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拳
简介
查拳是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山东省。
分冠县“张氏”查拳、“杨氏”查拳和任城“李氏”查拳三支。
其中,冠县“张氏”“杨氏”与明末抗倭英雄——济宁人戚继光所征兵将新疆回族查密尔(尚义)有关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查密尔(查尚义)所传身法武拳命名为“查拳”。
滑宗岐与查尚义为师兄弟。
滑宗岐所使架子拳命名为“滑拳”,总称为“查滑拳”。
另查拳谱上有武殿璋创腿拳和滑镗、滑钩的记载。
如“说腿论乃武殿璋,至今二佰余年,盘师武爷爸所传——武殿璋乃西域人。
冠县两派查拳的师承分途约在清雍正年间,而任城一派技艺的形成或许更早。
2008年6月7日,查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拳在竞技武术比赛中也受到热捧,先后受到各大武术队的推广训练,查拳项目的水平,也一直在攀升。
历程、起源
关于查拳的起源,说法不一。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明朝末年,倭寇经常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帝命戚继光为抗倭大将,并诏书天下,聚兵东征,抗倭保国。
新疆回族查密尔(尚义),出于爱国,应征东来抗倭。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气候多变,长途跋涉中,经鲁西染病。
后经当地回族人民的精心照料,逐渐康复。
为报答关照之情,查尚义将自己武艺悉心传授给回族乡亲。
他逝世后,人们便把他传授的武艺命名为查拳,以资纪念。
而滑拳乃是他的师弟滑宗歧所传,故有“查滑不分”之说。
在查拳的发展历史上,早期应推清雍正时的"飞腿"沙亮。
在《冠县志》中记载"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土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陕西延绥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十三年征大金川力战阵之……。
"
清末山东冠县张其维武艺精湛,手指功夫如钢似铁,力穿牛腹,一指点在对方身上,莫不指到人倒,数人围攻休想得手。
他还练就一支虎尾镋,如游龙飞凤,快如电掣,勇如猛虎,堪称绝技。
张其维终生好武,授拳严格有方,培养出了一大批查拳名手,如张西彦、张凤岭、张英振、张英健、张锡太、李超群、常振昔、何振全、宋义洲、何亭英……大枪杨鸿修也是清末一代查拳名师,他身材高大却非常灵活,又;快拳杨",名噪武林。
他培养出了大批高足,如打败外国大力士的"神力王"王子平、"山东双马"马金标和马永奎以及于振声、何振江、米广亭、马格甫等。
另有以济宁人李恩聚(1857一一1932年)为代表的"李式"查拳,由于收徒甚严,授徒拔少。
其拳刚劲有力,势势连贯。
济宁古称任城,因此"李式"查拳又称任城查拳。
李恩聚精于技击,光绪三年1877年曾被河标营录为营官,后因种种原因辞官回家,在父亲李振基的大力支持下,离家出走,寻师访友,增进武艺。
十五年在任城开设锦源公镖局。
晚年应小于他十二岁的霍元甲之邀前往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把查拳传至上海及全国各地。
在此期间曾全国国术擂台赛中获奖。
1928年71岁高龄再次参加国考被授予"勇士"称号。
李恩聚为李式查拳的弘扬与发展做了重大贡献,由于他执教,授徒严谨,其子女李龙彪,李凤彪,侄儿李瑞彪,沙荣民为主要传人。
李龙彪,李凤彪,李瑞彪均在精武会学习并任教。
李恩聚为任城李式查拳第四代传人,而不是开创者。
有别于其它查拳类别的还有“济宁查拳”,早在2004年已成了济宁查拳研究会,是当地比较早的公益武术组织,会长聂继祥被评定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该研究会2010年被国家武协授予武术段位考评资格,目前在册会员一百一十七人,学员四百余人,该研究会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发掘整理了诸多濒临失传古传技艺,形成了系统的查拳武术文化体系,是坚守传统武术训练模式的代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和众多地方电视台录制成记录片。
该研究会的主要训练基地在山东省济宁市东大寺内,每周六、周日早上7-10点是集训时间,其它日期
一般早上7-9点也有执教教练组织训练,很多有无基础的武术爱好者都可以前往参观。
