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0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PPT、优质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 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 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 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 出了量化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 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 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 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回归整体
(1)这首诗共 16 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 4 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 齐读课文
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 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 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 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 “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 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 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 文。 3. 分小节,理清脉络。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 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 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 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 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 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 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 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fb n
zq
(2) 指名认读对照。
(3) 出示填充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
)
G(
)
Q(
)
D(
)
M(
)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标点符号歌》。 (2).指名试读
。
(3) 教师范读。 (4) 教师讲解。 3. 练习。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4) 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 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 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 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
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 法完全
2. 学生练读。 3. 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 放录音欣赏。 2. 指着板书引背。 3. 各人轻声背诵。 4. 分组交换背。 5. 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 抄写生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忘() 你(
) ) 古( ) 邻(
盲() 您( 3. 扩词训练。
) ) 郊( ) 您(
(1).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 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 什么
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 不见东 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 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 想,上 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 使人想到 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想一想苗苗和季老分别是个怎么样的人?
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 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 言表;
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 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 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 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
回归整体
朗读、思考后,品味题目的寓意: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 -苗苗;“大树”-季羡林。
课文分析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 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 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 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 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 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 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 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 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 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 小结。 (4) 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 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 什么“
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 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 句话说
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 这么说? (4) 小结,齐读。 第三节
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
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 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教师范读。
新课程 新思想 新理念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 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 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 学习活动。
彭 (péng)(腋下) 侠 (xiá) (贪婪) 嗯 (ng) 语气词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
(1) 齐背字母表。 (2) 启发学生将形状基本一样的字母连起来。 (3) 引导学生将形状比较接近的字母连起来。 (4) 引导学生将形状有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5) 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对着读,边读,边注意他们的形状。 3.
练习。
(1).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Z M Q D F
BN
W
mg s
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 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 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
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
面发展。
整体感知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 了哪些见解?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训练 1. 看图。
(1) 图上画了什么人? (2) 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 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 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 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 指名读。 (2) 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火车”练习朗读。 4. 反馈,检查朗读。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导学习第一组句子。 a.出示三个句子。 b.指名读。把句子中的“渐渐”去掉,在朗读时与原句比较,体会 “渐渐 ”的意思。 c.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天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凉了?高粱是不是一下 子就熟 了?天色是不是猛得一下子就黑了?进一步体会“渐渐”的含 义。 d.再读原句,让学生具体感受“渐渐”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逐渐变 化,这 个变化需要一定时间。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出示句子,自由读。 b.指名读第一行两个句子,思考:这两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c.指名读第二行,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d.再指名读这一句,“又”要读重音,表示强调。 e.学生自读第三行句子,边读边思考:这句话中的两个意思哪个更 重要?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 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 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 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
3.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 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 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 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 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 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练习2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 2. 认识四种标点符号及它们的用法。 3. 读句子,在一定语境中进行句式的初步训练。 4. 熟记成语。 5. 朗读背诵古诗。 6. 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7.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幅图,并有条理说一段话。 教学 重难点:认识标点,知道它们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2 作业设计:连线,读背训练、写字、说话。 教学时间:四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