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防制措施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对怀孕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严重时造成久配不孕,从而淘汰,给生猪养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治对于种场和规模场来说意义重大,本文对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了详细分析和探讨,试图为临床防治和净化本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防制
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死胎、产木乃伊及久配不孕等繁殖障碍。

其他猪感染后几乎没有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在怀孕早期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

怀孕中期感染,胎儿死亡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感染的胎儿有自免疫能力,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

病变主要是在胎儿,可见感染的胎儿发育障碍和生长不良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病变。

母猪子宫内膜轻度发炎,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现象。

2 诊断
2.1 病毒抗原的检查包括
PPV荧光抗体直接染色法和PPV酶标抗体直接染色法两种。

2.2 血清学诊断
(1)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使用微孔板上包被有PPV抗原的试剂盒,将被检血清加至微孔板上,样品中如果存在PPV抗体,说明样品中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与微孔板上的抗原结合。

加入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经过一段时间作用后,洗板,加入能使过氧氢化物酶显色的底物,在酶标仪的一定波长下,没有颜色反应的为阳性样品孔,反之有颜色反应,样品中抗体的量和酶标孔颜色成正比。

2.3 PCR
PCR技术是利用DNA片段旁侧两个短的单链引物,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异 DNA片段技术。

应用热稳定的聚合酶,通过双链DNA 末班的热变性、引物退火和引物延伸的重复循环,片段以指数方式增加了百万倍。

从非常微量的DNA甚至单个细胞所含的 DNA起始,可产生ug 量的PCR 产物。

3 防治措施
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是引种控制,第二是免疫接种,第三是场群净化。

3.1 引种控制
场外引种很多情况下会导致疫病的发生,规模种场、规模商品场原则上实行“自繁自养”,防止将病毒猪引入无本病的猪场。

场外引进动物须选自非疫区的健康动物群,进行猪细小病毒病的血凝抑制试验;引进后进行定期隔离检疫,确保健康时方能混群饲养或配种。

发生疫情时,首先应隔离疑似发病动物,尽快做出诊断,进行封锁,制定扑灭措施。

做好全场特别是污染猪舍的彻底消毒和清洗。

病死动物的尸体、粪便及其他废弃物进行深埋处理或高温消毒处理。

3.2 免疫接种
近年来公认的预防措施就是免疫,免疫的疫苗分为灭活苗和弱毒苗,在我国主要使用灭活苗。

被该病所污染的猪场,可通过自然免疫或免疫接种来建立足够的免疫保护,从而控制疫病的发生。

平时采用猪细小病毒病油佐剂灭活疫苗预防注射,以期获得稳定而较持久的抗体水平。

即后备母猪、公猪断奶后免疫,2ml/头,间隔一个月或配种前2周再免疫一次,2 ml/头。

以前部分专家认为猪细小病毒病只感染初产母猪,感染免疫一次可产生终生保护。

近期一些研究表明 :母猪只在配种前接种1次不足以保护第二及以后胎次得到免疫保护,甚至首胎还有母猪繁殖障碍症状,二免后第七天即能产生强烈免疫记忆应答反应,故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免疫两次为佳。

研究证实:不论母源抗体高低都不会明显抑制疫苗主动免疫反应,当母源抗体(HI)高于150 时,灭活苗接种后抗体水平先下降后上升,升幅1~3倍;母源抗体(H)低于26 时,主动免疫抗体持续上升;经产母猪在配种前免疫1次有其实际意义。

猪细小病毒病(PPV)和猪圆环病毒Ⅱ型( PCV-2) 同时接种PCV-2阴性断奶仔猪,发现仔猪断奶多系统衰弱综合症(PMWS)比单纯用PCV-2接种引起的症状严重,加强母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仔猪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避免猪细小病毒并感染,这也是预防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引起的 PMWS及肾炎皮炎综合症的有效办法。

3.3 场群净化
场群净化是我国目前的动物防疫事业的趋势,重大疫病和常见疫病逐步转型,从以前的免疫控制到净化消灭。

对于发病或隐性感染的猪只实行淘汰、扑杀等措施,以此逐步达到场群净化的目的。

4 探讨与分析
4.1 引种的探讨
引种首先要确定非疫区动物的健康状况,只有通过加强检疫工作,对引进种猪要隔离观察并检疫,确认无病后,经免疫后方可正常饲养。

若不进行检疫,隐形带毒或感染初期的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扩散。

4.2 接种免疫的探讨
作者认为,猪场无该病感染,最好不免疫,必需免疫时最好使用灭活苗。

据调查,猪细小病毒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可能与未经免疫或免疫程序不科学,引种不慎有关。

为此要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

因此,人工免疫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种群的免疫抗体保护率在 70% 以上。

4.3 场群净化的探讨
建立健全种场和规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坚持自繁自养。

4.3.1 提高动物抵抗力/机体免疫力
建立仔猪的独立生活习性提高仔猪的免疫力。

4.3.2 加强饲养管理
饲料均衡营养,圈舍环境通风换气,降低饲养密度,对圈舍做好防潮保温。

4.3.3 卫生消毒
对圈舍严格消毒,以及场地、周围环境、用具消毒等工作,入口设消毒池,圈舍门前设置踩脚消毒,工作衣物勤换洗和消毒,选择有效的消毒药物。

如1~1.5%氢氧化钠、0.5%的漂白粉、福尔马林等对圈舍进行定期的消毒。

4.3.4 有效的隔离和监控
隔离区域布局合理,设备要齐全,配备兽医但不能从事饲养环节,建立健全隔离制度。

4.3.5 无害化处理规范与到位
一旦发生本病,立即将发病母猪或仔猪进行淘汰;无害化处理应遵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等规定和要求,做好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报告、诊断及深埋、焚烧、化制等无害化处理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卢新愿.猪细小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17,(3):
75-76.
猪细小病毒病防制措施的探讨
赵 旭 杨 璐
(北京市门头沟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300)
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