目前该研究会在国内传统武术界颇具影响力,曾代表济宁武术团体频繁参与国内外竞赛交流并取得了众多优异成绩,为济宁武术界培养了大量武术人才,该研究会也是比较早的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统武术传播的武术组织,其创办的“查拳网站”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的加入,更为难得的是该研究会创办之初即摈弃门户之见,广泛邀请其它拳种高手加入,每年也会邀请国内各派高手前来交流讲学,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发扬起到很大作用,目前国内传播到云、黔、川、瑜等地,国外传播主要集中在美国纽约和毛里求斯。
在北京地区早有查拳流传,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号称"大枪刘"的刘昆,回族,字世安,原籍山东省临清县刘家庄人,生于1868年,卒于1965年,享年97岁。
其祖父在庆王府当差,是清朝八旗总教头。
其父为清朝北守备。
刘昆曾任北营(右营)武术教头,兼教四王爷。
后在东直门北小街清真寺武术学校,经朱庆兰介绍给少帅张学良,又去国立东北大学任教授。
解放后,在日坛西门立场教授武术。
刘老师1957-1959年是朝阳区政协委员。
刘老师文武才学渊博,他曾以八母大杆子之徒战胜众多高手,以"大枪刘"名扬海内外。
刘老师武功精湛,其弟子有赵德朴、杨玉成、郑天祥、姜祥禄、董兴华、李光福、李兆祥、刘竹岩(子)、王库、刘鸿池、杜剑堂、胡西材、朱长友等。
真正比较广泛系统地流传北京的查拳应首推1956年应国家体委邀请来京传艺的常振芳。
著名武术家常振芳(1898-1979 ),自幼酷爱武术,苦练不辍,深得张其维老师的器重。
所以,青少年时就以武艺超群而闻名逻尔,成为张氏查拳门下的佼佼者。
常老师一生致力于武术教学研究,造诣深透,使查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风格特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丰富。
他不但精通查拳,而且通晓诸家拳术,尤其剑术早在南京国术馆时,就深得馆长张之江的尝识,享誉黄河南北。
其动作出神入化,成为众多武技名手追求的模式。
1928年在山东省济南摆擂比武,常老师"顺手牵羊"、"靠身拳"轻取山东省警察局武术教习。
目睹国难当头,义愤填膺,毅然投身从戎,加入了抗日大刀队(即冯玉祥部四十四旅武术队)并任队长,在房山区硫璃河一带的战斗中,杀得日寇魂丧胆破。
常老师在京期间,先后任北京市总工会、工人体育场、公安部等处武术教练。
1960年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多次参加全国武术运动会、出任裁判和总裁判长等职。
出版了《四路查拳》,参加国家武术甲、乙、丙组刀、枪、剑、棍、拳套路的编写工作。
常老师一生曾传艺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江西、天津等地,培养了大批人才。
其中有中国第一位武术教授张文广为最杰出者,现任北京体育大学顾问。
常老师在北京期间首次打破不收汉族人为徒的惯例,开始吸收汉族学员入门共毫无保留地精心地系统传授查拳技艺。
较有成绩的学生有:齐谋业、翟金生、董世明、孙长立、邢宝仁(故)、路景臣、曹崇柱、杨茂林、张旭初(已故)、马金龙、张汝志、张汝维、李全坤、张忠良、白德金、黄云贵、王少昆、王守仁、王立田、王立英、杨思俊(故)、宋云培、王世新、刘鸿池、董秉章、李国瑞、韩勇、毛淑英等。
地位
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
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尤以在回族中流传更为广泛。
历经数百年的实践和演变,查拳形成了现今的冠县的"张式"查拳,冠县的'杨式"查拳,任城的"李式" 查拳三大流派。
三派的套路内容不同,练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体一致。
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
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
基础套路
五步拳、五虎拳、拳打四方、六路转、拳术二十法;十路滑抄、十路抄滑、十路弹腿及四路
弹腿副拳。
1基本徒手套路
正、副拳各十路;腿拳两路;滑拳三路;洪拳四路;炮拳三路及黄莺架子、六角势、二十四势、老架拳、五遥三穴拳、截手拳、硬八式、软八式、三星拳、七星拳、九巍拳、高祖拳、扑击拳。
2器械套路
查刀、二路查刀、五虎群羊刀、四门刀、缠丝双刀、春秋大刀、关公十八刀、朴刀;锁喉枪(锁口枪)、六趟枪、大花枪;盘龙棍、五虎群羊棍、二路五虎群羊棍;昆吾剑(一路查剑)、三才剑、三路查剑、二龙剑、穿林剑、长睡昆吾剑、龙形双剑、昆吾双剑、穿林双剑。
月牙铲、镗、栏马鐝;凤阳钩、眷镰钩、护手双钩。
3对练套路
五虎双人对拳、查拳五手、二十法对打、破弹腿、四路弹腿副拳对练、六合掌、六路短打、十二拿、四路查拳对练、鲁汉(鲁八杰)对打、康八腿对打以及对扎枪、对摔棍、对刺剑、抹眉刀破枪、朴刀进枪、单刀进朴刀、镗进枪、大铲进枪等。
动作特点
综述
查拳经过几百年的历史繁衍,技艺不断得到充实与提高,逐渐形成了集查、滑、炮、洪、腿(弹腿)于一个体系。
