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岳阳一中高考历史五模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湖南省岳阳一中高考历史五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
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2.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
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 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 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 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3.征侧、征贰姐妹是东汉初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人,与雒将诗索的夫人,合称“二征夫人”。

光武
帝建武十六年,“二征夫人”发动反抗东汉统治的起义,一度取得北圻、中圻65个城邑,起义虽于三年后失败,然而“二征夫人”至今被越南人民奉为民族英雄。

河内市有“二征夫人”郡、河南省府里市有“二征夫人”坊,即为纪念她们而命名。

据此能被确认的史实是()
A. “二征夫人”起义一事查无实证
B. 当时交趾郡应隶属于东汉管辖
C. 东汉的疆域版图南至印度洋
D. 秦代已经征服了今天的越南
4.鸦片战争后,钦差大臣耆英认为英国人“以通商为性命,准其贸易则恭顺如常,绝其贸易则骄蹇难制,
故自明至今,羁縻夷人皆借通商为饵”。

据此可知耆英()
A. 肯定了自由贸易理论
B. 主张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
C. 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
D. 逐步调整了天朝上国心态
5.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
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 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 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6.据《南方人物周刊》记载:1935年,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强行增持官股至50%,把这两家
金融机构收归“国营”。

中国银行的前身为大清的户部银行,后来又是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只是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

据此可知,1935年金融机构的调整()
A. 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央集权遭破坏的现实
B.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 实属官僚资本大肆掠夺民间资本的范例
D.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7.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正是在具有回
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这说明“八二宪法”()
A. 与《共同纲领》性质充全一致
B.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8.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
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 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C. 突出思想意识形态
D. 推行睦邻友好政策
9.克利斯提尼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

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

每个区有若干个自治村社组成,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

由此可见,克利斯提尼改革()
A. 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
B. 摧毁了氏族制残余
C. 扩大了民主力量
D.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0.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
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11.1865年美国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其中规定:“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为合众国而受其管辖的人,
皆为合众国及其居住州的公民。

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


这一规定()
A. 为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 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C. 加强了公民与联邦政府的联系
D. 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12.罗色林的“三神论”思想认为:“三位一体”只是一个名字,上帝作为一个神圣的实体,不可能既是
圣父,又是圣子或圣灵,只有当他们个别存在时才是真实的,“三位一体”的神是没有的。

1012年索松宗教会议宣布“三神论”为异端邪说。

罗色林被称为异端的原因是()
A. 破坏了对上帝的唯一信仰
B. “三神论”不符合人们的需要
C. 他提出对宗教进行改革
D. 他使人民对上帝产生了怀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

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

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特色的认识。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

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账的生产力。

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昭王曾深感忧虑地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


考古学者在西汉都城长安遗址,曾发掘一座建于汉高祖时期而在王莽末年毁于兵火的武库,出土了大量铁制的刀、剑、矛和斧等,仅铁煤一种就达一万余件,还有绣结成块的铁盔曱;而青铜兵器极少,
主要是煤,其数量只有出土铁做的十分之一左右。

--摘自《中国古代武器演变考证》等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对先秦时期冶炼业的发展提
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须有史实依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举行的会议上,做了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讲演,于是,这场被蒋称作“精神方面的重大战争”的新生活运动全面推开。

其主要内容是: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礼为四维之首,就是规规矩矩,不犯上作乱。

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做起,规定要拔上鞋跟,扣齐钮颗;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和洽邻里,同谋公益等。

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在一个政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之下,绝对统一,绝对团结,绝对服从命令。

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特别是军事化为目标,随时准备捐躯牺牲,尽忠报国。

这一运动声势浩大地推开,蒋自任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长。

新生活运动横跨八年抗战,到1949年国民党因内战失利而暂停。

--据刘利民《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等文改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生活运动的意义。

16.布赖恩是美国资深政治家,他的“治世良方”是“订约双方同意,所有存在争端的问题,在外交解决
失败后都应提交到一个国际委员会调查”。

他将这为期六个月或一年的调查期称为“冷却期”,他认为,战争的爆发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是源于一时的冲动。

