。
师:对呀,咱们该学习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的方法,长时间、细致认真地观察。
请同学们回家之后,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仔细观察,写一篇小练笔。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师:“虎”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写。
(师范写,生书空。
)
师:看了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
生: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呢?
生:爬山虎有脚,那它是怎么爬的?
师:真是一班会提问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有趣又有价值。
是一种植物,在我们的校园里就生长着这样美丽的爬山虎,你注意过吗?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划出了生字词,咱们来请同学读一读。
谁来读?你愿意读哪一段?
生:我想读第一段,
生:我想读第二段,、、、、、、
师:好,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
准备好了吗?
生读。
师:好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来说说。
生:他们有的读得不准确。
师:哪个字不准确,能不能说一说。
生:爪子的“爪”。
师:还有吗?
生:最后一段少读了两个字,应该是一根茎。
师:这个字是不是读茎呢,请跟我读。
生跟读茎。
师:从读中看出大家预习读书的本领特别高,那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生:我认为是后四段。
生:我认为是三四段。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三四五段。
师:有三种看法,同学们认为哪种准确呢?
生:三四五段。
师:看样子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
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想,请默读。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很好。
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
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他的脚一拉直就粘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的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的贴在墙上好。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投影:教学目标
(1)说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么在墙上爬的。
(2)背诵或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3 。
)师:根据老师的提示,熟读思考,画做背写。
生读。
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就能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自由读。
)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读划都有收获。
我们的小组就是根据大家的喜好分的,有画的小组,做的小组,背的小组,写的小组。
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二个目标,利用画、背、做、写谈谈爬山虎的变化,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小组间也可以展开比赛。
(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星级评定表)哪个小组做得好可以得到星星。
好了,现在我们就开始画、做、背、写。
师:准备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各小组迅速汇报,评出星星,呆会儿请上来。
小组评定。
师:还没有完成的先停下来,这些东西老师送给你们,回去再斟酌。
谁来展示一下,谁的画画得好。
请你来。
展示学生作品
师: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先画两根须,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