其技术系统完整,内容丰富,功法全面,艺理俱精。
查拳重视弹腿,拳套共分10路,每路有30~60个动作。
第1、2路又各有副拳一套,正、副套路又有一刚一柔的技术要求。
10 路查拳的名称是1 路母子、2路行手、3路飞脚、4路升平、5路关东、6 路埋伏、7 路梅花、8路连环、9 路龙摆尾、10路串拳。
查拳的基础功有炮拳、滑拳、洪拳、腿拳。
查拳还分长短单(双)练器械以及对练(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
构成查拳体系基本动作和技击方法的有步型、步法、手型、手法、腿法、平衡、跳跃旋转、击、刺、劈、砍等。
基本技法
查拳的基本技法、特点:
查拳重视腿法练习,内容丰富,如:低踢、平踢、低踩、斜踩、蹬腿、闯腿、扫腿、缠腿、双飞腿、旋风腿、鹞子脚等,都适当的分布在每一趟拳路中,错综而紧密的配合在必要的动作中。
综合其腿法归结为十五个字,它们是:跺、弹、踢、踹、泼、扫、勾、挂、排、缠、点、撩、截、拐。
查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以腿法见长的"弹腿",以"仆步穿掌"为主要动作的"滑步抄"的以拳法为主的"捣捶"组成。
这些基本套路均为十路,基本动作简单易学,左右对称,即可单练,又可串连对练。
弹腿是查拳的主要基本功,它以弹腿和其它腿法为主要内容,接回文二十八个字母排列组成的二十八个基本动作组合,叫二十八路弹腿。
流行的前十路,后十八路比较复杂,为了便于记忆,把它编成两套类似拳套的套路叫腿拳势,分为一趟腿拳势,二趟腿拳势。
因此,世人常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具体解说
查拳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4点:
①姿势舒展,动作紧凑。
肢体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有助于发展肌肉、韧带和关节的灵活性。
②动迅静定。
要做到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脚赛钻,行如风,站如钉,亦即在练功过程中,不论大动作或小手法都必须非常快速、敏捷,同时在异常快速旋转、闪躲或冲、蹬、踢等技击方法进行时,又能突然地静止而稳定。
③发力顺达,节奏鲜明。
查拳发力的顺序是下肢起于腰,传于肩、肘,达于手;下肢起于胯,传于膝,达于足。
在完成这个发力顺序的同时,还要做到节奏分明,即在整个套路演练过程中要求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一气呵成,自然顺达。
④协调完整。
人体内外要协调完整,对于动作中的手法、身法、步法必须上下照顾,前后连贯。
有些比较复杂的动作,如转身、拍脚、跳跃、起伏、转折等技术动作,必须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同时眼神、意识、呼吸必须与动作密切配合,做到眼到手到,神形合一。
这种内外配合的练法有助于增强大脑的调节作用,使呼吸和内脏器官得到锻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查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高级套路
传统查拳较高级套路有十路,又因在第一,二路中又各有一正一付两路,为十二路,后副拳又发展为十路,即正拳十路、副拳十路。
通俗叫法是:一趟拳、二趟拳、三趟拳等等,也有按名称来区分的即:一路母子,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升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连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
其中四路升平(正拳),是流行最广的一路,是查拳标志型套路,被誉为查拳之祖,是查拳的母拳,有的流派称也称其为“母子拳”,被人们所尊崇。
查拳中很多攻防动作,都归纳在踢、打、摔、拿之中。
在运用时,还要灵活掌握"十字要决":即:缩、小、绵、软、巧、挫、速、硬、脆、滑。
发展现状
对于传统查拳,查拳书籍没有介绍,或者介绍的拳谱都和作者自己演练编写的套路不一样,如传统查拳一书的五六七路。
都是拳谱一个样而自己写的内容又是一个样。
这是因为早年出去发扬查拳的查拳大师们行走江湖之时年级还很年轻,并且在江湖上行走除了练拳之外还得考虑生计问题。
许多的查拳套路并没有学完。
所以如今查拳传人大都不能够按着传统查拳的拳谱打下套路来了。
能够全面继承古查拳的拳师当今在世的只有代张锡太教徒的杨其生先生高徒邢台的潘思举至今保留着查拳最早的面貌,没有一丝改动。
棍术
简介
棍术武术器械之一,用棍表演的武术套路、用棍进行格斗技术的总称,"棍术"指使用棍的方法和技巧。
明俞大猷《剑经》(虽然称为剑经,但为棍法)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等对棍的击法均有详尽论述。
用法
(一)棍的基本握法