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人们重新恢复理智,就能够阻止战争。

同时他还认为,在建立这一公正、和谐、和平的国际关系中,美国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参与者,而是唯一的领导者;美国领导世界所凭借的绝不是武力优势,而是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1912年12月,威尔逊请布赖恩出任国务卿。

上任以后,布赖恩迅速完成了一项外交壮举--与三十个国家签订了仲裁条约,包括了除日本、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以外的世界所有主要国家。

“我相信一千年后,在世界议会大厦上,我的名字与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将会和这些条约联系在一起。

这些条约也将保证我国十个世纪的和平。


--摘编自蔡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布赖恩的和平外交》
根据材料,概括布赖恩的和平外交的基本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赖恩的和平外交构想。

17.1903年湖北幼稚园筹创后,中国幼稚教育出现仪型西洋,成为富家子弟的“专利品”等问题。

陶行知
针对当时幼稚教育流行的弊病,把“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作为办园方向,重点放在广大农村和女工聚集区域,亲自领导和创办了一批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儿团,端正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

陶行知大胆创造,勇于开拓,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教育“沿袭陈法”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进行了批判。

陶行知把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思想加以吸收改造,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从而创立了他全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生活教育理论。

针对当时我国幼儿教师奇缺,而幼稚师范学校又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幼稚园师资问题,陶行知从传统“艺徒制”受到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用“艺友制”方法来培养幼儿师资。

--郑国凤《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把重要地区直接掌握在国君手里,不实行分封,分封给贵族、功臣的封地也逐渐改为两代世袭后收归国家,说明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趋势,故A 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说明楚国是最早废除分封制和实行郡县制的,故BC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的实力增强的信息,故无法体现具备称雄的实力,故D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确立。

根据材料信息“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趋势。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郡和县在春秋战国就出现,但专门作为地方的行政管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变法,如商鞅变法中实行县制,秦朝统一后把郡县制推行到全国,体现中央集权信度的确立。

2.【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
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
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和影响。

主要概括所学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材料信息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演进历程,属于高考热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日益僵化,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近代化发展,科举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方法却被广泛使用。

3.【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不出,“二征夫人”起义一事查无实证,故A项错误;
“征侧、征贰姐妹是东汉初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人”说明当时交趾郡应隶属于东汉管辖,故B 项正确;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疆域版图南至越南,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东汉的历史,体现不出秦代已经征服了今天的越南,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二征夫人,解题的关键是“征侧、征贰姐妹是东汉初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人”。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二征夫人,二征起义为当地人长达一千年分裂中国的开始,“领导起义的是妇女,这是越南妇女的最大光荣。

她们不愧为传说中所歌颂的、具有高贵品质的'仙龙'的后
代。

4.【答案】C
【解析】
A.耆英是清政府的官员,不可能主张自由贸易理论。

B.材料是强调允许英国人在华进行贸易通商,并不是主张实行贸易制裁。

C.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钦差大臣认为,如果允许英国人与中国通商,就不可能爆发战争,所以主张用贸易来垄断英国人。

D.材料没有体现出天朝上国心态的调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影响,还要搞清楚当时中国官员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5.【答案】C
【解析】
近代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A项中“农村”过于绝对。

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小农经济基本特征俱在,故B项错误。

在近代中国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反映出近代经济发展有限。

故C项正确。

19世纪末《马关条约》开放沙市和重庆,表明西方侵略深入内。

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相比之下,城市更明显一些。

农村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些。

偏远地区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现代中国的某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小农经济的缩影。

6.【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可知,清末到北洋时期股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央权力遭到破坏,不是1935年的调整反映的,故A项错误;
二三十年代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把原本处于世界经济边缘的中国也牵扯进来,缺乏世界竞争力的民营资本无法抵御经济危机的破坏狂潮,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介入金融系统,有利于统合较弱的国内经济,故B项正确;
从当时的经济环境考虑,政府的介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资本崩溃的态势,有助于防止西方资本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冲击,故C项错误;
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不存在正面战场,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答案】C
【解析】
“八二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性质不完全相同,故A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依法治国”,而且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八二宪法”是1982年,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

需要掌握1982年宪法的意义以及《共同纲领》、“依法治国”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题的关键是对“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

需要对1982年宪法的意义的把握。

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
A.从材料中的走向开发,迈进国际大家庭,体现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一种务实外交的特征。

B.当时中国没有积极构建区域组织。

C.材料没有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影响。

D.材料也没有体现出睦邻友好的政策。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70年代我国外交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70年代外交政策变化的特点和外交成就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答案】C
【解析】
材料为克利斯提尼改革中实行十行政区,打破了血缘关系,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但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氏族制度在此时仍然对雅典政治有影响,B项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
材料“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说明通过改革扩大了公民基础即民主力量,故C项正确;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克利斯提尼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克利斯提尼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百余年来平民反抗贵族斗争的胜利和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初建,基本上肃清了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完成了雅典有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过程。

10.【答案】D
【解析】
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首相与内阁共进退,而不是国王。

故A排除;
君主“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故B项与史实不符;
C项与史实不符,行政权在内阁,而不明国王,即是战时也是如此。

故排除C项;
从材料中信息“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说明国王在维护英联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故D符合。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1.【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可知,美国通过的第14条宪法修正案是在南北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可以得出限制州的权利,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是规范合众国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限制州对公民权力的限制和滥用,保障公民的权利,故C项正确。

从这个法律条款中能够保障黑人的权利,但是没有消除美国的种族歧视,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需要掌握近代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题的关键是对“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近代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罗色林的“三神论”反对天主教会的“三位一体”论,实际上破坏了对上帝的唯一信仰,所以才被教会宣布为异端邪说。

故A正确。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三神论”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所以是符合人们需要的。

排除B。

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罗色林的事情发生在11世纪。

排除C。

从材料中看不出他的思想对人民的影响,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三位一体’的神是没有的”“索松宗教会议宣布‘三神论’为异端邪说”。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文艺复兴
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3.【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第二小问,“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

(2)第一小问,“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

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账的生产力”“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

(2)影响: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

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

【小题
2】
【解析】
(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14.【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在西周晚期已经有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

秦昭王是战
国时期的秦国国君,他曾“忧虑”“楚之铁剑”,从一个侧面证明战国时期有了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但使用不广,秦国几乎没有铁制武器。

从出土的兵器中也可以看出,秦代的铁制兵器并不多,表明铁器在秦
代仍未普及。

汉高祖时期的武库中却出现了大量的铁制兵器,而青铜兵器反倒很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冶铁技术在西汉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铁器进入普及阶段。

故答案为:
示例: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中国进入冶铁术的发明年代。

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秦昭王时秦国几乎没有铁制武器。

据汉高祖时期的墓葬可知,青钢武器已经很少,大多为铁制的。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使用犁壁,西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表明西汉中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因此,可推断我国汉代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冶铁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思路,考生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冶铁业的起源与发展情况,然后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铁器使用的相关史实,并与所学知识相互印证,最后将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理清脉络,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书写答案时,则要先答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梳理好的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本题属于较难题,通过材料解析考查考生的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改革中对考生学科素养的重视。

西汉时,冶铁业规模大用煤作燃料,人们还发明了淬火技术,铸铁技术传导西域。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发明“水排”,利用水利推拉风箱鼓风冶铁。

宛、巩是有名的冶铁中心。

低温炼钢技术也已发明并得到推广。

15.【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其主要内容是: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
礼为四维之首,就是规规矩矩,不犯上作乱。

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 行等日常生活做起,规定要拔上鞋跟,扣齐钮颗;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和洽邻里,同谋公 益等。

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在一个政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 之下,绝对统一,绝对团结,绝对服从命令。

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特别是军事 化为目标,随时准备捐躯牺牲,尽忠报国”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这一运动声势浩大地推开,蒋自任新生活运动促 进会会长。

新生活运动横跨八年抗战,到1949年国民党因内战失利而暂停”,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该改革有利于重整社会道德,培养国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改变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治安以及卫生状况的好转;提高了民族精神,鼓舞了民众坚持抗战的信心和斗志;实质上是加强国民党一党专制。

故答案为:
(1)特点: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为目标;专注于国民生活,没有配合其他领域进行系统改革。

(2)评价:有利于重整社会道德,培养国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改变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治安以及卫生状况的好转;提高了民族精神,鼓舞了民众坚持抗战的信心和斗志;实质上是加强国民党一党专制。

【小题2】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