1、持棍法:右手持棍,以拇指和食指卡握棍身,其余三指自然弯曲,虎口朝向棍梢,使棍身紧贴于身体右侧,把端触地。
2、提棍法:
①单手握,右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
②顺把握,双手虎口顺向握棍;
③对把握,双手虎口相对握棍。
(二)握棍的方法称"把法",常见的有阳把(手心向上握棍),阴把(手心向下握棍)、阴阳把(两手心相对)、对把(虎口相对),交叉把(左右手交叉),滑把等。
(三)棍法有:打、揭、劈、盖、压、云,扫、穿、托、挑、撩、拨等。
练习棍术要求手臂圆热,梢把兼用,身棍合一,力透棍梢,表现勇猛、快速,"棍打一大片"的特点。
对练有"对棍"、"棍进枪"、"棍进三节棍","三人对棍"等。
1.拨棍:棍梢斜向前上方左右摆动为拨,拨棍时用力轻快平稳,幅度不要过大。
2.扫棍:棍梢在腰部以下水平抡摆;或尽量以棍梢贴地,棍身倾斜抡摆为扫。
扫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3.抡棍:单手或双手将棍梢向左或向右平抡。
平抡不得超过一周,加转身不得超过两周。
抡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4.戳棍:棍梢或棍把直线向前、向侧或向后戳击。
戳棍要求发力短促,力达梢端或把端。
5.劈棍:棍由上向下为劈。
劈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6.立圆舞花:两手握住棍身中段,使棍在身体两侧由上向前、向下绕立圆转动。
要求连续快速,走立圆时很要贴近身体。
7.提撩舞花:两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使棍沿身体左右两侧由下向前、向上划立圆连续向前撩出。
要求快速连贯,立圆抡转应贴近身体但不得触身。
基本技法
棍术,以抡、劈、戳、撩、舞花等棍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使用两端,“棍打一大片。
”棍,作为一种兵器,其作用和威力是不可忽视的。
棍法快速勇猛,舞动如飞,练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是人们所喜爱的武术健身套路。
棍术,其演练技巧和方法各门各派有所各异,但一般的基本技法具有以下四点。
1.握法灵活。
拳语说:“枪似游龙,棍若雨”。
棍的特点似疾风暴雨,密而不疏。
棍分棍梢、棍身、棍把(即根部)三部。
在运动中,一般都是梢、身、把交互使用,变化多端。
欲使棍法纵横,抡劈如意,握法灵活是第一要素。
握法很多,一般常见的有阳手握法,即手心向上;阴手握法,即手心向下;阴阳手握法,即一手心向上,另一手心向下;对手握法,即虎口相对,交叉手握法,左右手交叉;滑动握法,一手滑出;等等。
不同的棍法,或是棍法在运动之间的变化,都是不同的握法为基础的。
握法娴熟,将会对棍术水平的提高有所作用。
因此,正确而灵活的握法,是棍术技法中重要环节之一。
2.棍法规整。
棍法,是指以劈、抡、戳、撩等格斗法则为准绳,在棍理的指导和制约下形成的基本棍术方法,或称棍术基本动作。
棍法内容很多,有劈、抡、戳、撩、挂、崩、点、扫、穿、拦、挑、架、托、云、提、砸、舞花等。
不同流派的棍术套路,有各自不同的棍法,并在棍的内容和棍法运用方面,也各有侧重。
但在主要方面,大体一致。
每种棍法都有严谨的规格,遵循棍法的规格要求,操之熟练,运用得法,是棍术技法的根本所在。
有了准确无误的棍法技能,方能在战术法则的启示下,组成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的棍术套路。
同时也能完整地表达棍术特具的色彩。
3.梢把兼用。
“棍打一大片,密集如雨”,是说棍的本身具有梢把兼用的特有技能,灵活多变,倏忽纵横的技能特色。
基于这一技术基础,加之奇正开合,诈敲斗引的战术引导,棍术就有了密而不疏的条件。
棍术中也有使用单头棍的,一般说单头棍多用枪法,或是兼枪带棒。
这种以枪棒兼用的棍术,在运动结构上往“不如梢把兼用的棍术来得活泼密集。
”“枪似游龙,棍若雨”,“雨”即意味着密集。
要达到密集,就必须梢把兼用,方能变化无穷,充分体现棍的技术风格。
梢把兼用,首先应明了棍法要领,掌握用力规律和变化特点,由满到快,反复练习,才能使梢把运用自如。
如“戳把盖棍”、“劈棍挑把”等,皆是梢把兼用的常法。
4.势合力顺。
势,即架势,姿势的意思;合,是指三盘六合,三体(意同三盘)同功的意思;力顺,是指发力顺达。
只有姿势协调,发力顺达,才能表现出棍术的正确技术。
任何器械无不以身做势,棍术也不例外。
势与力,合与顺,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架势的吞吐伸缩,起伏转换,直接和棍法的运用紧密关联。
架势协调,方能械随身走,身械如一。
势合,还有一层意思,即身与械合,把与法合(握把),法与理合。
有了以上三合,棍术自然会得心应手。
棍术讲究梢把兼用,其棍法也就多变,劲力的运用就须随着棍法的变化需要而忽刚忽柔、亦刚亦柔,刚柔兼备。
发力必须顺,所谓顺也就是顺其自然,能顺棍的自然之势把劲力贯注
到棍梢、棍把和棍身上去。
要防止僵力、拙力。
僵力和拙力非但不能使棍发挥出力量来,而且使棍术“密集如雨”的灵活反而受到滞涩,显示不出它的活泼性。
劲力的顺与不顺,与身法的正确,架势的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劈棍、崩棍,如果发力时肩不下沉而是向上耸起,背不直而是向后拱起,身法如此不正,姿势如此不协调,其发力必然不顺。
所以力顺也须势合。
主要类别
棍术可分为三类:一是“五尺棍”,亦叫“齐眉棍”,分大小头,大头称棍根,也称棍把,小头叫棍稍,棍身围度根据自己的身体和功力而定。
二是“条子棍”长约六尺,一般长度高出头顶一拳度,较细于棍,大小头基本均匀。
“五尺棍”与“条子棍”在内容、风格、特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棍讲求以轮、劈、扫、砸为主,拳谚说:“棍打一大片”,就在于此,而且把稍两头并使,双手换用。
而条子棍则侧重于折、扎、缠、捉兼拦提,多带枪棒,俗有单手条子(撒手条子)双手棍之说。
三是鞭杆,也叫短棍,亦称魔杖,还称三尺五(兰州地方语称之为三尺五尕棒子)。
两端分大小头,虽然有尺寸,但根据短器械竞赛规则的需求,为不失鞭杆独有的风格、劲力、特点,一般长度因人而异,根据自已的身材高低而定。
1、侧重技击性棍法,大都采用二人对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带护具进行互相劈,打,拦,刺等训练,虽然棍法不多,但实战性较强。
2、侧重艺术性棍法,大都发展难度动作,讲究姿势优美,是一种不求实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满片花草”。
小说《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舞棍“使得风车儿似转”,就属于这类“武舞”棍法,两类棍法都有很高的体育价值。
舞棍时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合一,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增减勇敢顽强的精神。
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
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倭、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很适用于“武舞”棍法练用。
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蹭有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
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结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
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
历史渊源
战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而俞大猷所著《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
中国古代棍术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
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
观少林棍法后,俞认为“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扒宗擎,普从二人入俞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
明万历年间,安徽休宁县著名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学说明公布于世,这就是《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此书为研究古代棍法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明俞大猷《剑经》、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等对棍的击法均有详尽论述。
握棍的方法称“把法”,“棍打一大片”的特点。
棍术的套路有:自选棍术、猴棍、七星棍、五虎群羊棍、齐眉棍、大梢子棍等。
对练有“对棍”、“棍进枪”、“棍进三节棍”,“三人对棍”等。
棍主要以抡、劈、扫、拨、舞花等动作,配合各种步法、身法构成套路结构。
其特点是快速、勇猛、刚劲有力,练起来棍法密集、风格泼辣、节奏鲜明、呼呼生风,有“棍打一大片”的功效。
五郎八卦棍法相传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始创,因此而得名。
杨五郎随父征契丹,。